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 必修 美术鉴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美术人美版(2019) 必修 美术鉴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赏析美术作品,形成价值判断,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识。 2. 在不同作品分析中感知艺术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育和升华,强化鉴赏意识,积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鉴赏的常见方法,对具体作品能运用所学进行分析与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四步法”鉴赏过程各阶段的知识和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教学过程
导入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一般鉴赏的过程是什么?二是美术鉴赏方法还有哪些?以这两个问题为核心来学习本节课程。 新课讲授 ( (一)我们首先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认知活动。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也就是美术鉴赏“四步法”,大家看这个表格,简单来讲,描述是指画面画了什么、分析是指怎么画的、解释也就是为什么画、评价是指你是否能对作品的价值或意义进行评判,这个是高中的美术鉴赏与我们初中学习的美术鉴赏最大的提升点。 那么鉴赏美术作品是如何展开并运用“四步法”进行鉴赏活动呢?今天我就以比较熟悉的《清明上河图》为鉴赏个案,运用四步法进行深度鉴赏。 1.描述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制的绢本设色长卷中国画,全幅画作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鉴赏的第一步我们要学会陈述作品中描绘的物象,这也是我们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的开端。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全画内容可分为三段:首段描写以市郊自然景色为主,其间茅屋村舍林立,大路小径交错纵横,商队行人穿梭在其间。 中段以全图最具戏剧性同时最为精彩的“虹桥”为中心,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人来人往,桥下则有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洞,桥上桥下,岸边陆地一片热闹繁忙的景象。 后段描写的是汴京城墙内外商队市民络绎不绝,街道两侧店铺酒楼等商业繁华热闹,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 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丰富细节更是让人流连忘返,画中描绘了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牲畜、货船,以及若干间酒楼建筑,其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建筑物、车辆和船只被描绘得惟妙惟肖,画中所描绘的景物,大到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贩卖的货物,招牌上的文字,丝毫不失,那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动态《清明上河图》来欣赏一下这些细致的内容吧(视频)。 同时作者在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使得画面组织得错落有致,这幅作品展现了北宋晚期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不同状态,同时整体画面又具有艺术情趣。 2.分析 完成第一步“描述”后,我们就要去探究思考这幅作品是如何构成的,也就进入到了鉴赏的第二步“分析”。分析是指探讨作品的形式构成特征,包括形状间的相互关系、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构图原理进行剖析,从中找寻作者是如何画出来的。 《清明上河图》艺术语言可以从笔墨技法、设色技巧、空间布局这三个方面。 在笔墨技法方面,整幅画面笔法工整,在线条的处理上为了表现对象质感的不同,同时在统一中又寻求多样的变化,作者用圆浑的线条表现人物肌肤,用婉转来回的线条绘制水纹,除弯曲的线条外,张择端在绘制画面中的建筑与船只时以“界画”的技法绘线,使得绘画内容工整写实、造型准确,但线条展现的曲直有度,排列的繁而不乱,节奏紧凑,并无“界画”的呆板之感。 画面中树的老枝干运用苍浑古拙的笔法,表现树木嫩枝则用流畅的笔法。坡岸采用的是沉稳而凝重的笔法,利用严整中略带些弯曲的线条表现舟车和城楼,使画面显得比较规整。总之,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同时又在变化之中寻求统一。 画面的用墨:厚重的城墙、苍老的树干、透明的流水、屋顶席棚和轻烟薄雾等等,将它们运用不同浓度的墨色加以渲染,增加了画面景象的质感。 在设色技巧上,《清明上河图》以轻色染成,主要施以花青、三绿、赭石等色,力求厚实、质朴、色调极为统一,并加上墨线与淡墨渲染,加以配合岁月的沉淀,色泽清淡显现着一种沉稳的艺术效果。 