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1节 温度【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温度的概念【提出问题】实验:把左手食指插入装有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食指插入装有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装有温水的烧杯里。思考:两只手指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你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冷热程度吗?【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实验,思考回答以上问题。【知识总结】同一杯水温度应该一样,而我们的感觉却不同,说明我们的感觉不可靠。生活中,人们时常需要了解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准确地测量温度,需要用到温度计。温度的测量与单位【课堂讨论】如果我们要确切知道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怎么办?如何用统一的数值来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呢?【知识总结】要准确地判断温度的高低,就需要用到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玻璃泡、细玻璃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刻度。2.温度计上符号℃表示摄氏温度。物理学上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 ℃,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 ℃,将0 ℃和100 ℃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 ℃。 人体正常体温是37 ℃左右。温度计的使用【提出问题】使用温度计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如何正确地读数呢?【自主探究】让学生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讨论要准确测出温度应注意哪些事项。【知识总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量程。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1节 温度一、温度的概念物理学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二、温度的测量与单位1.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结构。2.温度的单位:℃。三、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的使用规则与注意事项。第2节 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教学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物态变化【提出问题】设计活动:(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讨论问题。(1)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2)现象: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知识总结】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概念归纳】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等。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熔化、凝固现象,提问: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呢?学生阅读课本,相互讨论。【知识总结】1.以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表为例进行观察。表一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时间/min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6.5温度/℃ 42 44 45 46 47 48 48 48 48.5 49 52.5 54.5 56.5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 液态表二 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情况记录表时间/min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温度/℃ 52 55 58 61 62 63 65 66.5 69 72 74 83状态 固态 粘稠状态 液态 由实验数据表明:随着不断的加热,海波在熔化前温度不断升高,但在熔化时温度不变,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石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2.不同的物体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有的固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有的固体在熔化时吸热且温度不断地上升。课后思考:不同物体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呢?晶体与非晶体【概念归纳】1.晶体: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如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自主探究】学生根据之前的实验和晶体、非晶体的概念,思考晶体(如海波)与非晶体(如石蜡)的熔化图像应该有怎么样的特征?【知识总结】1.晶体熔化时,固定不变的温度叫作熔点。2.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作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凝固温度。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2节 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二、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2.不同的物体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不同。三、晶体与非晶体1.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晶体。2.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非晶体。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及其应用【知识与技能】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理解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概念。【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像表示出来。了解其他物质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分析其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意义及认识。【教学难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应用。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及其应用【自主探究】思考问题并讨论:北方的冬季较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为什么呢?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话是什么道理?分别绘制有关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结合课本中的熔化图像,归纳总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 【知识总结】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2.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作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点)。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经历固液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4.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回答最开始的两个问题: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量,使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蔬菜不被冻坏。“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雪熔化要持续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2节 熔化和凝固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图像及其应用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2.利用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改善我们的生活。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汽化 沸腾【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汽化、沸腾,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过程与方法】1.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理解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和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情境导入按照教材中的的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排尽空气后把口扎紧,放入80 ℃以上的热水中。 