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 13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活动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 13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活动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活动设计使至塞上
摘要:文章以《使至塞上》为例,围绕“跟着王维走丝路”,从确定跨学科主题,制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实施学习评价等四个环节来分析如何借助这首唐诗来设计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以“问题索引”“目标导向”“任务集群”“程序支架”“成果汇编”作为关键元素设计学习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古诗词;《使至塞上》;活动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和实施,为新时代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目前古诗词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或者跨学科教学浮于表面,形式化严重等现象,致使学生无法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及领悟作者情感。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在执教《使至塞上》时,精心设置“跟着王维走丝路”的情境,以驱动型任务来推进教学进程,融合多学科知识进行主题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本文结合《使至塞上》浅要研究古诗词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同仁提供有效建议。
一、设计流程:
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通过确立活动主题,创设真实情境,设置驱动性任务,融合不同学科的思维、知识和方法,推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语文本质,最终实现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整个流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确立基于真实情境的主题;(2)制定体现课程标准的目标;(3)策划契合学生学情的活动;(4)实施有效的学习评价。值得一提的是策划契合学情的主题活动是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这体现了“问题索引”“目标导向”“任务集群”“程序支架”“成果汇编”等因素的组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完整的语文实践过程,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1]
在这里,“目标导向”应该强化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价值观品质的目标架构。“任务集群”重在解决问题,所有任务前后连贯、逐渐深入,推动学生在发现问题和反复探究中解决问题。在设计相关任务群体时要考虑多种呈现形式作为基本成果,比如文艺作品、音频视频、文字资料等,形成“成果汇编”,使之成为反映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根据。与此同时,要提供学习支架,如指导各种电脑操作,收集有关信息,选择相关资料等。不同学习支架组成“程序支架”,立足学生的思维发展态势,引导学生通向结构性理解,促成意义非凡的认知。
二、“跟着王维走丝路”活动设计:
1.选题背景与学情分析。
《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当时,因唐河西节度使对外征战取得了大胜,王维奉命前往边塞慰问,并应邀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职,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据考证,王维当时去往边塞所经之路为古丝绸之路的北道,因此,沿途的苍凉使作者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衬托作者孤寂的心境。在用传神的笔墨描绘的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面前,个人情感超脱于世俗,特别是在得知统帅正在前线值守后,情绪高涨,个人失意的情绪被雄浑景象所净化,产生了慷慨悲壮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的达观。因此,边塞的所见所闻是本诗的重点,也是作者情感变化的载体。如何理清作者经古丝绸之路北道去往边塞的路径及景象,探究作者情感变化值得深入研究。
八年级的学生已储备一定的“地图”“诗歌”“古丝绸之路”等知识,也初步具备检索信息、阅读资料、立意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同时学生对唐诗的熟悉以及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也为本次主题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条件,因此主题学习活动适合在这个学段开展。基于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本次活动还设计了对应大主题的三个分主题,分别是:探寻作者轨迹、溯源丝绸之路、关联一带一路。
2.制定目标: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围绕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2]这就为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跟着王维走丝绸之路”提供了目标指引,也提供了理论支撑。地理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工具,描述和说明中国基本的地理面貌,表达热爱祖国的情感。历史新课标以“历史上的水陆交通发展”为例,旨在引导和组织学生梳理、概括不同时期水陆交通的建设与发展,对历史上水陆交通发展的问题进行探究。信息科技新课标强调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借助各种搜索引擎检索、筛选、管理并整合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形成极具特色的作品。艺术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制作文创产品,认识、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3]。道德与法治则认为学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家国情怀,还要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
综合新课标的要求和《使至塞上》诗中所呈现的古丝绸之路北道的具体景象,活动围绕“跟着王维走丝路”,融合语多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确定目标为:学生在熟读诗歌后,在古丝绸之路的范围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综合运用多学科的思维、知识和方法,梳理作者出使边塞的脉络,探寻古丝绸之路的渊源和文化,进而将古丝绸之路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关联,更好地传承优秀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4]。
3.策划活动:
基于以上所述内容,本主题活动将“怎样认识古丝绸之路和发展‘一带一路’”作为驱动性问题,把它分解成几个问题索引,并与“目标导向”“任务集群”“程序支架”“成果汇编”等多种元素结合策划相关学习活动。(见表1、表2)
表1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问题索引、目标导向
分主题 问题索引 目标导向 指向核心素养
探寻作者轨迹 (1)作者为什么要出使边塞? (2)作者经丝绸之路北道看到了什么景象? (1)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心境。 (2)借助地图,标注作者出使边塞轨迹,形成整体印象。 (3)运用美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重现诗中名句所描绘的壮观景象;创作课本剧,再现作者出使经历,并制作成视频感受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历史:时空观念 信息科技: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艺术:审美感知 地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溯源丝绸之路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具体在哪里?有什么历史作用? 通过信息检索、文献阅读等方法,理解古丝绸之路的起始及历史变迁,初步感知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历史: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信息科技: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 地理:区域认知