具体的事物:如商店的招牌、“欢门”等用少量的鲜艳色彩,柳枝用嫩绿点出春天的特点,河水微蓝,沉稳的色调中体现着活泼的趣味。 在空间布局上,作为五米有余的长卷,作者以“游观”的方式观察描绘对象,一个画面有多个视点,强调“移步换景”,使画面具有如音乐般的节奏,这种构图方法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的“散点透视”技法,在此构图的营造下,整幅画面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能看到桥上的行人,又能看到桥下的船舶,既能看到近处的楼台亭阁,又能看到远处街道河港,可谓纵观景色之中具有照片永远也达不到的效果。 我们来和西方油画《雅典学院》作一对比。《雅典学院》,这是一幅利用西方经典焦点透视原理来营造空间感的作品,焦点透视最大特点就是近大远小,整个画布就像一个窗子,绘画内容也限制在单一的空间内,通过画家单一的视角去表现,在二维平面制造三维效果,通过两者对比我们也能看出,作为一幅长卷作品,只有“散点透视”才能构建起整个空间,让如此恢宏壮丽的画面所呈现出来。 3.解释 我们走过“描述”与“分析”后就要进入到鉴赏的第三个步骤“解释”,也是就是为什么画,是指在对作品进行体验、联想、想象的过程中,合理阐述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思想,不断对作品的内涵加以解释。 《清明上河图》 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作品,也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张择端对各种建筑和人物进行了生动描绘,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想象对物象进行再加工,以丰富作品内涵体现其艺术美。因此,《清明上河图》也是张择端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提炼和加工的产物,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也有专家提出有意思的细节,在画作中出现的消防用的望火亭无人看守、慵懒的士卒、军中饮酒成风等等的绘画细节,都寓意着盛世危机,当然这些还有待考证,同学们如果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可以课后自行研究。 4.评价 最后一步我们进行“评价”,评价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包括与作者其他作品比较,与其他同时代、同类型作品比较及你个人理解与感悟。 那请问各位同学,你将如何评价《清明上河图》呢? 下面就以老师个人的角度以及《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带领大家一起评价这幅“中华第一长卷”吧。《清明上河图》作为国宝级文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我们最后一步“评价”就从这两方面入手。 (1)艺术价值 首先是艺术价值 第一:写实性,从学习中我们知道在绘制时强调写生、重形象、重写实。尤其细心的观察和捕捉自然事物的动态与生活习性。从人物、牲畜、建筑、交通工具等的细致呈现,无不展现出当时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第二:叙事性,作为一幅风俗性的画卷,《清明上河图》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作者通过向观赏者阐述一个个画面故事,以此来突出画面的主题。张择端以艺术家敏锐的感官,觉察并领悟到了当下某种最能感动人的东西,而这种东西,真实的反映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第三、戏剧性,作品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众多,然个个形神必备,期间,还穿插各种活动,“大船险情”“骄马争道”等等,注重戏剧性,节奏感,整个画面疏密相间,引人入胜。 就绘画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清明上河图》的问世在屮国古典主义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清明上河图》以它画幅之长、技法之精湛、人物之多、反映社会生活角度之广,被称为“中华第一长卷” (2)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珍贵档案。 历史学角度:可以考究宋代生活的细节和风貌,例如药铺的柜台上有算盘,这就比文字记载中的算盘早了几百年。 建筑学角度:能探究北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建筑的构造与形态、桥梁规模与架设技艺以及船舶漕运等样貌。 经济学角度:从街市与人们的交易活动中,可以找寻能为宋代繁荣的经济生活提供考察依据。 清明上河图融入了丰富的社会历史、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元素。它不仅仅是一幅静态的画作,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记录,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古代的繁荣与生活,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二)鉴赏方法还有哪些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四步法”进行了深度鉴赏学习,你们学会如何运用了吗? 