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学习陈毅将军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 信念,厚植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诗人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与死的抉择是人生中最严峻的考验。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在生死关头,以诗歌 的形式抒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今天,我们将学习陈毅元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梅岭三 章》,去感受他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作者简介
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72年于北京逝世。陈毅在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 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 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 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地方。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 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 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 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四、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 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
五、理解诗歌内容
1. 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作诗的缘由,也展 现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 这三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明确:第一首诗,诗人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 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第二首诗,诗人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第三 首诗,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六、分析诗歌意象
1. 朗读并勾画出三首诗中触动自己的意象,品味其内涵及表现手法。
明确:例如,“泉台”“阎罗”,诗人借它们来指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即使死了也要集 合旧部革“阎罗”的命的决心,想象奇伟,感情强烈。“旌旗”借指军士,“旧部”指为革 命牺牲的同志,诗人运用借代手法,读起来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此头须向国门悬”一 句引用“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诗人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自由 花”的意象,让人想象到革命胜利之时的美好情景,表明诗人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 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2.诗人的情感还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朗读并选取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旁批该词表达 效果。
明确:例如,“断头”一词十分形象,比“牺牲”或者“献身”要多一点看得见摸得着的 严酷,体现了诗人大义凛然的气概。“百战多”表现出革命时间之久,过程之艰,也流露出诗 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感。“后死诸君多努力”表达了诗人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取义成 仁”表明诗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梅岭三章》的写作背景,朗读并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分析了诗歌中的意象 和情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梅岭三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围困,陈毅受伤又生病,潜伏在丛生的草木中二十多天,估计不 能脱险,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首诗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至死不渝和誓与反 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诗勉励战友,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第三首诗展望未来,表现作者乐观坚定 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二、精读诗歌
1. 这三首诗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明确:起句设问,以“意”统领整组诗歌。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 从眼前写到过去、未来,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构 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2.诗歌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明确:(1)虚实结合,构思新颖。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 大气魄。如第一章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 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章、第三章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 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想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 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巧用修辞,语言形象精练。诗中巧妙运用设问、借代、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彰显厚重
的文化积淀,增强了表达效果。例如,第一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三章中多次运用“借代” “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
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这里比喻 凶恶残暴的人;“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取义成仁”引用《论 语》《孟子》“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三、体会诗人情感
1.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表达了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
无畏革命精神,同时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未竟的事业,表达了坚信革命必将 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
2.从诗歌中可以看出诗人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面对敌人围困的极端困境中,依然坚定不移地相信革命的最终胜利; 英勇无畏的精神,面对死亡威胁时,依旧保持着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坚韧不拔的 意志,即便在伤病和艰苦环境下,仍能坚持斗争并创作出激昂的诗篇;乐观向上的态度,尽管 处境艰难,诗中却透露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
四 、拓展延伸
1. 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如果以《梅岭三章》中的名句赠与你心中的革命英雄,你会选 用哪一句,向谁致敬呢
明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回答,教师给予引导和评价。
2.了解更多关于陈毅元帅的事迹,分享给同学们。 明确: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梅岭三章》的学习,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陈毅元帅的革命精神和坚定信念。希望同学们 能从中汲取力量,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 量。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并默写《梅岭三章》。
2. 阅读陈毅元帅的其他诗歌,写一篇读后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