关联“一带一路” 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1)通过查阅资料,对话专家等活动,了解古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在线路上的共性与区别,增强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 (2)结合收集的数据,撰写集文字、照片、图表、地图、文创产品于一体的方案,激发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 (3)通过小组汇报、展示成果等活动来完善方案,提高合作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 历史:家国情怀 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责任意识 艺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地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表2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任务集群、程序支架
分主题 任务集群 设计意图 程序支架
探索作者轨迹 (1)借助网络资源整理归纳作者王维走丝绸之路北道经过的地点,查阅有关文史资料,了解作者出使边塞的历史背景,并收集和梳理王维在出使期间及在边塞生活时间所著作品,形成图文并茂的材料。 (2)借助纸质地图及卫星地图,标注丝绸之路北道作者自长安出发到边塞的具体位置,获取并用文字表述其地理位置及其周边地理事物的关系,为后续制作AI作品提供参考。 (3)运用美术知识,借助想象和联想,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伟壮观景象,并利用有关软件形成电子视频。 (4)编导课本剧,用艺术的形式再现王维的经历。 了解作者出使边塞的历史背景及古丝绸之路的有关历史资料,标准作者经丝绸之路北道去往边塞途中所涉及地点,形成轨迹图,并借助有关手段形成第一手资料,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提供手机史料的网络和查询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有关电脑软件及电子设备。
溯源丝绸之路 (1)运用有关方法检索涉及古丝绸之路的资料,了解古丝绸之路的由来及起始,以及整体由盛至衰的历史变迁。 (2)以历史资料为蓝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绘制历史变迁的整体轨迹图,并借助地图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通过AI再现。 (3)设计有关访谈提纲,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丝绸之路变迁的原因通过网络对有关史学专家和相关历史教师等代表性群体进行采访,获取各方人士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情况。 (4)提前设计调差问卷,调动社会和网络资料,通过“问卷星”等渠道收集不同群体对以丝绸之路的认识,汇总、整理、分析问卷数据,初步形成报告。 采取“先客观再微观”的探究思路,先从历史视角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变迁,分析形成的原因及由盛至衰的缘由,探究丝绸之路在中国发展史上的价值和作用,形成对古丝绸之路的立体认识,找到历史共鸣点。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设计和分析调差问卷的技巧和方法,指导、辅助、鼓励需要帮助的学习小组。
关联“一带一路” (1)检索“一带一路”提出的历史背景及缘由等有关资料,了解“一带一路”与古丝绸之路的关联及共性,制作相应的讲解视频。 (2)结合“一带一路”及古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设计文创产品,完成设计图稿,制作成品。 (3)结合收集到的资料,提出“一带一路”宣传与发展传承古丝绸之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措施,并形成方案。 (4)在进行小组汇报、成果展示、教师指导后,进一步完善方案,并形成最终成果,并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关联国家新战略“一带一路”,了解此战略与古丝绸之路的联系与历史契合点,从中明确坚持新发展战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创作有关文化产品,能体现学生对“一带一路”和古丝绸之路的整体理解,为传承与发展以及传播提供了艺术载体,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提供各种资料支持,指导各学习小组完善方案,并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4.开展学习评价。
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养核心素养,坚持德育、能力、基础、创新并重,形成科学的认知。所以,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要立足于真实情境,紧紧围绕学习目标,结合过程性表现,依据最终呈现的活动成果来综合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相应关键能力。[5]本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涉及多个时间节点,活动评价表的设计要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贯穿始终;评价方式力求多元化,要有效融合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尝试增值性评价,坚持灵活关注学生的钻研能力和成长表现;实行综合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真正实现评价的反馈调节作用。
学习活动评价包括两大评估项目:方案设计、成果展示。“方案设计”主要评估点有:是否思路清晰、脉络分明、语言逻辑流畅;是否综合运用多种收集数据的方法(如检索法、阅读文献、问卷法、访谈法);是否借助多种类型图表呈现信息(如示意图、纸质地图、卫星地图);数据获取是否科学规范,是否客观表述相关情况;是否充分认识呈现的现象,准确解释相关问题;见解是否具有独特性,建议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是否从多维度提出措施。“成果展示”主要评估点有:是否有丰富的内容,如有把握整体的成果集;形式是否多样,如视频、手工绘画作品、AI作品、成品展现等;表述是否清楚,是否具体表述活动过程和研究结论;是否准确表述活动的收获与体会。每个评估点有自评、他评、教师评三个环节,以A、B、C三个层次评价,层次的高低表示学生正确人生观、个人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实际达成度,A即表现优秀,B即表现一般,C即略有欠缺。最后,学生自我反思和教师评语作为总结。
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备受关注的深度学习模式,是各学科协同育人,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新课标有关理念,结合古诗词教学有关路径,依托《使至塞上》,围绕“跟着王维走丝路”这一主题,融合多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借助有关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方法,切合实际地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既清楚了王维出使边塞的背景以及所经过的丝绸之路,也关联了新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引导学生引入研究二者间的深度联系,实现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6]。
[1][5]黄东舒;邹金伟.跨学科主题学习之“认识家乡”活动设计:以黄麻布传统村落为例[J].地理教学,2023(05).
[2][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郭锋,董海丽.基于现行教材的语文跨学科学习教学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3(01).
[6]刘娜丽.创建“三维一体”新模式,撬动跨学科学习新路径[J].新教师,2022(1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