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内集”“俄而”“欣然”“拟”“未若”等,能正确翻 译课文。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方正品格。3.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体会《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2. 教学难点(1)理解“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妙处,感受谢道韫的文学才华。(2)理解“方正” 的内涵,学习古人的优秀品格。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些古代小故事,比如孔融让梨、王戎识李,这些故事都展现 了古人的智慧和品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世说新语两则》也记录了一些有趣的故事,让我 们一起来看看吧。2.展示课件中刘义庆的相关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及《世说新语》的背景知识。(二)课文朗读1. 教师范读课文《咏雪》,学生标注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3.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课文。(三)文意疏通1.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圈出不懂的字词。2.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重点字词: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拟:相比。 未若:不如。(2)句子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明确: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明确: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明确: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明确: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公大笑乐。明确:太傅听了大笑。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明确: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四)故事叙述1. 提问: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时间是寒雪日,地点在家里,人物有谢太傅、兄子胡儿、兄女谢道韫,事件是内集,与 儿女讲论文义。起因是“白雪纷纷何所似 ”,经过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 因风起”,结果是公大笑乐。(五)精读探究1. 提问:故事的结尾,谢安只是“大笑乐”,而没有具体评价谢朗和谢道韫的比喻,那 么在你看来,“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 为什么 明确:(1)“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雪花飘舞的样子和柳絮一样是轻盈、飘逸、优雅的, 一扫撒盐的滞重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雪纷飞比作柳絮飞舞,既生动形象,又使景色 更具有诗意。(2)“撒盐空中差可拟”更好,因为“雪骤”的时候,雪下得又大又急,片片直落的样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雪纷飞比作空中撒盐更加贴近实际,真实地描摹了大雪骤落的场景。2. 提问:故事的结尾,谢安虽然没有对小辈的比喻作具体评价,但是你能感受到他更喜 欢谁的回答吗 明确:从谢安的反应来看,他更喜欢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作者在结尾单独介绍谢 道韫的身份,也隐含了谢安和作者对谢道韫“咏絮之才”的肯定。这不仅仅是“咏雪”, 也是在“咏才情”。3. 提问:本文记录的是东晋大家族谢家的一场家庭聚会,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古人的 家庭生活情趣 明确:文人间谈诗论句的雅兴,长辈与晚辈的亲密无间,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与欣赏,一家人的 其乐融融……(六)归纳总结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敏机智,同时也营造了融洽、儒雅的家 庭氛围。这场集会既是“咏雪”,也是“咏才情”,更是“咏家风”。(七)拓展延伸你能举出哪些与雪有关的诗句吗 明确: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其一》)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采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 ·雪》)(八)课堂小练1. 重点字词解释俄而:不久,一会儿。拟:相比。未若:不如。2. 句子翻译撒盐空中差可拟。明确: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比拟。 未若柳絮风中起。明确:不如用柳絮随风飘起来比拟。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现代著名学者吕叔湘先生曾评价《世说新语》说:“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 如睹”。上节课我们通过《咏雪》的学习,感受了谢道韫的才气。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世说 新语》,去领略那个时代的人物风采。(二)初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学生标注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3.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课文。(三)文意疏通1. 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圈出不懂的字词。2.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1)重点字词: 期:约定。舍去:丢下(友人)离开。 乃:才。信:信用。引:拉。顾:回头看。不:通“否”。(2)句子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明确: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明确: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说:“等 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明确: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明确: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四)精品赏析1. 提问: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明确:本文讲述了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友人迟到却当着元方的面责骂陈太丘,结果元方以 无信、无礼怒骂友人,令其感到惭愧的故事。2. 提问:深入探究“方正”的内涵。明确:方正:指人的行为、品行方正、合乎道义。即行为方正、正直,是人的好品格。3. 提问:找找文中最能体现“方正”的两个关键字。 明确:信、礼。(五)合作探究1. 提问:文中陈太丘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方正”的要求,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自 己的看法。明确:从“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待君久”可以看出陈太丘是一个“守时守信”的人, 符合“方正”的标准。2. 提问:文中陈元方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方正”的要求,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自 己的看法。明确:从“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入门不顾”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一个“懂礼、直言对错、率真正直”的人,符合“方 正”的标准。(六)拓展延伸我们今天学习了三位主人公率真、洒脱、大气、知错就改的品格,体现了魏晋之风。请仿照示 例续写下列句子,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示例:方正,就是陈太丘守时守信的风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陈太丘一样,坚守自己 的原则和信用,做到守时、守约、守信。方正,就是陈元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陈元方一样,。 方正,就是友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友人一样,。明确:方正,就是陈元方率真正直的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陈元方一样,坚持自己 的原则,不妥协于无礼欺辱之事。方正,就是友人知错就改的气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像友人一样,勇于承认错误,知错 就改。(七)课堂小练1. 通假字 不:通“否”。2.重点字词解释 期:约定。舍去:丢下(他)离去。 乃:才。信:信用。引:拉。顾:回头看。3. 重点字词解释 君与家君期日中。明确:您与家父约定在中午。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明确:中午您没有到,就是(您)不守信用。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明确:(您)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是无礼。(八)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忠实执行“方正”的陈太丘,英勇捍卫“方正”的陈元方,发展靠近“方 正”的友人,希望同学们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守时守信、率真正直、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知错就改。(九)布置作业1. 反复复述故事。2.了解古代常见的敬词与谦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