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昆明的雨 上课教师: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段,品味汪曾祺语言的 “淡而有味”,理解文中展示的温润、 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 2、合作探究,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 点。 重点难点: 合作探究,体会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课前准备:ppt
板块 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 学生 活动 串设 目标达成及 反馈串设计
一 、 预 习 展 示 : 寻 雨 之 踪迹 1、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 点 2、除了雨,本文还写了哪 些景、事 小结:看来我们的汪老真的 很任性,标题分明是《昆明 的雨》,写起来却信笔所至, 无拘无束,显得有点“散”。 (
预习
) 交 流 1、昆明的雨季长,但不 使人厌烦;明亮、丰满、 使人动情;浓绿。 2、还写了仙人掌、各种 菌子、杨梅、缅桂花等 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 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 事。 板书:形散。
二 、 品 读 语 段 : 品雨之情 味 过渡:汪曾祺曾在《“揉面” ———谈语言》一文中这样 说:“有一位评论家说我的 语言有点特别,拆开来看, 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 起,就有点味道。”这是一 篇自读课文,下面就请同学 们采用卷点批注的方式来 品雨之情味。 1、老师示例: 齐读第3句体现出昆明当 地的民俗文化与风情,我们 仿佛看到了用雨季里泛着 绿意、湿气的仙人掌为主人 驱邪祈福的画面。再看后面 2 句 :女生齐读这几句话 可以看出作者对百姓日常 生活很了解,体现出当地的 农业文化。用仙人掌代替篱 笆,不是防小偷,而是防家 畜,体现了昆明当地人 … (善良、淳朴) 2、各组重点研读一段(各 组分工7.8.9.10小节)选 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语 段,划出你觉得有味道的语 句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再有 感情地读一读。 友情提醒:可以从遣词用 体 会 范例 根 据 学习 要 求 分 工 圈点 批 注 板书:淡而有味 学生交流中教师随机追 问 【品读1:昆明雨季的 菌子】 感官! 1.这两句话的结尾都用 了问号加感叹号,情感 一样吗 前者深表怀 疑,后者除了惊讶还饱 含喜爱之情,作者赞不 绝 口 。一个“ ”、 “!”语言简洁,读来 亲切口语化。 2.要是我想在这两句话 前各添一个感叹词表达 作者的情感,你会加什 么 (咦)这种东西也能 吃 ! (哇/啊)这东 西这么好吃 ! 【品读2:昆明雨季的
句、标点符号、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创设意境等方面 入手 3、先自主学习,后小组讨 论,或补充或质疑,修改完 善批注,选派代表发言。 (


)相 关 语段 小 组 交流 全 班 果子 】 1.太啰嗦了,改成:见 PPT 一般情形下,人们卖东 西时,总会站在一个显 眼的地方,而这个苗族 女孩是“坐在人家阶石 的一角”,你看,多么 漫不经心!而且,她“不 时吆喝一声”,而不是 “不停地吆喝”,你看, 多么悠闲自乐!这几句 话让我感受到这个苗族 女孩享受着卖杨梅的过 程 ,从一个侧面写出了 昆明的人民过着一种悠 闲自在的生活。 2.有一个细节还给我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那 一声吆喝。谁也来吆喝 一番,想想这句吆喝为 什么不能少 ———表
示声音的延长 (富有生活气息、有情 境画面感,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 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也写出当地生活美,人 情美,氛围美。) 【品读3:昆明雨季的 花 】 1.房东母女种花、卖花, 但为什么要送花呢 爱花,怕房客们乱摘他 的花,心地善良,懂得 分享。 2.雨季绽放的缅桂花, 香气弥漫在整个昆明, 昆明人卖花、买花、摘 花、送花、赏花,昆明 人多么喜欢花啊,喜欢 花的人是怎样的人呢 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 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那 是昆 明 的 人 情 之 美,深深打动了读者; 对房东的感谢,对昆明 生活的喜爱 …… 【品读4:昆明雨季的 氛 围 】 1.作者在文中满怀深情 地说:“四十年后,我 还忘 . 不了那天的情 味。”,说说那天有哪 些“情味”让作者忘不 了呢 雨引起的淡淡乡愁;与 友人志趣相投的默契; 令人陶醉的宁静、闲适、 恬淡的生活情调。 谈天、喝酒、赏花,生 活还能比这更惬意、更 美好吗 原来我们需要 的,只是放慢生活的脚 步,等一等由于我们节 奏太快而跟不上的灵
魂,赏花、听风、看云, 过一种淡泊从容的慢生 活。 ( 合 作 朗 读 第 1 0 节 师配乐读+生读诗)
三 、 合 作 探 究 : 悟雨之深 意 《昆明的雨》这篇散文的确 很有味道,但全文却并未用 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这是否 偏题 另外,作者在文章首 尾都说:“我想念昆明的 雨”,作者仅仅只是抒发对 昆明雨季的思念之情吗 ( 结合阅读提示) 小结:梁文道评价:“他(汪 曾祺)的文字就像一碗白 粥,熬得刚刚好。”本文 正是这样,留有余地,让读 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补 充。文章看似短了,其实 是长了;看似少了,其实 是多了。 所有的景、物、人等“ 凡 人小事”都由雨统领, 这些菌子花果因为有了 雨的滋润而生长旺盛, 侧面衬托出昆明多雨的 特点。它们结合在一起, 鲜活地展现了昆明雨季 景物的美、滋味的美、 人情的美、氛围的美。 由此可见,作者 不仅思念昆明的雨,还 无比热爱、想念昆明的 生活与岁月:宁静、闲 适、优雅………这正是本 文的感情线索,也正体 现了散文的精髓———形 散而神聚(板书神聚)
四 、 诗 意 总 结 : 描家乡情 味 1、这堂课在同学们专注学 习、积极讨论之中不知不觉 就接近了尾声,同学们能不 能模仿汪曾祺先生的诗,也 写一首诗来总结今天的课 堂学习呢 2、描家乡情味(二选一) (1)如果让你为家乡做一 幅画,要求画出家乡的特 点,你会画些什么,题写什 么 试模仿本文第1小 节,描述介绍你的这幅画。 (2)在你的家乡有没有印 象深刻的景、物、事也蕴含 了浓浓情味 请为你生活 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如家乡 的雨、家乡的云、家乡的雪、 家乡的秋、家乡的味道、家 乡的声音 …… (


