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读地图(P5)1.直立人:元谋人遗址、郧县人遗址、蓝田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县人遗址、南京人遗址;早期智人:丁村人遗址、马坝人遗址、长阳人遗址、金牛山人遗址;晚期智人:山顶洞人遗址、左镇人遗址。2.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想一想(P6)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吻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保留了古猿的一些特征。课后活动(P7)名称 生活年代 制作工具 用火状况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打制石器 已经会使用火,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制作打制石器和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已经是晚期智人,不仅使用打制石器,还会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山顶洞人可能已会人工取火,而北京人仅会使用火。2.提示:上侧图片指向刮削器;中间图片指向砍砸器:下侧图片指向尖状器,据此连线即可。理由:根据它们的功能或形状来命名。砍砸器器身重,可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用。尖状器顶部有尖状的刃。刮削器一侧边缘有不规则的刃,用来刮削东西。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想一想(P12)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房屋类型不同与自然环境有关。北方寒冷干旱,半地穴式房屋利于取暖。南方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课后活动(P14)1.√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城市的出现 √制作陶器2.提示:任选一件课本中的文物进行制作,然后配上文字说明,并说出制作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特征及关注这些特征的原因即可。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想一想(P17)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这反映了良渚社会的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良渚古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有许多精美随葬品,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阶级分化明显。陶寺都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说明统治者有较强调动、组织能力;陶寺都城城内有两处墓地,大型墓葬中有许多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随葬品,很多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由此可知,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已进入文明社会。材料研读(P18)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长期不断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课后活动(P19)1.补充或印证文献史料,推动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络和灿烂成就;启迪了我们守护中华文脉,不忘本来,开创未来。2.黄帝,名轩辕,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在阪泉与炎帝部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材料研读(P25)“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意思是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符合天意,顺应民心,因此材料对商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腐朽旧王朝之举持赞同(或支持)态度。想一想(P25)西周疆域广大,兵力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实行了分封制。课后活动(P27)1.自上而下分别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提示:可查阅图书、考古资料或通过网络等方法了解妇好的生平事迹。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材料研读(P29)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各自为政,国家统治权实际上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他们操控政治、竞相角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读地图(P30)1.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2.提示:春秋时期成为霸主的有齐桓公(齐国)、晋文公(晋国)、秦穆公(秦国)、楚庄王(楚国)等,据此在地图中找到这些诸侯国的位置。课后活动(P32)1.变化:从石器、木器、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优势:生产效率更高,可以大范围扩大农业种植的区域。2.提示 活动设计: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或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讲述一则与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关的故事,如退避三舍、鼓作气、卧薪尝胆等。活动目标:加深学生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学史兴趣和探究能力;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读地图(P34)1.齐国在东边,楚国在南边,秦国在西边,燕国在北边,中间位置由北向南分别是赵、魏、韩三国。2.赵国、燕国、秦国、魏国、楚国、齐国。想一想(P35)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最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材料研读(P36)法治和公平的原则。材料研读(P37)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后活动(P38)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所以秦国统治者不废除新法。2.提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并找出成语典故的来历,然后组织小组成员根据选择的成语典故编排历史短剧进行表演即可。第7课 百家争鸣材料研读(P40)“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道之以德”指以道德教化天下;“齐之以礼”指用礼教来约束百姓。“为政以德”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和礼教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想一想(P31)出现了民族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想一想(P43)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所以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课后活动(P43)1.孔子强调在学习上要秉持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主张:“尚贤”即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原因: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进一步瓦解,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反对以血缘、地位、裙带关系授官,希望统治者能够任用德才兼备的庶民参与国家政治。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想一想(P44)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在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材料研读(P48)王室衰微,社会动荡变化,战争频繁。课后活动(P49)1.从左到右分别是:人、中、水、射。2.先秦时期的天文、历法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扁鹊的医学成就和《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读地图(P53)1.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2.策略:各个击破。材料研读(P55)措施: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车轨和文字。意义: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的困难。统一车轨有利于车辆往来的方便。文字的统一,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秦始皇实行的这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想一想(P56)在统一的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提示 在秦朝形势图南部寻找,灵渠连接了湘水(湘江)和离水(漓江)。课后活动(P57)1.项目 周朝 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王 皇帝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 皇权至高无上统治地方的方式 建立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2.便于制造和携带方便。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材料研读(P60)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对秦朝暴政的反抗。读地图(P60)1.提示 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是大泽乡,在地图上找出渔阳和大泽乡即可。2.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攻占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然后向西进军,直逼咸阳。想一想(P61)秦朝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尖锐;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广大人民起来反抗秦朝残暴的统治。课后活动(P62)读地图(P56)1.都城:咸阳。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1.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统一货币 修建长城√ 强征赋税√ 修骊山陵√ 严刑苛法√ 开拓交通√2.秦始皇和秦二世统治时期,实行暴政,人民生活困苦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天下群起响应。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最终推翻了秦朝。