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表格式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观潮》 表格式 教案

资源简介

《观潮》教案
课题 观潮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亲眼见过哪些天下奇观?播放视频《观潮》。2.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都会到这儿来观赏,浙江的钱塘江大潮真可称为“天下奇观”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3.板书课题《观潮》。 观看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2)理解词语。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出示词语:盐 屹 昂 顿 鼎 沸贯 浩 崩 震 霎 余 教师领读。 词语理解:屹立:高耸挺立。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象煮开了锅一样。(3)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二、精读领悟1.全文共分几部分?每部分各讲了什么内容?2.第一部分(1)品读第1-2自然段,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2)文中具体描述“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以及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分别是什么?(3)观潮人的心情和场面是怎样的? 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 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3.第二部分(1)品读第1-2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由远及近:从远处 再近些 越来越近。(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钱塘江大潮的?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词语。声音:隆隆的响声;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样子:一条白线;两丈多高的水墙;横贯江面;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怎样理解理解“横贯”?横着穿过去。“横贯江面”说明潮水的什么特点?说明潮水又长又宽。(4)“白浪形成白色城墙”“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各说明潮水的什么特点?“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说明潮水的高。“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说明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5)句中“犹如”“如同”“好像”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比喻。作用:形象生动,化抽象为具体。4.第三部分(1)品读第5自然段,潮过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景象: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说明潮水大。(2)“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不能。恢复:使变成原来的样子。体现了首尾照应。5.知识拓展(1)你知道钱塘潮是怎样形成的吗?钱塘潮是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2)你知道哪些“天下奇观”?黄河壶口瀑布、吉林雾凇。 识记生字。男女生比读。同桌互读。学生查阅字典独立解决。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段落。天下奇观。 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可以减轻学生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识记新的生字。通过课件,检查生字的读音。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从而掌握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钱塘江大潮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观潮的相关知识。理解作者观察的顺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进一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特点。理解潮过后,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巩固提升 我能组词。 塔(铁塔) 沸(沸腾) 震(震动) 搭(搭好) 拂(吹拂) 雷(雷电) 让学生对生字、词语进行熟练掌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与词语,了解了钱塘江大潮,领略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奇观。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的万千奇观吧! 总结全文,再次感受钱塘潮的奇观。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完成课后习题。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写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优势。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这番景象。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感受作者观察的顺序和介绍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问中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