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一《记录家乡人和物》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一《记录家乡人和物》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人物(风物)志写作指导
(
学习目标
)
1.了解访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掌握调查的技术。
2.通过采访、调查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完 成《家乡人物(风物)志》写作。
(
学习重难点
)
1.重点:通过采访、调查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 2.难点:掌握有关访谈的基本知识、方法、程序、技巧,掌握调查的技术。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课堂导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家乡的每一块土地,每一个风物,每一位历史文化名人,都浸润着历史的 风韵和人文的魅力,都讲述着独一无二的家乡故事。你对家乡的人物和风物了解多少 你知道什么是人物 访谈吗 你愿意通过组织一次人物访谈去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吗
二 、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
1.从“学习资源”《访谈法》中了解访谈含义与类型,访谈的准备和技巧。 【学习支架:什么是访谈和访谈录】
“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访谈有 关问题,通过被访者的答复来收集客观事实材料。访谈方式灵活多样,方便可行,可以按照研究的需要向不同 类型的人了解不同类型的材料。
访谈录是访谈者根据调查的需要,以口头形式,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了解 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 人物的一种体式。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按形式分为当面访谈、电话
访谈、网络访谈等。
访谈之前要做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也可以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 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由来、家乡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 采访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
2.观看央视《面对面》,易立竞《立场》等人物专访节目,关注访谈主题、提问方式和语言技巧等对 访谈效果的影响
学习活动 一 明确任务,确定选题
采访家乡有关人物,了解人物、历史、风俗等,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 (风物)志》。按各自兴趣分组活动。
(1)选择写人物志还是风物志
人物志需要考虑选择家乡哪位人物 他有何特殊之处 风物志需要选择哪一风物(建筑、特产、老物 件或传统习俗)
(2)什么是“志” 写作时需要注意哪些
需要查阅哪些资料(文献十实物) 搜集资料的途径有哪些 小组成员怎么分工 活动安排表
选题
小组 成员
活动步骤 时间 计划任务 具体分工
学习活动二设计表格,完成访谈 1.设计访谈记录表
访谈记录表
被访谈人 ( 要 求 :要对访谈对象有充分的信息搜集和了解)
性别 年龄
小组访谈分工 (要求:明确提纲写作、摄像摄影、录音、纪录、文字整理分别由谁负责)
访谈人 访谈时间 ( 要 求 :考虑访谈对象的情况,选 择合适的时间)
访谈提纲 1.问题具体明确,切忌笼统含 糊。 2.问题的顺序要经过思考和设 计 访谈记录 1. 2. 3.
3.哪些问题必须要问,哪些问题 可以避免 要注意被访问者的 隐私和禁忌 4.开场白怎样设计能让双方快 速进入访谈氛围 )
示例:
人物类访谈示例(受访者本人):
1.您好!非常荣幸能够采访到您作为一名劳动模范,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工作背景和工作内
容呢
2.听说您在工作中曾多次创造了优秀的业绩和表现,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和心得呢 3.在您的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您是如何应对的呢
4.您在工作中有引路人吗 对您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的人是谁呢 5.您所从事的工作风险较高,如何保障自己的安全呢
6.您作为一名劳动模范,对于年轻人来说,您有什么建议和期望呢
7.非常感谢您的分享和宝贵的意见!最后,您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呢
