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虽有嘉肴》(初中语文八下22课)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礼记》1.教师打出《学记》简介,生齐读:《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2.教师强调补充:(1)乐(yuè)正克,乐正是一个复姓。(2)《学记》共20节,一共1000多字,我们这篇课文一共只有70个字。这千把字,距今两千多年了,还能够流传下来。我的这堂课的标题叫做《一段风华几千年》。二、读与记:记诵名句(初步语言感知)1.齐读全文。教师指导:读文言文要慢一点点。慢生活,古人是慢生活,摇头晃脑的,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描绘的那位老先生。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像他那样读。但文言文代表了一种精神气质,读快了,你就把它糟蹋了。读文言文,你要像品茶啊,慢慢品,慢慢读。读现代文,你要像喝酒。这篇文章更是温文尔雅。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一遍。(生自由读全文)2.教师打出标明阅读节奏的课文: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xué)半。”其/此之谓乎?3.你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先读出来,再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不同的同学可能喜欢的句子不同。这段文字中,可能是“教学相长”最有名,对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说给老师听的,说是老师又要教又要学;有的说是给学习者听的,说是既要学又要教。学,能促进教,这是对老师说的;教能促进学,这是对学生说。就是说你要把学过的教给别人,教不明白的时候,那你就要学。你要想教明白,你就要先掌握。三、读与辨:辨体寻脉(文章骨架宏观)1.师:今天这堂课的标题是《一段风华几千年》,课文就这么70个字,为什么能流传几千年呢?为什么几千年后我们还把它放在教材里面呢?那就跟这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关系。我们再来把文章齐读一下。(全班齐读)2.师:大家再看看文章,看看注解,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文字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答疑,教师强调: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1) “虽”说不是“虽然”,应是“即使”。(2)我没让大家翻译。我有一个观念:好的文言文有它的精神气质,一翻译出来就差点味道。比如第一堂课讲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翻译出来味道就差一些。文言文有时候需要翻译,有时候却不能依赖翻译。3.再读课文,辨别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脉络是什么。教师指导:语言文字本来是很散漫的东西,但在文章里面它是很有序的。它有序是根据什么来组织的呢?根据表达的情和意——根据表情达意来进行有序地组合,这样就成为文章。我这里引用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的一段话: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之,连一段话也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教师解读:写文章,会写段落的同学一定会写整篇文章。反过来,连一段话也写不清楚的,一整篇也必然夹杂不清。而我们这篇文章恰巧是个段落,它能够流传两千年,那可是不容易的。我们要把这段文字学好。现在,请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思考:(1)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2)这段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学生回答并简述理由:学学半、教学相长、第一句……教师指导:我们接着来看难度大一点点的问题:这篇文章的思路即脉络是怎样的?为了比较好地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教师投影:床前明月光(起)疑是地上霜(承)举头望明月(转)低头思故乡(合)教师指导:这首诗从文章的角度来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我们一般学诗的时候不大从文章角度去学,其实诗歌也是文章,而且诗歌首先要从文章的角度去学。起承转合,你把这首诗一看,就知道第三句很重要,很关键,第四句是点题的。要先从文章的角度去理解,然后再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它。教师投影: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起)汗滴禾下土(承)谁知盘中餐(转)粒粒皆辛苦(合)教师指导:第一句话是起,第二句话是承,第三句话是转,第四句话是合,也是和文章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教师投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起)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承)夕阳西下(转)断肠人在天涯(合)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这首小令,第一句也是起,“小桥”到“瘦马”这一句是承,承接上面的继续写景,第三句“夕阳西下”就开始有点转了,第四句是合。一首诗是这样子起承转合。那么一段话呢,也是这样。教师投影:三岁小孩:姥姥好,姥姥喜欢我,姥姥给我买糖吃。我爱姥姥。教师指导:这段话就是很好的起承转合。(学生读投影中文字)教师投影:钱穆先生要求学生写作文,题目为《今天的午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钱穆先生挑选了一篇范文抄在黑板上。这篇作文的结尾这样写道——“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教师引导:这段话为什么好?