课后请你对教材第15页的“学习评价”进行鉴赏练习评估。那除了鉴赏的“四步法”外,还可以通过那些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进行鉴赏呢? 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作品,获得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不同,下面我们就通过综合式鉴赏 、形式鉴赏与社会学式鉴赏,进行鉴赏学习。 1.综合式鉴赏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综合式鉴赏”,中国传统书画品评属于这一类,“品评”即品味和评论。 “品”的核心依据是艺术家的才性、情操。品评是以这两方面在作品中的体现为画家和作品定位的。才性和情操是内在的,但是外溢出不同的风格和笔墨意趣,也就是说它们是融合于一体的。中国古代的品评家们对画家和作品有不同的“分品”,通常采用“四品”,即逸品、神品、妙品、能品。课后可以通过17页中的知识窗进行学习了解。 中国画作品中,能称得上逸品的作品,可以说是画家品格风韵与自然生命本质的高度契合。现在我们看到的由宋代画家梁楷绘制《太白行吟图 》就能称得上一幅逸品,下面我们来品鉴一下。 墨色:首先我们来看《太白行吟图》画面描绘的是,正在浅吟低唱名诗佳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形象。画面整体用墨不多,但浓淡干湿丰富的墨色变化值得细细品味。飘逸洒脱的用笔,墨色浓淡相合,轻重相较,特别是人物身体的概括与头部笔墨之严谨,形成一开一合之姿态。画家正是以寥寥数笔,就把诗人纵酒飘逸、才思横溢的风度和神韵勾画得呼之欲出。 线条:我们再来看线条,同样笔墨简练,从线条刻画人物来看就像一幅简笔画,但线条简约中求变化,富于变化的长线条和人物头部的细线穿插组合非常生动。虽逸笔草草,却笔简意赅,以一当十,毫无雕琢造作之气,人物神韵的体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画面:整体画面布局狭长,画家大胆地舍弃一切背景,除人物外一片空白,这种留白在中国绘画布局构图中称为“计白当黑”,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2.形式鉴赏 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形式鉴赏,强调对作品形式构成的分析和把握,即对作品的语言元素、语言手段和语言规则进行解析。 例如潘天寿的《雄视》,我们看到画面中有一三角形的巨石倒立在画幅中间偏右处,巨石上巍然屹立两只秃鹰,皆向不同方向虎视眈眈,作者利用这种特别的构图形式把“雄视”这一主题就被极为有力地揭示出来了。 在语言手段和规则上,作者把秃鹰被安排在画面的最顶部,与倒三角的山石一并形成险峻的感觉,左下角以向上开张的松针相呼应,产生视觉上的平衡感。语言元素上,山石的长线条与鹰的墨块形成对比,其间以点来形成过渡。这些共同构成了画面的韵律、节奏,对比与平衡中产生形式的美感。 3.社会学式鉴赏 当然我们鉴赏任何作品都离不开它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以鉴赏美术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这种鉴赏方式叫社会学式鉴赏。 例如,大家看法国的《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建筑,看上去像个大工厂,楼梯及所有设备完全暴露。这种建筑样式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建筑的概念认知和理解,这栋建筑和它产生的背景密不可分,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体现。 展示杜尚《自行车轮子》,请问各位同学,你觉得眼前的物品是件艺术作品吗? 1913年杜尚突发奇想,把一个自行车轮装在了厨房板凳上,他说就这样看着他就像看着壁炉中火焰跳舞的样子,于是成为了一件特立独行,极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自行车轮子》。 杜尚《自行车轮子》的出现,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关于艺术品的价值所在,并且改变了西方当代艺术的进程,其伟大之处在于其作为一个概念性命题所产生的颠覆性意义。虽然杜尚的作品并没有被归类到观念艺术的类别,但他的行为已经开启了观念艺术的先河,由此艺术有了更广泛的定义。 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无论用那种方式鉴赏美术作品,大家都有多种途径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或图像,但请各位同学需要知道的是,欣赏艺术品原作时材质、尺寸、环境等带来的震撼和艺术感是空前的数字化东西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同学们,希望你们走进美术馆,走到艺术品前,去感受一次艺术带来的震撼和洗礼吧。 总结 无论是美术鉴赏的四步法,还是我们通过综合式鉴赏、形式鉴赏和社会学式鉴赏对艺术品进行赏析,我们会发现各类方法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综合运用,细心观察才能探究其中更多的妙趣。 课后作业 请同学利用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在教材21页利用多种鉴赏方法赏析《簪花仕女图》与《吹笛少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