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蝌蚪找妈妈 精品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小蝌蚪找妈妈 精品教案

资源简介

《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童话故事以浅显的文字生动地讲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同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了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以及最后变成青蛙的有趣过程。课文中动物角色较多,语言生动、趣味性强。
【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为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引导学生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表述画面内容,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演故事,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在演中抒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说出趋向动词的不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从课文中懂得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要主动探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并运用动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青蛙吗?哪一位小朋友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青蛙的样子?(生回答,师总结)【课件出示青蛙的图片】看,这就是青蛙!跟小朋友描述的一样吗?
3.你知道青蛙小时候长什么样子吗?【课件出示小蝌蚪图片】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小蝌蚪找妈妈》,解决这些难题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训练
1.播放课文朗诵《小蝌蚪找妈妈》,学生跟读正音。
2.小组内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自读、分自然段、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检查生字的读音,务必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识字。
3.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教师准备识字练习题,学生通过小组对抗的方式,为对方选题,看看哪一个小组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课件出示识字练习题:
(1)认读字音。
táng nǎo dai huī bǔ ā yí yíng
塘 脑 袋 灰 捕 阿 姨 迎
guī dǐng pī gǔ kuān wa jiāo
龟 顶 披 鼓 宽 哇 教
(2)生字组词。
塘(池塘) 捕(捕食) 迎(欢迎)
龟(乌龟) 顶(头顶) 披(披着)
(3)加偏旁,变新字。
唐:糖(糖果) 页:顶(头顶) 皮:披(披着)
塘(池塘) 项(项目) 波(波浪)
(4)为对方小组选择自然段朗读课文。
5.游戏结束,统计得分,奖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小蝌蚪最初长什么样子?
(2)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4)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小动物?
3.指生回答,交流预设。
(1)小蝌蚪最初长什么样子?
预设:“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课件出示,学生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不见了→最后变成了(小青蛙)
(3)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
预设一: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预设二: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4)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小动物?(鲤鱼阿姨和乌龟)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引导学生发现本课中部分生字的结构规律:
liǎng jiù nǎ kuān dǐng jīng dù pí hái tiào
两 就 哪 宽 顶 睛 肚 皮 孩 跳
(1)左右结构:“就、哪、顶、睛、肚、孩、跳”。
(2)独体字:“两、皮”。
(3)上下结构:“宽”。
2.同桌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这些生字
3.指导学生写本课的生字。
(1)观察生字在田格中的占格位置。学生自主提出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与学生一起书空。重点指导“两、就、睛、孩、跳”。
(3)学生仿写,老师订正。
(4)认真书写。展示部分学生写的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字描红、识记。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课件出示所听写字词,听写结束后学生自主订正:
两条 就是 哪儿 宽宽的 头顶 肚皮 孩子 跳上来
2.小蝌蚪是怎样找到自己妈妈的呢?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吧!
二、图文对照,分段讲解
(一)小蝌蚪遇见鲤鱼阿姨。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读完了课文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小蝌蚪是_________的小蝌蚪?说出你的理由。
预设一:我认为小蝌蚪是有礼貌的小蝌蚪。因为他在向鲤鱼阿姨问问题时,很有礼貌。
预设二:我认为小蝌蚪是非常想找到妈妈的小蝌蚪。
3.课件出示: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课文中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你可以找到它吗?
(1)找到可以表现小蝌蚪找妈妈心情的字。(“迎”)
(2)思考:为什么这个字可以表现小蝌蚪找妈妈心情呢?(“迎”体现了小蝌蚪找妈妈的迫切心情。)怎样才能将这个字表现的心情最为真切地表现出来呢?你能表演一下吗?
4.鲤鱼阿姨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特点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自读课文,小组内交流你的看法。
(小蝌蚪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二)小蝌蚪遇见乌龟。
1.在鲤鱼阿姨的指导下,小蝌蚪把谁当作了妈妈?(乌龟)
2.【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画】,这时候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长出了前腿、后腿)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课件出示: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4.小蝌蚪找错了妈妈,乌龟给他们提供了找妈妈的信息。让我们齐读鲤鱼阿姨和乌龟的话,帮助小蝌蚪总结出他们妈妈的特点吧!(生齐读)
预设:小蝌蚪妈妈的特点——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三)找到妈妈。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三幅插画】,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小蝌蚪最终找到妈妈了吗?
(2)小蝌蚪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
(3)小蝌蚪长大了,每天跟着妈妈都做些什么呢?
2.课堂展示,交流预设:
(1)小蝌蚪最终找到妈妈了吗?(预设: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2)小蝌蚪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呢?
预设:“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教师相机指导“露”的读音。)
(3)小蝌蚪长大了,每天跟着妈妈都做些什么呢?
预设:“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三、略读首尾,总结全文
1.小蝌蚪最终找到了妈妈,他们的妈妈名字叫做——(学生齐答)青蛙!
小组合作,讨论小蝌蚪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呢?
小蝌蚪→(黑灰身子)、(大脑袋)、(长尾巴)→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变成青蛙)
2.我们要学习小青蛙的什么精神?(教师引导: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
3.练习讲故事。
小组练习。全班汇报,师生评议。
四、布置作业
1.听有关小青蛙的歌曲,如《小青蛙》《青蛙种豆》《小青蛙找妈妈》。
2.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大脑袋
小蝌蚪→黑灰身子→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不见→妈妈
长尾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