钱穆先生为什么喜欢?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有起承转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是起与承,“味道很好”是转,后面“可惜咸了些”,转中有合,还有点波澜。可见一段话,它也有起承转合。教师投影:一句完整的话,往往起中有承,承中有转,转中已合。例如——我今天下午来丽湖中学讲课。(我——起今天下午来丽湖中学——承讲课——合中有转)教师指导:这句话就有起、承、转、合。我们课文中的第一句话,也有起承转合。教师投影: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教师指导:“虽有嘉肴”起,“弗食”承,“不知”转,然后合。篇章是这样,段落是这样,句子也是这样,这是基本的规律。其实啊,不光文章,我们人也是这样。教师投影:人生也有起、承、转、合——一十、二十勤奋学习(起)三十、四十执着奋斗(承)四十、五十事业学问高潮不断(转)六十准备合,已做的学问与事业,要准备小结一下了。(合)教师指导:十岁二十岁是起,三十岁四十岁是承,四十岁五十岁事业学问高潮不断是转,六十岁就准备回家,合了。人生就是这样。其实不光是人生,微笑也有起承转合。(教师示范,略)教师归纳:不管是生活中的事情,大自然的事物,还是文章的进程,都有一定的规律,都有起承转合。4.默读全文,根据起、承、转、合的文章结构规律,说说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起?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承?哪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转?那个句子是这段文章的合?(学生读后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是起;“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承;“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是转;“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是合。四、读与品:细部揣摩(文学妙处显微)过度:刚才是从文章的角度解剖了骨架,引用了很多例子分析了起承转合,接着我们来微观文章细节的地方。欣赏细部的地方,在我们语文味教学法里属于文学赏析环节。思考1:第一句话这个句子可不可以不要,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我的问题是这句话可不可以不要?考试也好,你们有时写文章也好,有很多的时候,一些句子是可以不要的——你们学过莫怀戚的《散步》没有?(生摇头)还没有啊。《散步》里面有很多景物描写,其实景物描写可不可以不要呢?可以的,只是不要了之后不好。就是说,单刀直入,直接说也可以,干嘛一定要从吃饭说起呢,是不是啊。只不过从吃饭说起,再说到学习,说的道理容易懂——我们人哪,都喜欢吃东西嘛,喜欢学习的人少嘛,喜欢吃东西的人多嘛。(众大笑)这样说是比较好,但不是非要这样说不可。不是非要这样说不可,而是这样说更好,其中的妙处呢,慢慢体会。思考2:文章中有几个“弗”,也有几个“不”字。“弗”和“不”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者能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生答,教师指导:对了,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改,就是说意思是差不多的,改了也可以。就跟刚才说的韵律美,思路是对的。其实呢,换一个说法,还有一种错综之美,有一种交叉之美。比如“妈妈,我爱你”,不要老是这样说嘛,要换一种方法说嘛。思考3:如果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改成下面的句子,可不可以?为什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生答,教师指导:我举个例子大家听听。假如我有两个妹妹,我介绍二妹妹一个月工资几百块,有几套房子,半天说完了,再来说三妹妹,那三妹妹肯定要吃醋。如果一起说两个妹妹的情况,感觉不一样。这是很微妙的东西。我们看看课文这几句话,原文是把一个方面分两次说。改动的句子呢,是把一个方面说完再说另一方面。刚刚那位同学说,分两次说,显得交错相间,是对的。就跟我表扬一个同学,一次性地表扬,跟隔一段时间表扬一次,怎么会一样呢。这里头有很微妙的地方,要仔细体会。五、读与探:一段小文章风华几千年的原因(深度开掘文化)1.读文,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探讨这段小文章千古竞风流的原因。(生齐读)教师指导:这篇文章的作者据说是孟子的学生,但我们不管他是不是孟子的学生,也不管他是男的女的,我们都能从文章中感觉到作者的形象,什么样的形象,文如其人嘛。你看这篇文章,它的中心是“教学相长”“学学半”。如果是另外一个学派的,比如说是庄子学派的来写,那又不一样。你们年龄小,还不知道庄子学派,庄子学派不仅不怎么教别人学习,他是连学习本身都不提倡。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太危险了。”这是庄子的思想。但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一样的,思考一下再回答。教师投影:(一)内容(二)形式(三)作者人格(儒者气象)教师补充:内容、形式的原因我们上面已经讲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把内容、形式都省掉,直接说作者的人格。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这位同学抓住了相互促进这个意思。不光自己要学,还要教别人学,或者说要通过学促进教,通过教促进学。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观,道家是没有的,道家连学都不提倡。这积极有为的人生观正是这篇文章流传几千年最重要的原因。2.齐读课文,教师打出投影:今天这堂课的教学也是起承转合的:语言初感是“起”,文章宏观是“承”,文学显微是“转”,文化开掘是“合”。四个环节,共同表达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一段小文章风华几千年的原因。教师归纳:今天这节课也是起承转合的。四个教学环节围绕着一个教学主题:一段小文章能够风华几千年的原因。下课。(全场热烈掌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