人物类访谈示例(非受访者本人)
1.您了解或听说过人物的哪些事迹 2.您对人物有什么看法
3.人物对您有何影响
4.人物对当地有何影响
风物类访谈示例
1.您是本地人吗 您在本地生活多久了 2.您认为哪样风物最能代表本地特色
3.您最早接触这个风物始于何时 当时有何印象
4.您知道这个风物背后的故事吗 能为我们讲述一段吗
5.这个风物对您的生活有何影响 对本地人的生活有何影响
2. 周末访谈,撰写反思
利用周末时间完成访谈并做好记录。小组内互相补充和完善,最后,集体撰写活动反思,列出亮点, 提出不足和下次改进方案。
3.分享与交流
每组选定一名发言人,用PPT展示小组活动过程,请其他同学利用量表进行打分,评选出优秀访谈。
访谈活动评价量表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 分值 得分
访谈设计 结构完整,开场白、主体、结束语,不少于四个 问题 10
访谈问题设计合理,过渡自然、礼貌得体 20
访谈问题直接明确,没有歧义 15
访谈实施 访谈者紧紧围绕访谈目的进行访谈 15
各个成员分工明确,配合良好 15
访谈者态度客观理性,尊重访问对象的隐私 15
访谈效果 访谈内容深入,达成预定效果和访谈目的 10
总分 100
学习活动三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
1.搜集并梳理“志”的相关常识,交流分享。
预设:
志是“记”的意思,也是古代文体的一种,类似于现代的散文。“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主要是 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内容包括历史掌故、遗闻遗事、人 物短论、读书杂记等。
所谓风物志,就是记载这些的地方志。包括风光、民俗、方言、物产、古迹、轶闻等,如刘安遇、胡 传淮著《大英风物志》。
人物志,就是通过对特殊人物及其行事的描绘记录,进行对人物给以品评的文章。如三国时期魏国刘 劭(shào) 的《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辨析、评论人物的专著。
“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在记述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 家乡的思考与情感。
人物志:人物生平、主要事迹、重要贡献、社会影响。 风物志:写作事由、风物渊源、特色风貌、文化价值。
参考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中的三篇人物通讯到是很好的思路。这三篇人物通讯的写作者在接受写作 任务时对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不熟悉的,作者去采访他们,多渠道了解他们,还原他们,评价他们。如
叶雨婷将钟扬界定为“探界者”,然后将他的人格魅力提炼概括为“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每个特点写一个章节,然后用“生命延续”来提升钟扬的人生意义。
2.明确人物志和通常意义上的写人写事记叙文区别。
本单元要求写作的人物志 通常意义上的写人写事记叙文
呈现样式 能相对全面写出人物特点,如成长经历、 性格特点 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某几个方面的 性格特点,进而表现一个主题
表达方式 记叙为主,既有形象性记叙,也有概述性 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呈现对人物的评价, 不追求情节设计等方面的巧妙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巧妙设置和人物形 象的精细刻画来展现人物
表达情感 由对人物的爱憎褒贬,但相对客观、冷静 表现强烈的主观爱憎,有时也会形象通 过形象去侧面感知
其他 作为本单元写作任务下的人物志,写作时 要充分利用访谈时获取的信息来编制材料
示例:
家乡的西瓜酱
没走出家乡那座位于皖北的县城之前,年少轻狂,总以为家乡的那些美食都是独有的,如西瓜酱豆、 酵子馒头、油酥烧饼,还有油茶等各类咸汤。后来,走了一些地方,吃过一点美食,猛地发觉:从鲁南到 苏北、从皖北到豫东,大致在黄河与淮河之间的这一大片流域,自然条件相近,风俗物产相仿,饮食习惯 相似,要说哪种美食是某市县独有的,还真有点难。
年岁渐长,渐渐又回到少年时心态:相似不等于相同,家乡的美食,确实是独特的。别看各地有着相 似的美食,但风味、口感在广袤的黄淮大地上实有区别,其间细微的变化与微妙的差异,虽然难以用语言 描述,但还是能吃出来。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推西瓜酱豆。
家乡位于淮北平原,其最南端距离淮河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但家乡并不产稻米,种粮不过一麦一豆。 这麦与豆,不仅是主食,而且还可做成家家户户的菜肴,西瓜酱豆就是豆为主、麦为辅做成的菜肴。
家乡从何时开始做西瓜酱豆,已经不可考。虽然《周礼》记曰:“凡王之馈,食用六谷……酱用百有 二十瓮。”意思是,送给天子的饮食,包含有六种谷物做成的饭……一百二十瓮酱。但是,根据东汉经学 者郑玄的注释:“酱,谓醯醯也。”醯醯,肉浆也,并非调料。此时的酱可能更偏向于汤、菜一些。
