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3.6观察云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3.6观察云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观察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地阐述云的形成原理,即云是由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主要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
准确识别并描述积云、层云、卷云的形态特征,理解它们与天气变化的潜在关联。
熟练掌握根据云量划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标准,并能在实际观察中准确判断。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实地观察和记录,学会运用简单的工具(如硬纸板、白纸)描绘云的形状和估计云量。
能够对比不同类型的云图和实际观察到的云,进行分类和分析,培养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基于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尝试构建云的形态、云量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在观察云的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好奇心和专注度,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细致的观察。
面对观察中的不确定性和困难,如云的形态变化迅速、分类判断模糊等,能保持耐心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勇于提出问题和假设。
乐于与小组同学合作,分享观察心得和见解,共同完成观察任务和讨论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云的观察和研究对天气预报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指导意义,例如合理安排户外活动、预防自然灾害等。
了解现代气象技术中对云的监测和分析方法,感受科学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增强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关注,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和云的形成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积云、层云、卷云的形态特点及与天气的关系。
帮助学生掌握根据云量准确判断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观察。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变化的初步能力,激发他们对气象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准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云。
使学生理解云量的估算方法,特别是对于接近划分标准的情况能做出合理判断。
引导学生将云的观察与天气变化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逻辑。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地观察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相关投影设备。
精心制作的包含各种云类型图片、云形成过程动画、不同云量天空示例的教学课件。
准备一些不同类型云的模型或实物样本,如积云、层云、卷云的图片或手工艺品。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块直径约 30 厘米的硬纸板圆面、若干张薄白纸、铅笔、橡皮擦、学生活动记录表格。
提前了解天气情况,选择适合观察云的时间和地点。
学生准备
每人准备一本科学笔记本和铅笔,用于记录观察过程和结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聚焦
课堂开始时,教师播放一段美丽的天空中云卷云舒的视频,让学生们沉浸在云的奇妙世界中。
提问:同学们,在刚刚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云的直观感受,如形状、颜色、动态等。
展示一组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云的图片,包括晴天的少量薄云、多云天的层状云以及阴天的浓密云层。
提问:观察这些图片,你们能说说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样的天气吗?
引导学生关注云与天气之间的潜在联系,初步思考云的形态和数量如何影响天气状况的判断。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观察云,探索云的奥秘,看看它们如何为我们揭示天气的变化。
(二)知识讲解与初步感知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云形成的动态示意图和简单的科普动画,讲解云的形成过程。
解释:云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凝结而成的,这些水汽会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它们足够多且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我们肉眼可见的云。
提问:那么,你们能猜猜哪些因素会影响水汽的凝结和云的形成吗?
引导学生思考温度、湿度、大气流动等因素对云形成的作用,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想法。
展示积云、层云、卷云的高清图片,并结合图片详细描述每种云的形态特征。
积云:像棉花糖一样,大团大团地堆积在一起,底部平坦,顶部凸起,通常在晴天时出现。
层云:均匀成层,像一层薄纱覆盖在天空,云体较薄,颜色灰暗,通常会带来较为稳定的天气,但如果层云加厚,可能会转为阴雨天气。
卷云:纤细如丝,呈羽毛状或纤维状,通常出现在高空,由冰晶组成,往往是天气变化的前兆,当卷云增多并逐渐降低时,可能预示着即将有风雨到来。
提问:同学们,根据这些描述,你们能想象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观察云的形状来初步判断天气吗?
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云的形态特征,尝试推测不同云出现时可能的天气状况。
(三)小组活动与实地观察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块硬纸板圆面、几张薄白纸、铅笔和橡皮擦。
讲解:同学们,我们现在要到室外去观察天空中的云。请你们先用铅笔在白纸上简单地画出观察到的云的形状,注意尽量描绘出云的主要特征和轮廓。
提醒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要直视太阳,避免眼睛受到伤害。
带领学生来到室外的空旷场地,让学生们选择一个舒适的观察位置,抬头观察天空中的云。
巡视各小组的观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但要保持安静,不影响其他小组的观察。
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学生回到教室。
(四)观察结果分享与云量判断
请每个小组将自己绘制的云图展示在黑板上。
提问:大家来看看各个小组画的云,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相互观察和比较不同小组的云图,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师再次展示积云、层云、卷云的图片,让学生将自己小组画的云与标准图片进行对比,尝试判断所属的云类型。
对于学生判断有困难或存在争议的云图,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共同分析和判断。
提问:在判断云类型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云量的天空图片,向学生介绍云量的估算方法。
讲解:我们把天空看作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 1/4,就是晴天;如果云量不超过 3/4,就是多云;如果云量超过 3/4 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提问:同学们,根据这个方法,你们能试着估算一下刚才我们观察到的天空中的云量吗?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对自己观察到的云量进行估算和判断。
请学生在活动记录表格中填写观察到的云的类型、云量以及初步判断的天气状况。
(五)小组讨论与总结归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回顾观察过程,你们小组观察到的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在区分不同类型的云和估算云量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思考如何提高对云的观察和判断的准确性?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补充意见。
教师对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们的努力和发现,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和建议。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
回顾积云、层云、卷云的形态特征和与天气的关系。
强调根据云量判断晴天、多云天和阴天的方法和要点。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观察云,关注天气变化,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拓展与应用
布置课后任务:
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观察天空中的云,并记录云的类型、云量、天气状况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云的形成和变化的科学知识,以及云在气象预报中的作用。
知识拓展:
介绍一些与云相关的有趣现象,如彩虹云、夜光云等,激发学生对云的进一步探索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云的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全球视野。
(七)课堂总结与结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云的形成原理、云的类型、云量的判断方法以及云与天气的关系。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和观察,你们对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观察自然现象的重要性和乐趣。
总结:同学们,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云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页。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更多的美丽和奥秘!
宣布下课,提醒学生收拾好个人物品,有序离开教室。
六、板书设计
观察云
一、云的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小水滴、小冰晶
二、云的类型
积云:大团堆积,底部平坦,顶部凸起
层云:均匀成层,薄纱状
卷云:纤细如丝,羽毛状或纤维状
三、云量与天气
晴天:云量 < 1/4
多云:1/4 ≤ 云量 < 3/4
阴天:云量 ≥ 3/4
四、观察与记录
云的形状
云的类型
云量
天气状况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云的形态、了解云的形成原理以及判断云量与天气的关系,学生们对云这一自然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直观演示、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云的类型时,部分学生对于积云、层云和卷云的特征区分仍存在一定困难,可能是因为图片展示不够清晰或者讲解不够生动形象。在云量判断的环节,学生对于云量的估算还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判断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