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光现象(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章 光现象(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源;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会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3.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了解光年是长度单位。
【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求是的客观态度。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
【提出问题】
情境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
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请同学们思考:
(1)这些把世界点缀得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
(2)太阳、星星、月亮、点燃的火柴、点燃的蜡烛、点亮的日光灯、反光的镜子、点亮的电视机屏幕都能发光吗?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能够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光是光源发射出来的。
【实验探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光好像是沿着直线在传播,比如从汽车车灯射出的光束。那么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它在液体、固体中也是沿着直线传播吗?
学生实验:
实验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实验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实验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在上述实验中发现: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如果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可以发现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知识总结】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一束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作光线。
光的传播速度
【课堂讨论】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自主探究】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讨论分析。
【知识总结】
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而且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
【知识拓展】
光年: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注意]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或速度的单位。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一、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传播速度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通常情况下,真空中光速可以近似取c=3×108 m/s。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1课时 光的反射定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意识到光路的可逆性。
  情境导入
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为什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那我们是如何看见那些不发光的物体呢?其实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眼睛,我们才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
结合日常现象,请学生思考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实验探究】
向同学们展示实验器材:平面镜、带刻度的白纸板、激光笔。
学生先阅读教材,了解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
法线:过入射点并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猜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及法线有什么样的关系?入射角与反射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实验过程:
实验序号 入射角i 反射角r
1
2
3
   eq \a\vs4\al()
1.先将白纸板垂直放于镜面上。
2.用激光笔贴着纸板从一侧发射光线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线的走向,记下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所在,并让同学们记下此时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并填入表格。
3.将入射光线向法线靠拢,即入射角减小时,观察反射光线会有什么变化,多次试验并记录。
【知识总结】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简单来说可以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光路的可逆性
【课堂讨论】
在上面的实验中,如果将光入射时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到镜面,那么它的反射情况会怎么样呢?
【自主探究】
学生先作出猜想,然后亲自动手实验验证,总结归纳。
【知识总结】
1.如图所示,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光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生活中光路可逆的现象: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另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不论这个平面镜多么小,你的同学也一定会从这块平面镜中看到你的眼睛。
第四章 光现象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1课时 光的反射定律
一、光的反射定律
1.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眼睛,我们才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2.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二、光路的可逆性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第2课时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知道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仔细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了解光污染,提高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分。
  情境导入
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
请同学们动手进行以上实验,思考其中的原理。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提出问题】
为什么阳光射在镜面和白纸上的现象不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自主探究】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有关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图像。
【知识总结】
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
漫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不是平行的。
【知识拓展】
一束平行光射在平整的镜面,会被平行地反射,光线会射向同一个方向,就会产生炫目的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如今城市中的玻璃幕墙就因为光的镜面反射,造成了“光污染”;当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光线会向四面八方反射,因此我们才可以从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第四章 光现象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2课时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解释现象:在各个方向看到不发光物体;城市的“光污染”。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的概念。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用镜子时,学生们有没有想过: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
【实验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探究实验:
①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完成实验后,根据表格中所得到的数据,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知识总结】
平面镜成像有如下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课堂讨论】
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所在平面镜中看到的像是真实存在的吗?
【自主探究】
教师请学生上黑板参与活动:确定一个光源S,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提问: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
画出光路图,如右图所示,观察思考,人眼所观察的像是来自哪的?
