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精品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观潮》 精品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观潮》教案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文章展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培养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以前他们也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知道一些写景的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进一步掌握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钱塘江大潮的认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感悟,要通过文中四字词语的反复诵读进行体会。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边读边想象等,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潮来时的壮丽景象;体会文章具体形象的语言。 2.教学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释题导入 1.释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潮”,就是观赏钱塘江大潮。 2.导入。 谈话导入: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1.齐读课题。 2.简单交流钱塘江大潮资料。 抓住课题,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诱思导学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教师检查、指导生字学习。 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àn,避免读成zhàn。 (2)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请同学们找一找。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诱思导学 (3)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4)引导学生带着字、词、句、章的整体概念。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3.讨论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结构形成整体的印象。
三、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 (2)同学们感受过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3)画出描写大潮来时声音的词句。说说这些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4)找出描写潮水气势的四字词语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受潮来时的壮观。 (5)比较下列句子并说说哪句用得好,为什么?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6)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讨论。) 2.学习潮来之前,潮退之后部分。 课文除了潮来之时部分写得美,潮来之前和潮退之后也非常美,选择你喜欢的一部分学习,用刚才的学习方法。 (1)找出喜欢的好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画面。 (2)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或说说想到的画面)? 1.同桌或合作小组内交流,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 (四字词语: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2.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3.学生领悟表达方式,像比喻、夸张等。 4.学生边讨论边展示。 5.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自由练读最后集体朗读。 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学习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对想到的画面进行批注,又进行了语言训练。落实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只有在具体实践中训练才能形成。
四、朗读指导 1.出示填空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指导背诵: 想一想: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抓住潮来时的声音、形状、颜色这三个方面来写的) 1.尝试背诵 2.指名试背 通过填空练习,降低背诵的难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背诵的技巧。
五、拓展延伸 1.我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等,请同学们课后通过网上图书馆收集一些图片、资料相互交流。 2.出示古诗,拓展阅读。 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课后收集,下次语文活动课中讲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体会。 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课文总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理分明。 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识记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自然之壮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