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2.了解质量是物质的本身的一种属性,不会轻易改变,能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质量的含义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难点】
理解质量的含义和托盘天平的使用步骤。
教学过程
质量
【提出问题】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缤纷,在这个精彩的世界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人们常常会关心物质有多少以及如何衡量物质多少的问题,想一想:我们的讲台、课桌是由什么构成的?讲台和课桌哪个含有的木材多?铁锤、铁钉哪个含有的铁多?
【自主探究】
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辨析物体与物质:
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块木板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块木板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知识总结】
1.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作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 kg=103 g,1 mg=10-3 g=10-6 kg,1 t=103 kg。生活中常用的单位有:公斤、斤、两,换算关系为:1千克=1公斤=2斤=20两。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提出问题】
想一想,质量在这些情况下会反生改变吗?
1.用天平称量一块蜡烛的质量。把蜡烛捣碎后后再称一称,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2.一块冰放在杯子中,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待冰熔化成水后再测量一次,看冰化成水后的质量有没有变化。
3.冰墩墩的玩偶从地球带上太空,它的质量会改变吗?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参与讨论,归纳总结并回答其中的问题。
【知识总结】
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质量的测量
【提出问题】
生活中同学们见识过哪些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有人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吗?
【实验探究】
归纳总结: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电子秤、台秤等。
学校实验室中主要使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
实验活动: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认识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结构: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平衡螺母、称量标尺、游码、底座、砝码。
托盘天平的原理: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同时,天平就会平衡。
2.利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测量固体时:(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3)将被测物体轻放在左盘上,估测物体的质量,将适当的砝码轻放在右盘上,增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恢复水平平衡(千万注意: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4)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应的刻度表示的质量,即得出左盘中被测物体的质量。
测量液体的质量的步骤:
(1)用天平称出容器的质量m1;(2)将容器灌上适量的液体后,用天平称出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2;(3)液体的质量:m液=m2-m1。
注意:如果先测容器与液体的总质量,倒去液体后再测容器的质量,那么由于容器内还有残留的液体,测量误差就较大,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不可取。
【知识总结】
放好物体后,使天平平衡的注意事项:①可以通过向右盘加入砝码和移动游码的方法使横梁再次水平平衡, 这时, 砝码的质量和标尺上游码所表示的质量之和即物体的质量;②在此过程中, 不能调节平衡螺母;③根据游码所在的位置在标尺上读数时, 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板书设计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一、概念
1.质量的定义。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二、测量
1.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
2.利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第2节 密度
第1课时 密度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概念,认识一些常见物体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图像找规律,认识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引入和建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过程
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问棉花和铁哪个重,我们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铁,那如果是一个小铁钉和一大篮棉花呢?我们常说的铁比棉花重,是在它们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的,显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是有关系的,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
【实验探究】
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用体积不同的铁块、木块进行实验,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列出表格, 记录它们的质量、体积的数据。 然后以体积V 为横坐标, 以质量 m 为纵坐标, 在方格纸上描点, 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观察:观察所作的图像,相互讨论,试着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知识总结】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即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的物质之间这个比值一般不同。
密度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在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相同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就是说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在物理学里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关于密度,同学们还了解多少呢?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知识总结】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计算公式:ρ=。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3.单位换算:1 g/cm3=1×103 kg/m3。
【知识拓展】
密度表:密度表中记载了一些常见的固体、液体的密度(常温常压下),其中观察到水和冰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它们的密度不相同,说明同种物质的状态改变时,密度也会发生改变。而冰和蜡、煤油和酒精密度是相同的,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可能相同。
板书设计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2节 密度
第1课时 密度的认识
一、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二、密度的认识
密度
第2课时 密度的计算
【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观察学习计算物体密度的公式,以生活中的物质为例子,通过老师提供的数据尝试计算其密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利用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加深学生对密度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对物理探究实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密度的公式,单位和换算。
【教学难点】
密度公式中各符号的物理意义和密度公式的变式推导。
教学过程
密度的计算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密度的计算公式是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尝试作答一下课本上的求解密度的问题。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讨论归纳。
对课本上的例题步骤分析:
1.求出铝棒体积:V=π()2l。
2.根据公式ρ=,有m=ρV,代入各项数据即可求得铝棒的质量。
3.作答。
【知识总结】
1.对于公式ρ=的理解:
(1)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是一个定值(即密度不变)。
(2)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2.密度公式的应用
(1)计算密度鉴别物质:利用公式ρ=测算出物质的密度,查找密度表,看跟何种物质的密度相等,便可知道物体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2)计算不便测量的质量:利用公式m=ρV,对于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质量,只要知道这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从密度表中查出这种物质的密度,再设法测出其体积,便可计算出这个物体的质量。
(3)计算不便测量的体积:对于难于直接测量的物体体积,只要知道这个物体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从密度表中查出这种物质的密度,再设法测出其质量,利用公式V=,便可计算出这个物体的体积。
板书设计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2节 密度
第2课时 密度的计算
一、密度的公式:ρ=
二、密度的应用:
1.求密度:ρ=。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V=。
第3节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即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办法,以及用量筒测不规则形状的物体体积的办法。
4.通过使用天平,加深对某些题目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盐水和石块的密度掌握物理学一些实验器材的使用以及加深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并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尽量做到仔细、客观、认真,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测量物质密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
量筒的使用
【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要测量物体的密度,除了用天平测量其质量外,还需要测量物体的体积,当我们需要测量液体和不规则的物体时,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物体的体积呢?