【知识总结】
完成探究活动后,可以发现,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1.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沿着直线传播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发出的。
2.因为S′并不是真实存于平面镜后的光源,所以把S′叫作虚像。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本质是光的反射。
第四章 光现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二、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本质是光的反射,镜中所成的虚像并不真实存在。
第2课时 平面镜的应用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查阅资料,了解平面镜使用的悠久历史;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平面镜的应用,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球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面应用到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自主探究】
有些面积较小的店铺,在一面墙上镶上大的平面镜,就会在视觉上产生面积似乎增加一倍,显得十分气派,某些居家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增加视觉空间,显得格外豪华宽敞。
测视力时,要求眼睛到视力表的距离是5 m。那么在3 m的房间里放置一个平面镜,通过观察镜子里的视力表的像即可达到目的。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借用平面镜的组合,可以改变光的方向,由此发明了潜望镜,如图所示:
【知识总结】
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凸面镜和凹面镜
【归纳总结】
教师科普有关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知识点: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作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作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作凸面镜。
【自主探究】
学生观看有关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视频,讨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性质与作用。
【知识总结】
1.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某个点上; 反过来,可以使从该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
2.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3.凹面镜的应用: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凸面镜的应用:汽车上的观后镜,转弯路段拓展视野的观望镜。
第四章 光现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2课时 平面镜的应用
一、平面镜的应用
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制作帮助人们的工具。
二、凸面镜和凹面镜
1.凸面镜使平行光发散。
2.凹面镜使平行光聚集。
第4节 光的折射
第1课时 光的折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与光的反射相比较分析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具有可逆性。
光的折射规律
【提出问题】
展示视频“海市蜃楼”,它们是怎样形成的?根据课本中的实验,在加入水后,为什么又能看到本来看不到的硬币?
【自主探究】
学生观看有关实验视频,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讨论交流。
尝试绘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图。
【知识总结】
1.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会发生折射现象。
2.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同一__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__两侧__;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__小于__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__增大(或减小)__;当光线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__大于__入射角。这就是光的折射定律。可简计为“三线两角”。
3.如同光的反射中的光路可逆现象一样,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可逆。
第四章 光现象
第4节 光的折射
第1课时 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2)当光线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角增大(减小),入射角增大(减小)。
3.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第2课时 光的折射现象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用折射现象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奇妙现象。
【过程与方法】
观看相关科普视频,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现象的兴趣,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科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视错觉现象背后的折射原理。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归纳总结】
利用多媒体,作图解释“叉鱼”的折射原理。
  
1.解释池水“变浅”,告诫学生千万不要贸然下水。
2.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课前提出的“空盆现硬币”问题。
3.简单提出生活中另外一些折射现象,如彩虹、海市蜃楼等。
【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尝试通过作图,解释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
【知识拓展】
海市蜃楼——在海面、沙漠上方不均匀的空气中,由于光的折射所形成的虚幻景像呈现在高空(古人误以为是蜃、大蛤蚧吐气而成,故又叫蜃景)。其形成原理可参考从水中看岸上物体的光路图。
【知识总结】
因为光在传播途径的过程中,会经过各种不同的介质,产生了折射,便表现成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常见的视错觉现象。
第四章 光现象
第4节 光的折射
第2课时 光的折射现象
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水池“变浅”。
第5节 光的色散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色散现象。
2.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3.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
【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与色光的混合。
【教学难点】
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与应用。
色散
【归纳总结】
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dispersion),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形成一条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组成的光带,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来解释,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识记。
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入射角度,另一边用白屏承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结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知识总结】
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现象。
色光的混合
【课堂讨论】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红、绿、蓝三种色光叫作色光的三原色。
将这三种色光混合,会出现什么颜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参与讨论。
【自主探究】
演示实验:用手摇装有红、绿、蓝三色盘的转台进行演示。调节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色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
【知识总结】
1.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注意:与颜料的三原色有区别)。
2.色光三原色混合可以形成各种丰富多彩的颜色。
紫外线和红外线
【归纳总结】
观察课本所示的太阳可见光谱图形,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
在光谱上看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光,称为可见光。
而在可见光谱外,还有不可见光。在光谱上,红光以外是红外线,紫光以外是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称为不可见光。
【自主探究】
学生查阅资料,思考讨论有关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与应用。
【知识总结】
1.红外线的应用: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作出诊断。
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吸收红外线后物体温度会上升,按照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烘烤炉等设备。
2.紫外线的应用: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在医院有很多病菌,可是如果用消毒水来消毒,它成本高,又比较难闻。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衣服、被子经常在阳光下晾晒可以灭菌消毒。
第四章 光现象
第5节 光的色散
一、色散: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
二、色光的混合: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三、紫外线和红外线
1.红外线的应用。
2.紫外线的应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