丙 放到热水里面发现:塑料袋受热后膨胀,这是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物质从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沸腾【提出问题】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自主讨论,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物理学中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了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需要确定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陶土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钟表。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表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书本“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图像”中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2)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绘制的水沸腾的“温度—时间”图像。交流评估交流、讨论,分析液体沸腾有什么特点。【知识总结】1.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2.沸腾过程是吸热过程。3.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4.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作沸点。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 汽化 沸腾1.物质从液体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2.物理学中把液态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称为沸腾。第2课时 蒸发 液化【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蒸发、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气体液化时的温度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液化时的温度变化。【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和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蒸发、液化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提出问题】医生常将中暑患者扶到通风的地方,并在病人身上擦酒精,这样能使病人的体温很快下降,这一过程包含的物理原理是什么?涂酒精后人吹电风扇时,为何会感到凉快?【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自由交流。【归纳总结】1.蒸发:(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作蒸发。(2)酒精蒸发时要从人的皮肤上吸收热量,使皮肤感到凉;吹风扇时,酒精蒸发加快,吸收热量更多,皮肤感觉更凉。(3)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所以液体蒸发有制冷作用。【知识拓展】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项目 蒸发 沸腾相同点物态变化 都属于汽化现象吸、放热情况 都是吸热过程不同点,发生的位置,只在液体表面处进行,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发生的快慢,缓慢,剧烈发生时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迅速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气泡发生需要的温度条件,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只在一定的温度——沸点下进行,且与气压有关液体自身温度变化情况,吸热,液体自身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用,吸热,液体温度保持在沸点处不变主要应用,制冷,降温,制冷业,水浴加热,制糖业【实验探究】怎样使湿衣服干得更快一些?学生讨论交流:对比以下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3)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得越快,蒸发得越快。液化【提出问题】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这属于什么现象?【自主探究】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以上现象属于液化,这些液化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吗?学生阅读教材并自由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知识总结】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知识拓展】除了降温使气体可以液化以外,还可以通过压缩气体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这种使气体液化的方法称为加压法。这种方法使气体的贮存和运输变得更方便。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 蒸发 液化一、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1.液体蒸发时,从周围吸热,温度下降。2.液体的温度、表面积等会影响蒸发快慢。二、液化1.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第4节 升华和凝华【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水的三态变化,理解水循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一些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环保意识。【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教学难点】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升华和凝华【实验探究】仪器与器材:密封的玻璃容器(内装有几粒碘) 实验过程:向装有碘颗粒的封闭玻璃容器浇热水,观察变化,然后向容器浇凉水,继续观察。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归纳总结】浇热水时,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碘蒸气,再浇凉水后,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加热时:碘由( 固 )态直接变成( 气 )态,条件是( 吸 )热。冷却时:碘由( 气 )态直接变成( 固 )态,条件是( 放 )热。【知识总结】1.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2.同熔化和汽化一样,升华要吸热;像凝固和液化一样,凝华也会放热。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水循环【课堂讨论】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水、冰和水蒸气。学生思考并讨论,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吸热、放热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自主探究】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并思考:下列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分别是怎样的?云、雾、露、雪、霜、雨。【知识总结】1.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液→气),水蒸气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小水滴(气→液),大量水滴聚集在高空便成为了云。2.小水滴相互聚集在一起变成大水滴下降便成为了雨;在高空中,如果遇见更寒冷的气流,小水滴就会凝固成小冰珠(液→固),形成冰雹。3.冬天,在温度急剧下降过程中,水蒸气会凝华成小冰晶(气→固)。冰晶聚集在一起变成了雪。这些天空的降水、降雪最终会变为水的形态,又回到大海。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4节 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二、水循环云、雨、雪等自然现象与水循环息息相关。第5节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知识与技能】了解厨房烹饪过程中物态变化的现象和原理,能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掌握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提高烹饪技巧。【过程与方法】观察日常生活中,在厨房烹饪时遇见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记录并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日常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厨房现象中的物态变化。【教学难点】分析这些物态变化对烹饪的影响,提出改进建议。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课堂讨论】厨房不仅是我们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烹饪过程中,会涉及各种物态变化,请同学们思考:厨房中,有哪些现象与物态变化有关?这些物态变化对烹饪有什么影响,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给出什么改进的建议?【自主探究】 根据所学知识,学生查阅资料并自由讨论,归纳总结。【知识总结】将一些在厨房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相应的物态变化记录如下表:厨房中的现象 涉及的物态变化为了煮熟饺子,需要持续烧水一段时间 在烧水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水沸腾后温度稳定在100 ℃,一些水会从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水沸腾后,打开锅盖,会产生大量“白雾” 水蒸气接触周围的冷空气或低温物体,会液化成小水滴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5节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1.厨房中常见的现象。2.对应的物态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