) (


)创 作 交 流 1、教师示范: 八三班里满师生, 课堂智慧无限伸。 问答之间时无剩, 语文情味意深深。 2、写作交流
五 、 课 后 阅 读: 读 相 关 作品 同学们,推荐大家课后去阅 读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如 《人间草木》、《故乡的食 物》 ……,品味他淡而有味 的文字。
《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是一篇内涵丰富、饶有情趣的散文。表面上 看,内容特别“散”,但是散中有整,散而又聚,散其形而聚其 神。
《昆明的雨》这篇课文已经上过很久了,但课堂上孩子们 昂扬兴奋的学习状态;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参与热情;舌灿莲 花,文思敏捷的精彩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觉得自己必须 用笔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记录下来。
1.贴近学情,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学设计让难点的突破不再 难。
汪曾祺的这篇散文,初读,我一片茫然,作者到底要说什 么 题目是“昆明的雨”,为什么内容却不写雨 于是再读。再 读,发现虽没有直接写雨,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都与雨有关。作 为老师,我有这样的迷茫,想必学生一定比我还茫然。于是,教 学设计时,我先从梳理文章内容入手,让学生梳理出本文写到的 景物,然后抛出了本课的难题:这样写到底是离题还是扣题 但 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解答此问题,而是宕开一笔,先让学生品读语 言,在朴素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于昆明的雨的喜爱之情。有了品 读做基础,学生们领悟到了文章的主旨“我想念昆明的雨。”, 同时也认识到了所写的景物其实都围绕着“昆明的雨季是明亮 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句话而展开。至此,文章内容上 和情感上的中心已经很明确,离题还是扣题的问题此时已经不是
问题了。
2.读中品悟,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兴味盎然,课堂高潮迭 起。
《语文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具有 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 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这节课, 我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品味作者平淡 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在品味语言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最有味道的句子,读一 读,读出句中的感情;品一品,品出语言的味道,接着小组交流 后班级展示。这一环节我重点让学生赏读两个句子:(1)写到 雨后的各种菌子时,那句“这种东西也能吃 !”和“这种东西 这么好吃 !”第一个句子鄙弃、怀疑,第二个句子感叹、赞美、 满足。两个句子前后对比着读,语气的变化中让人感受到了作者 对云南菌子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对昆明雨的想念。教室里充满 着快活的空气,学生们的思维被打开了,参与的热情也高涨起来。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 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 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 柔和了。”这段对卖杨梅的小女孩的吆喝声的文字,我特意让班 里一个声音娇娇的女生读给大家,让她的声音来演绎昆明雨中空 气的柔和。这娇娇的声音一出,也瞬间让课堂达到高潮。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对文中语言的品悟是本文的重点,除 此之外,初步接触文本,以自主阅读开始,旨在了解内容,提取 信息。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一节课,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也让课堂真正上出了语文味儿。
《语文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教学应注 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初中阶段,有了 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的读是能力的培 养,也是检验,在此基础上字斟句酌,更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 能力。这节课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做到了这一点。
本课不足之处就是最后一个环节没有充分展开,画一画家 乡的特点,写一写家乡的景事物,通过课堂的学习调动学生对自 己家乡的联想,能学以致用画画、写写家乡的特点,那么这一堂 课将会更加充实生动,富有情趣,提升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