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诗词三首》讲义

资源简介

4 诗 词 三 首
行路难(其一)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被人举荐,担任翰林供奉,但他在政治上未受 到重视,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时所作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行路难”是乐 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金樽zūn①清酒斗十千②,玉盘③珍羞④直⑤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参考译文
酒樽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我心 中郁闷,)放下酒杯扔掉筷子吃不下,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从叙事到抒情,由欢乐奢华的宴会,写到诗人内心的苦闷。
炼字:“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李白 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与“金”“清”“玉”“珍”形成对比, 反衬诗人内心的苦闷。
修辞:开头两句运用夸张手法,仿佛在营造宴会的欢乐气氛,以乐景写 哀情,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教材原文
欲渡黄河冰塞 sè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参考译文
(我)想渡过黄河,冰雪却阻塞了河川;(我)要登上太行山,大雪早已 封山。
理解赏析
写作手法:象征。“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诗
1
人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慨。
教材原文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参考译文
空闲时就学姜太公在青绿色的溪边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乘船从太 阳旁边经过。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诗人希望自己像姜尚和伊尹那样,说明诗人对前途抱有希望。
用典:运用姜尚、伊尹受重用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从政有所期待, 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教材原文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⑥
参考译文
世上行路多么艰难,世上行路多么艰难,那么多的岔路,如今身处何方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诗人感叹世路艰难,反复咏叹“行路难”,表现出苦闷和低沉 的心境。
修辞: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短句,节奏短促,表现了诗人无法实现 理想抱负的苦闷和迷惘。
教材原文
长风破浪会有时⑦,直挂云帆⑧济⑨沧海。
参考译文
(相信我)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终将到来,到时定要扬起高高的帆, 横渡茫茫大海。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这两句诗是全篇的最强音,借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 表明诗人壮志未减,充满对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 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2
重点注释
①金樽:对酒樽(盛酒的器具)的美称。②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 形容酒美价贵。③玉盘:对盘子的美称。④羞:同“馐”,美味的食物。⑤ 直:同“值”,价值。⑥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 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 路在哪里 ⑦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会,终将。⑧云帆: 高高的帆。⑨济:渡。
作品主旨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体 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理解探究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羞”,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 食欲 (内容理解)
答:因为此时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郁不平,感到世路艰难。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愿望 (写作手法、主旨与情感把握)
答:用典,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姜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实 现一展宏才的愿望。
3.请简要赏析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句赏析)
答:这两句诗是诗人充满信心与展望的最强音:终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 万里浪,挂上高高的帆渡过沧海。这两句诗运用了用典和比喻的修辞手 法,化用宗悫的典故,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本诗中的李白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深感行路之难;《长沙过贾 谊宅》中的刘长卿两遭迁谪,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心生强烈感慨。请分析两 首诗的情感异同点。(主旨与情感表达)
答: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遭遇仕途不顺(志向受挫)的痛苦经历之后所写, 一开始都表现出悲伤(愁闷)的情感,区别是本诗在结尾处转向乐观(昂 扬)的情绪。
3
酬①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写作背景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 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 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 作此诗答谢。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②。
参考译文
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方,二十三年来,我谪居在那里。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交代诗人被贬之地的荒凉,以及被贬时间之长,表达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教材原文
怀旧空吟闻笛赋③,到乡翻似烂柯人④。
参考译文
怀念故去的老朋友,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像王质返回家 乡一般,恍如隔世。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写被贬归来的感触。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如隔世, 无限悲痛怅惘涌上心头。
用典: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 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教材原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参考译文
沉没水中的船只旁边仍有千只帆船竞相驶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
4
万棵树木在争春。
理解赏析
修辞:对偶、比喻。用“沉舟”“病树”比喻诗人自己,用“千帆”“万木” 比喻在他被贬之后出现的新人。这两句诗本是诗人感叹身世的愤懑之语,但在 客观上揭示了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哲理,表现出诗人乐观、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
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教材原文
今日听君歌一曲⑤,暂凭杯酒长⑥精神。 参考译文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作精神。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 表达了共勉之意。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投入新生活的意愿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重点注释
①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②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③闻笛
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 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 旧赋》。④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柯,斧柄。⑤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 刘二十八使君》。⑥长:增长,振作。
作品主旨
这首诗通过回顾贬谪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遭贬谪、遭弃置境遇的无限辛 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理解探究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中的“沉舟”“病树”“千帆”“万 木”分别比喻什么 该怎么理解这两句诗 (词句赏析、内容理解)
答:“沉舟”“病树”比喻遭贬的诗人自己;“千帆”“万木”比喻在诗人被贬 后出现的新人。这两句诗选取了两两相对的意象,揭示了天地万物新陈
5
代谢、生生不息的哲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 度。
2.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回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 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 结合具体诗句加 以分析。(内容理解)
答: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 意象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 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诗人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抑 还是扬,“皆著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3.本诗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都表达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愤懑之情, 但情感略有不同,请简要分析。(主旨与情感把握)
答:本诗虽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但也表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 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
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写作背景
这首词为苏轼于丙辰年(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所作,此时词人 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 月,虽欢饮,心情却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品:诗文对照翻译及赏析
教材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
参考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 也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这是小序,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个人状态和缘由。政 治上失意,词人与弟弟苏辙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兄弟。
6
教材原文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②,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③,又恐琼楼玉宇④,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⑤在人间。 参考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 (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 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美玉砌成的楼 宇中,受不住高居九天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月宫)哪 里比得上人间。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开篇设问,点明饮酒赏月。前两句把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 惑提了出来,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何年”两句再次发 问,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深 了一层。最后两句由出尘向入世过渡,表达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炼字:“恐”刻画出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弄”表 明舞姿不断变化,反映出词人大醉的真实状态,极言其内心无法排解的孤独感。 教材原文
转朱阁,低绮qǐ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⑥长向别时圆 参考译文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 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下片怀人,即怀念子由,写出“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即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
写作手法:借景抒情。“月”常常寄托思念,象征团圆,词人通过普照 世界的明月把分处两地的兄弟二人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连在一起,抒发了对 远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希望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炼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 眠”准确地再现了词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词人的忧伤。
教材原文
7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 参考译文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难以求全。只 希望远方的亲人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理解赏析
内容理解:前三句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要有豁达的胸襟。后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哲理:世间万物都有规律,不应强求,好像月有阴晴圆缺,自古不能改变。 人生不会完美无憾,人要有豁达的胸襟。
重点注释
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宫阙:宫殿。③归去:回到天上去。
④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⑤何似:哪里比得上。
⑥何事:为什么。⑦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作品主旨
这首词以咏月为中心,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把自己对亲人的感情 升华到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乃至自然规律的哲理高度,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 情怀和对人生的美好愿望。
理解探究
1.请简要赏析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句赏析) 答:词人由月的阴晴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蕴含着词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 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词句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带给我们启示:人生没 有十全十美,要用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主旨与情感把握)
答:作者首先表现出想要远离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旷达开阔。(或:作者 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