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 透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 社会实践, 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照相机、投影仪都是利用透镜工作的。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问题: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戴眼镜的同学请判断:近视镜是什么透镜?远视镜是什么透镜?【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归纳透镜的特点。【归纳总结】1.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作薄透镜。2.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作主光轴。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作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实验探究】利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尝试研究它们对光的作用是怎样的。学生观察并记录,老师利用电脑动画展示光路分析图,归纳总结。【知识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焦点和焦距【课堂讨论】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发现,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作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focu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作焦距(focal length),用“f”字母表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说明:实验证明,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焦距相等。请同学思考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会如何?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怎样?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会怎样?【自主探究】根据所提问题,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知识总结】1.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focas),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作焦距。2.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3.据折射时光路可逆知,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通过凹透镜异侧虚焦点的入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 透镜一、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二、焦点和焦距1.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作焦点(focus),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作焦距。2.通过透镜的光线特点。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的像。【过程与方法】1.凸透镜成像时, 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的距离。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建立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各自成的像。照相机【提出问题】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这就需要照相机,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拍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实验探究】用两个粗细相近的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纸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观察现象并思考,回答以上问题。【知识总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拍照时,物体离镜头比较远。投影仪【课堂讨论】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自主探究】教师动画演示: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银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银幕上。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绘制有关投影仪成像的光路图:【知识总结】投影仪的构造和照相机的构造相似,都有凸透镜,不同点是:照相机的物体离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的物体离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提出问题】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会怎样?【自主探究】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缩小的。【知识总结】放大镜是凸透镜,当看近处物体时,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实像和虚像【提出问题】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它们都是通过凸透镜实现成像的,但他们的成像原理相同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课堂讨论】回顾刚才的实验,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知识总结】1.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作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2.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的原理一样,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的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一、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1.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物体离镜头远。2.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物体离透镜很近。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物体离透镜很近。二、实像和虚像1.如果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能够承接到所成的像,这种像叫作实像。与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2.如果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能承接到所成的像,这种像叫作是虚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 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直观感受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感受物理学探究实验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在上一节的实验中,我们探究了生活中的凸透镜: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成像时的物体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特点?请思考一下,什么是物距、像距?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做出猜想。【自主探究】查阅资料知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作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作像距。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体离放大镜很近。可见,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系。【实验探究】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 说明: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探究一:在光屏上找到物体完整清晰的实像。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启发、点拨或发提示卡片并提示学生。请学生代表讲解找到清晰完整像的方法。①物体、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②光屏上的像最亮、最清晰时,光屏所在位置就是像所在位置。学生总结:光屏上可以找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和倒立、放大的实像。探究二: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和倒立、缩小的实像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1.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2.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3.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4. 当u=f时,不成像。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5.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实验表格物距 成像性质 像距 应用u>2fu=2f2f>u>fu=fu<f【知识总结】1.当物距大于焦距时,生成倒立实像,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生成正立虚像,并且虚像比物体的尺寸大。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像距在f~2f之间,得到了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像距等于2倍焦距,得到了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得到了倒立、放大的实像。2.当成虚像时,像与物的左右相反,上下相同;当成实像时,像与物的左右、上下均相反。当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近减小,像变小;当成虚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物距与像距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结合之前的探究活动,查阅资料,归纳总结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点】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分析在照相机等物体在成像过程中,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问题】结合第1课时所学知识,请学生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成的像都不一样,有大小、正倒和虚实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自主探究】物距 成像性质 像距 应用u>2fu=2f2f>u>fu=fu<f 记录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结构中凸透镜的焦距和物距、像距的大小,相互比较填入上表。【知识总结】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课时 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第4节 眼睛和眼镜【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眼睛的结构及功能【课堂讨论】多媒体播放眼睛的构造图和模型。展示:多媒体播放照相机和人眼球的对比图片眼睛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教师总结: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向学生提问: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老师提供的眼球的自动调焦演示视频,归纳总结。【知识总结】1.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改变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2.对比眼睛与照相机的结构: 瞳孔——光圈 晶状体——镜头视网膜——胶片 晶状体的厚薄调节——调焦近视眼及其矫正【提出问题】资料: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那么近视眼镜的矫正是怎么做到让近视眼看清物体的呢?【自主探究】学生可以观察身边的近视眼镜,进行有关的实验,总结它的特点和作用。 参考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近视眼镜(凹透镜)。方案:组装好器材,使烛焰的像落在光屏前方,此时像变得模糊。把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前观察。现象: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结论: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知识总结】近视眼会使光线会聚点提前,所以利用近视眼镜(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来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提出问题】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那么远视眼又是如何来矫正的呢?【自主探究】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远视眼的矫正。【知识总结】远视眼会使光线会聚点置后,所以利用远视眼镜(凸透镜)能使光会聚的特点来矫正。眼镜的度数,保护眼睛【知识拓展】1.透镜的焦度(Φ):透镜焦距的倒数。公式:Φ=(f为透镜焦距)。单位:Φ:m-1;f:m。2.眼镜度数=透镜焦度×100。3.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果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会变成真性近视。所以同学们平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4节 眼睛和眼镜一、眼睛的结构及功能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调节:改变焦距。二、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会聚点提前):凹透镜矫正。三、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会聚点置后):凸透镜矫正。四、眼镜的度数,保护眼睛第5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了解望远镜的基本结构。【过程与方法】亲自动手实验,利用身边的凸透镜和纸筒制作简易望远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 体验探究的乐趣, 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知道望远镜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能够自己动手制作简易望远镜。制作望远镜 项目分析:了解望远镜的构造:1.望远镜的组成:2.望远镜的物镜的直径很大,能够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明亮。3.物镜的焦距比较长,目镜的焦距比较短,它们的焦点是重合的。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成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如图甲所示是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其原理图如图乙所示。【实验探究】设计简易望眼镜:(1)确定望远镜的放大倍率自制望远镜选用单片凸透镜作为目镜和物镜。为了使成像质量好一些,其放大倍率不宜过大。去放大倍率2~3倍即可。(2)选择物镜和目镜可以直接购买凸透镜片,或者利用身边的放大镜片和老花镜片。根据放大倍率的要求,选择适当焦距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除了满足焦距的需求,物镜的直径还应该比目镜的直径大一些。物镜应该选择焦距较长、直径较大的凸透镜。目镜选择焦距较短、直径较小的凸透镜。(3)设计镜筒为了让望远镜可以对不同远近物体进行观察,需要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镜筒可以设计成两段,让物镜镜筒比目镜的粗一些,这样套在一起便于调节。观察最远处的物体时,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约等于两块凸透镜的焦距之和,观察较近处的物体时,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要稍大些。(4)制作和调试望远镜根据所选凸透镜的焦距和直径制作镜筒。(5)试用与调整。用制作的简易望远镜观察物体,调整镜筒之间的距离,保证能够看到清晰的像。(6)展示交流完成制作后,请同学们展示成果,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案,分享自己的收获。【知识总结】望远镜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要想让学生理解它的工作原理,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先前知识,那就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生只有在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上好本节课。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制作望远镜,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巩固了他们对透镜成像的理解。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5节 跨学科实践:制作望远镜1.望远镜的结构:目镜和物镜。2.实践活动:制作望远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