【自主探究】
教师展示并提供有关量筒的相关资料,学生阅读并归纳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知识总结】
使用量筒(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量筒是以毫升(mL)作为单位标度,1 mL=1 cm3。
2.使用前应观察所用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以便选择适合被测物体的量筒。了解分度值,才能正确记录。桌面上的量筒量程是0~100 mL。
3.读数时,量筒一定要放在水平台上,视线要与液面相平,若仰视(如图乙所示),读数偏小,若俯视(如图甲所示),读数会偏大。若液面(例如水银面)为凸形,视线应与凸形液面的最高处相平;若液面(例如水面)为凹形,视线应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测量盐水的密度
【提出问题】
如何探究盐水的密度?
【实验探究】
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盐水、烧杯。
2.测量步骤:
(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2)将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4)盐水密度的表达式:ρ==。
3.将数据填写到自己设计的表格中,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结果。如下表。
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m/g 量筒中盐
水的体积
V/cm3 盐水的密度
ρ/(g·cm-3)
4.同学们互相分享自己所测的盐水密度,思考自己所测的盐水密度与真实密度有差别吗,若有差别,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知识总结】
测量盐水的密度时,为了减小误差,应尽可能减小因为容器中有盐水残留造成的误差。
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可以用来辅佐鉴别物质。
2.能用密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了解不同密度材料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实验和对生活经历的回顾, 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水的反常膨胀现象, 从而全面理解物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通过计算物质的密度, 理解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密度求解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难点】
1.如何利用密度知识来鉴别物质。
2.了解不同密度材料的应用。
教学过程
利用密度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在前面的章节学习了密度的计算之后,同学们能否利用密度解决各种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呢?
【自主探究】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指导并总结。
【知识总结】
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式,可以求解生活中物质的质量、体积等问题:
1.求密度:ρ=。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V=。
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提出问题】
如何鉴别一只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
【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们思考:从密度表可以看出,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只要测出了戒指的密度,再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做成的。测戒指的密度时,可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测出戒指的密度后,与密度表中金的密度比较,从而可以判断该戒指是否由纯金做成。
【知识总结】
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例如酒精和煤油都是液体,它们的密度都是0.8×103kg/m3。通过对两者气味的判断,在知道密度的基础上可以鉴别出酒精和煤油。可见,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可以鉴别物质,但是要准确地鉴别物质,常常要多种方法并用。
不同密度材料的应用
【提出问题】
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相同,科学技术中很多材料的选择都需要考虑物体密度的大小,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一些物品可能的密度大小。
【自主探究】
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思考物体密度大小和其的应用有什么联系。
【知识总结】
在科学技术领域中,选择合适的材料时,密度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1.对于需要轻量化设计的产品,如飞机、汽车等,选择密度低的材料可以减少总重量,提高运载效率。相反,对于需要增加物体稳定性和结构强度的场合,可以选择密度较大的材料。
2.物体鉴别: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可以辨别出不同的物质。这在材料科学和产品质量控制中非常有用。
板书设计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4节 密度的应用
一、利用密度解决问题
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式,可以求解生活中物质的质量、体积等问题。
二、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利用物质不同密度一般不同这一重要属性,可以鉴别物质。
三、不同密度材料的应用
根据应用方面所需的条件不同,选择不同的密度材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