由此可知,秦朝的统治者实行暴政失去民心,导致秦朝的灭亡,这说明人民群众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言之有理即可)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想一想(P64)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材料研读(P65)局面:文景之治。原因: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时免去田租。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课后活动(P66)1.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与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2.能与民休息,使百姓安居乐业,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降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材料研读(P69)尊崇儒术。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的思想不统一,不利于国家的统治。因此,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想一想(P71)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使汉王朝的版图得以拓展。读地图(P71)1.提示西汉都城是长安,在地图中找出位置。2.河西四郡是指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在地图中指出即可。意义:促进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巩固汉朝边防,加强控制西域;促进民族交融,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课后活动(P72)1.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2.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思想;汉武帝: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相同”之处:都加强思想控制。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想一想(P75)导致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豪强大族势力割据一方。材料研读(P76)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众中蔓延。课后活动(P77)1.都主张释放奴婢,采取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主张轻徭薄赋。2.这件击鼓说唱俑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该俑高56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大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该说唱俑体现了当时国家统一,人们安居乐业,社会比较安定的局面,同时也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材料研读(P79)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被称为“凿空”。读地图(P80)1.提示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最远到达欧洲和北非,据此在地图中找出即可。2.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和北非。想一想(P82)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促进民族交融;使汉朝统治疆域扩大;促进东西方交流。课后活动(P83)1.政治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增强了汉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有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从经济、文化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民族关系的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从军事角度来看,张骞通西域配合了汉朝的战略安排,为汉朝对匈奴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2.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建设“一带一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正确决策。在如今日渐增长的国际机遇和挑战中,建设“一带一路”是实现大国和平崛起和迎接机遇与挑战的一个适时、适地、适国情的国家倡议。历史上,从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中西方交流就有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条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才能传播到西方,促进全人类的发展,而中国也在丝绸之路的建设和完善中使中国在古代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并在汉唐时期建立起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明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老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传承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今天,丝绸之路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连接东西方的纽带,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文化与文化、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甚至是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包容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想-想(P85)文化: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文字发明后,需要一个好的载体来记载,过去的甲骨,金石、简帛都有很大的缺陷。纸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并超过了其他的文明。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教育: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有利于解决人类清洁卫生问题,推动文明习惯的养成。材料研读(P86)医德高尚,关注民生。课后活动(P89)1.蔡伦:他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张仲景:他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书,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被后世称为“医圣”华佗:他是东汉末年名医,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韦编三绝;酒池肉林;网开一面;卧薪尝胆;孺子可教;四面楚歌;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读地图(P94)1.长江。2.提示 根据地图中曹军和孙刘联军的行军路线叙述即可。材料研读(P95)策略:孙刘联合抗曹。关系: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击败曹操。想一想(P96)改变了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群雄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读地图(P96)1.魏国的都城是洛阳,蜀汉的都城是成都,吴国的都城是建业,据此在地图中指出。2.提示 根据地图分别说出魏国、蜀汉和吴国的管辖区域。3.提示 仔细观察地图找出夷洲的位置。课后活动(P97)1.《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2.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包括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材料研读(P99)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钱至上。想一想(P99)政治腐败、宗室亲王势力强大、内迁各族的反抗。读地图(P101)1.西晋的都城是洛阳,在地图中找出即可。2.提示 根据地图分别说出鲜卑、奴、羯、氏、羌等分布区域。课后活动(P101)1.诸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诸王为争夺中央政权,会导致国家战乱,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内迁各族想证明其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想一想(P104)(1)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为南方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当时南方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材料研读(P105)冶铁制造业。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锷边霜凛凛,匣上风凄凄。课后活动(P106)1.《史记》中的江南地区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地区开发后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的景象。2.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北方的农作物。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想一想(P111)当时各族人民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封建制度;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材料研读(P111)说明鲜卑族也是黄帝的后裔,鲜卑族与汉族有共同的血脉。课后活动(P111)1.丰富了汉族社会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2.削弱民族隔阂,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材料研读(P113)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言之有理即可)想一想(P116)(1)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2)各族人民的大交融,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3)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课后活动(P118)1.提示查找资料,找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领域的其他突出成就。2.祖冲之是南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均有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与其子合著《缀术》一书,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他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学习。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