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2.品味优美语言,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体会思想感情,培养高尚情操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全文。(2)学习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的内涵。(2)体会思想感情,培养高尚情操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楼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比如王勃的《滕 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看看他在岳阳楼前有怎样的所见所感。 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 1. 作者简介2. 【范仲淹】(989 — 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3. 写作背景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 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谪守 (zhé) 怒号 (háo) 隐曜 (yào)岸芷 (zhǐ) 汀兰(tīng) 皓月(hào)偕忘 (xié) 波澜 (lán) 嗟夫 (jiē)2.学生朗读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大意。 四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交代写作背景和作记缘由。第二部分(2-4):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3-4)“迁人骚客”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第三部分(5-6)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五、细读课文,理解文意1. 学习第一段用意: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博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学习第二段 学生齐读第二段。提问:第二段写览物之人看到了什么景物 明确:洞庭湖之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提问:这些景物体现了洞庭湖景观的什么特征 明确:气势宏大,气象变化多端,南北流向之长。 提问:第二段先写景再抒情,如何写景 明确: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渲染浩瀚的气势;接着从空间上写浩瀚的湖面; 最后从时间上写湖面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提问: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提问:与“前人之述备矣”相呼应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提问:领起下文阴晴景致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总分析: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湖与山、江之间的关系,极力渲染洞庭湖阔大壮美的画面,表 达了作者的惊叹赞美之情。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文章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简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第二部分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迁客骚人在不同景色下的不同心情。二 、继续学习课文 1. 学习第三段学生齐读第三段。第三段写了哪些景物 淫雨、阴风、浊浪、日、星、山岳、商旅、樯、楫、虎、猿。 这些景物体现出洞庭湖的什么特征 萧然凄凉。通过这些景物又可看出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在朝廷中遭遇谗言诽谤,离开家乡,悲伤至极之情。2. 学习第四段 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物 春风、日光、波澜、天色、湖光、美丽的鱼、沙鸥、芷、兰、皓月、月影、渔人。 这些景物体现出洞庭湖的什么特征 明媚艳丽。这些景物体现出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因美景而忘乎官场世俗的喜悦之情。3. 朗读第三、四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 者怎样的心境。(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静景淫雨霏霏阴风怒号e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墙倾楫摧洞庭风雨图(悲)动景)(子主题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祥和欢乐的画面。郁郁青青皓月千里春风和煦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渔歌互答阳光明媚岸芷汀兰洞庭春晴图(喜)动景静景)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有何目的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目的: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抒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4. 学习第五段 学生齐读第五段。重点1“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 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 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 你怎么看 观点:我并不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我们普通人没有关系这一点。解析本句话:这一句话一方面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从中领悟到我们也要 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虽然国家富有了,但国富不等同于国强,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 要沉醉在和平安乐的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 另一方面,领悟到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现在的中学生往往生活着福中不 知福,缺少了老一辈人吃苦耐芳的精神,不懂得踏尽崎岖,砥砺前行,主动吃苦,历砺韧性, 最后这句话还可以指“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时候,我们应以奋发有为 的精神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三、赏析写作手法这篇文章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以及与议论、抒情的融合。 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 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 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四、总结全文1. 提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 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五、拓展延伸1.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 负 明确: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等,都体现了这种政治抱负。六 、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做相应习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