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案(含解析)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学案(含解析)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标要求】
1.辨识各种文化现象;
2.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1.理想信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2.责任担当公共参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命题预测】
1.从命题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尤其是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备考要关注时政热点: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春晚、传统文化类节目、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热点,考查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自信等知识点的运用。
【思维导图】
【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考点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①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3.为什么弘扬革命文化?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
任务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途径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
性质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目的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考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
①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②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依据
五大决定因素 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
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
三个具体要求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 
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  
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特别提醒】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来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⑤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⑥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⑦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⑧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⑨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必备知识二: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考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发展的主体
①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
②文化创作的源泉: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③文化创作导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5.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
6.文化发展的措施:
①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②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考点2: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1.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①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考点3: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⑴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⑵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①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②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③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备知识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考点1:建设文化强国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①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②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③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④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①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
②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考点2:坚定文化自信
1.坚持文化自信的原因 (为什么?)
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
3.坚持文化自信要求(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考点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5.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6.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当今中国时代之基,解决时代问题。
7.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典型例题】
(2023·海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2年,全球网友通过中国“野象旅行团”影像纪实,看到小象落草降生、象群来到居民院子用长鼻子打开水龙头排队喝水,看到当地政府及时疏导、沿途居民友好相让,象群在绿水青山之间安然北上……镜头里的象群悠然自得,百姓脱贫后生活幸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无数网友产生共鸣。
近年来,国内涌现出许多优秀影像作品,有的以纪实手法,深入田间地头,记录中国发展的奋进之路;有的以科幻题材,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同舟共济的互助理念;有的以动漫形式,扎根传统沃土,传播民族文化……这些作品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更多人喜欢聆听中国故事。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为影像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提三条建议。
【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4·全国·高考真题)时传祥是新中国的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一年四季,时传祥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北京胡同里,弯腰埋头掏粪扫污,形成了“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如今,车轮、粪管代替了脚步、粪勺,不变的是坚守和付出。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环卫工人传承和发扬时传祥精神,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城市的美。这表明( )
①先进文化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形成和发展的
②传承发展先进文化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
③先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形式
④每个人都对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练1-1】(2024·全国·模拟预测)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与革命文物“面对面”。上述做法的预期目的是( )
①让红色文化引领精神文明发展方向
②为人们学习红色文化提供有效载体
③转变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及其效果
④增强红色文化对人们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练1-2】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材料表明( )
①革命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②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③传承红色基因促使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 ④革命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知识点二: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2024·全国·高考真题)近期,一种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型科普活动逐渐兴起:在普及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讲述科学家不畏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由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逐渐成为文化的核心
②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③新型科普活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
④新型科普活动的兴起并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变式练1-1】(2024·湖北·高考真题)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因形似古代城墙防御建筑“马面”而得名。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 )
①反映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了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
③拓展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④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练1-2】(2024·广东·一模)端午节期间,广东佛山的“叠滘龙船漂移大赛”吸引大量外地游客现场观看和几十亿人次网络观看,催生了“龙舟经济”。民宿预订火爆,龙船文创产品热销,餐饮企业推出特色菜品,龙舟文化推动当地文旅市场繁荣,展现深厚历史底蕴和广泛社会影响力。这给地方文旅发展的新思路是( )
①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特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
②立足文化自信的情感表达,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群众共鸣和认同
④发挥媒体宣传与社交网络效应,重视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知识点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2024·浙江·模拟预测)浙江省启动文化基因激活工程,省图书馆不断推进古籍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分析、提取文本,构建知识图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进行故事化、影像化呈现,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助力古籍的推广传播。此举启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 )