贾思想的《齐民要术》中,提供了多种制酱法,称十二月、正月是作豆酱的最好时候。这显然与家乡 西瓜酱豆三伏天制作有一定区别。《齐民要术》中提到“酱清”“豆酱油”,很有可能是在做酱油。推测 最晚到魏晋南北朝时,已有酱豆的雏形。南朝梁人、医家陶弘景说:“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至于何 时在酱豆中加入西瓜,还要再等个几百年。
西瓜这一名词最早见于五代时胡峤的《陷虏记》,其中记录了“契丹破回鹘而得此(西瓜)种”的历 史过程。据此推断,大约在9世纪中期,西瓜由回鹘人从中亚传到我国新疆地区,随后向南传播至山西、 河南、山东、安徽等地。但有了酱豆,也有了西瓜,并不一定会出现西瓜酱豆。毕竟,早年间,西瓜属于 贵族消费的奢侈品。普通百姓吃上西瓜,要到南宋。当时南宋官员洪皓出使金国,被对方扣押了15年。洪 皓回到南宋时带回了西瓜种子,以此为起点,西瓜逐渐扩散。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至此,西瓜才有了和
酱豆搭配的可能性。由此推断,西瓜酱豆的出现,最多不过800余年。当然,甜香飘荡800余年,也是不 短的历史了。
我曾将西瓜酱豆列为“酱”的一种。毕竟,“开门七件事”酱居第五,仅次于柴米油盐。其实,不仅 黄淮地区,在整个儒家文化圈,只要产豆的地方,以豆发酵都是共有的调味基础。有的地方不产黄豆,也 会用豌豆、蚕豆、青豆等做酱。后来细品,西瓜酱豆列为酱,并不完全贴合。如果从语法的角度,毕竟西 瓜两字是定语,修饰酱豆,酱也是定语,修饰豆。因此,西瓜酱豆与其说是一种酱,不如说是一种酱味的 豆,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有酱有豆、半酱半豆的小菜。
西瓜酱豆制作非常考究:精选黄豆浸泡、蒸煮、晾晒到起皱皮,就可以拌入小磨麦面,再用苇席等盖 上,等待黄豆自然发酵长满霉酸。此间过程,前期倒有点像徽州的毛豆腐——白毛如蛛丝,一天比一天密 实,渐渐把裹了面黄豆缠绕其中,变成结茧的蚕。但与徽州毛豆腐不同,黄豆长满白毛后,还要继续发酵 三两天,等白毛老去青斑黄斑出现,其色半青半黄,就可以掀去苇席,再晾晒一两日,继而用簸箕把霉酸 簸掉。随后,找一个陶坛,将晒好的黄豆加入粗盐倒入坛中。买下一堆西瓜,沙瓤的最佳,用勺子挖下瓜 瓤,一起入坛,再用纱布封上陶坛口,放在阳光下曝晒,隔三差五打开纱布搅拌再封口曝晒。此时,西瓜 里饱含的糖分,不仅让发酵更充分,还让酱多了红润色泽。黄豆析出的氨基酸态氮让西瓜的甜变得层次分 明,也给酱增了几分大豆蛋白质独有的鲜美。大约晾晒一个月,这西瓜酱就大功告成了。犹记幼时,爷爷 奶奶挖西瓜放陶罐之际,总会把不带籽的瓜心留下喂我,如今爷爷奶奶早已离世,每每回忆,场景犹在眼 前。
酱豆晒好后,家里先蒸一锅手工酵子馒头。这边馒头刚入锅,那边就可以炒制酱豆了。锅烧热,倒入 油,青红辣椒、五花肉丁等随意,也有人加入葱花适量,炒出味,再把酱豆倒入翻炒后出锅。当然,也有 人放入牛肉粒、豆腐丁、莲藕等,各家各味,丰俭由人。炒好的酱豆滴入些许小磨香油。甜香的麦面馒头, 加上西瓜酱豆的咸甜酱香,不由得囫囵吞枣咽下,吃得人额头冒汗。
从蒸煮、拌面、发酵的手法程度不同,再到有的地方只加瓜瓤,有的地方带着一点点瓜皮入坛,有的 地方则分两次加入西瓜汁,还有加入不同调料炒制,形成了百家味道。这也是我之所以说家乡的西瓜酱是 独特的主要原因。
可惜,随着爷爷奶奶老去,已有好些年没吃过心目中正宗的西瓜酱了。我曾网购过鲁豫皖苏四省十几 家酱豆,品质不一,味有差异,可无论哪一种,都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回乡几次,吃了几家小吃店, 再也没有以前那个味,老板笑称,西瓜酱成本太高,小店小菜免费,负担不起。
再后来,有机会参观了两家西瓜酱豆的厂家,得到的答案都是,机器化蒸煮、加入一定量西瓜的酱豆, 和自家手工晾晒、自然发酵、不惜工本的西瓜酱豆,味道确有不同。看来,味道只能存在回忆中,遗憾也 是一种常态。
家乡的西瓜酱豆,并没有造就调味品巨头,也无郫县豆瓣酱那样的机会,去烹调大名鼎鼎的回锅肉、 鱼香肉丝、麻婆豆腐之类,它能辅佐的或许只是一个馒头,一张烙饼。可对我而言,生活就像一碟西瓜酱 豆,哪怕在最寒冷的冬日,还有祖辈的疼爱,夏季阳光的味道,西瓜的甜。(李家林选自《新安晚报》)
3. 分享作品,评价打分
《家乡人物志(风物志)》评价表
评价人 思想内容 结构层次 语言表达 创新之处 能将访谈提纲落实到人物(风物)志的撰写中 能挖掘家乡人物(风物)独特的人文价值 能将概括性材料具体化或做情境的还原
小组成员
其他小组 成员
老师
自评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课中,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厚植乡土情怀。我们一起探访研究了可爱 家乡鲜活的人物和风物,学会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家乡是我们生命出发的地方。家园情结不仅 涂抹不掉,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还长成了树纹一样的烙印,烙进了我们的生命里!
四、作业布置
整理活动成果,利用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海报、校报校刊、网络等媒介进行宣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