①融通不同资源,坚定文化自信
②立足社会实践,赓续中华文脉
③实现创造性转化,激活文化生命力
④发展文化事业,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变式练1-1】(2024·全国·高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以上重要论述表明( )
①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
④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练1-2】(2024·全国·模拟预测)目前,浙江省温岭市已建成集展示、交流、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客厅三十多家,能满足乡村文化活动需求,助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读书抚琴、观海画鱼、采花染布……在慢时光中体验闲适的乡村生活,感受独特的人文风情,正是温岭市乡村文化客厅的魅力所在。乡村文化客厅的成功在于( )
①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文化获得感
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文化的社会效益
③以传统农耕文化的思维去改造现代文化产业
④彰显优秀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魅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当堂达标】
1.(2025·湖北武汉·模拟预测)2024年“五一”期间,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展“背诗免票”活动:江西滕王阁背诵《滕王阁序》可免50元门票、四川剑门关背《蜀道难》可免105元门票、河南安阳岳飞庙熟练背诵《满江红》可免费游景区……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背诗免票”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②“背诗免票”是基于所有风景名胜都有文人墨客的足迹
③在旅游景区吟咏诗词才能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博犬精深
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不断创新手段方式以避免形式同质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浙江·模拟预测)春节档电影市场红红火火,电影产业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其中,电影《第二十条》以鲜活的现实题材故事、小人物视角作为切口来展示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法理人情,实现了观众与其共情、共鸣、共振,推动了法治社会建设。由此可见( )
①文艺作品对法治建设具有滋养作用
②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是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客观标准
③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又要回应时代要求
④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四川成都·模拟预测)2023年是《中国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中国青年》杂志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历史最悠久的、迄今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红色主流期刊,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为办刊宗旨,肩负宣传党的思想主张、推动团的重点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重要职责,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追求。《中国青年》杂志的作用在于( )
①以培育时代先锋为着眼点
②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
③奏响主旋律,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④强化青年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024·江西·三模)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某校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完整体系,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通过开设主题班会、绘制“爱国主义”班级文化墙、开展传统节日特色活动等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各类教学工作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
①是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得到
②能帮助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④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4·内蒙古·三模)2023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揭晓。“70年·70人”志愿军战士专题寻亲行动,每一步都与崇尚英雄、宣传英雄、学习英雄密切相连;“桥”见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以桥为媒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 影像交错间,我们读懂了何为热爱,知晓了何为奋进。从中我们认识到( )
①优秀文艺作品要与时代相呼应,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②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优秀网络文化引导和制约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
④正能量精品是看得见的精神食粮,也是看得见的能量蓄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4·浙江杭州·模拟预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方面,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同时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实现全体人民精神富有具有“主体对象的全民性”的突出特点,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型大国要求( )
①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时代化
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④发展文化产业,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7.(2024·浙江·模拟预测)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节目《山河诗长安》赢得亿万观众青睐,演出一开场,盛世大唐迎接贵宾的最高礼仪呈现于观众眼前,随后跟着诗人李白的步伐进入长安城内,画面来到大唐不夜城,舞狮、舞龙、社火 虚实结合,诗乐相和,山河璀璨,令人震撼。可见该节目( )
①融通中外文化,实现综合创新
②以人民为中心,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
③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④弘扬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4·浙江·模拟预测)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举行。一场以体育为载体的盛会,让中华千年江南名城和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在古老与现代的交织融合中,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与魅力,也让亚洲文明在这里交流互鉴,推动着亚细亚的团结合作与进步。举办亚运会有利于( )
①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②推动江南文化传承,固守传统文化
③促进古都焕发生机,主导文化潮流
④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文化瑰宝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4·浙江·模拟预测)春节档期贺岁片《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等电影火爆银幕,这些优秀电影传递了为理想坚守到底、为正义永远坚持的正向价值观,触动观众内心,受到大众的欢迎,取得了较高的票房。这些电影成功的原因有( )
①受到大众的欢迎,取得高票房
②以市场为导向,符合人民群众需要
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4·湖南长沙·模拟预测)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国产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亮眼。以2023年为例,《孤注一掷》以反电信诈骗为主题,《八角笼中》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坚如磐石》反映扫黑除恶斗争……这些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影片对观众产生强大吸引力,上映期间,相关话题成为社会热点。这说明( )
①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化作品一定能满足群众需求
②优秀文化作品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③社会需要更多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着优秀文艺作品的丰富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推出了重磅微视频《新千里江山图》。
《新千里江山图》敏锐地抓住了千里江山、青绿之美的审美意蕴,长袖舒卷,随着悠扬婉转的唱腔和念白,一转身就从国风画卷进入到现实世界:有代表着中国速度的高铁、象征着国家实力的航空母舰,有载人航天逐梦天宫、挑战极限勇攀珠峰,有寸土不让的中国军人,有袁隆平、黄文秀、张桂梅、邓兴等人朴实坚定的声音交汇成时代的乐章……随着舞者飘飘的衣袂,国风画卷的“千里江山”、现代舞蹈的“千里江山”与一代代中国人绘就、歌颂、热爱、建设的江山逐渐重合,成为一幅既有厚重底蕴又有崭新面貌的中国式千里江山。《新千里江山图》从国风审美典范出发,在关于“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解中,找到了公众对时代、奋斗和自我的认同。
时代如潮,江山如画,《新千里江山图》讲述的精彩还在继续!
《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式审美的创新呈现,运用所学文化创新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参考解析
【典型例题】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影像作品。
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分析】背景素材:影像作品
考点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本题是开放试题,要求为影像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提三条建议,需要调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角度:人民喜闻乐见、创新、文化自信等相关知识。
【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A【详解】①③:时传祥形成了“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如今,车轮、粪管代替了脚步、粪勺,不变的是坚守和付出。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环卫工人传承和发扬时传祥精神,用青春和汗水守护城市的美。这表明先进文化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形成和发展的,先进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形式,①③正确。②:辛勤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②错误。④:“每个人都对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贡献”的说法太绝对,④错误。故本题选A。
【变式练1-1】C【详解】①: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不引领精神文明发展方向,①错误;③:材料中的做法的预期目的不是转变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及其效果,③不选。
②④:全国各地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与革命文物“面对面”,这为人们学习红色文化提供有效载体,增强了红色文化对人们的感染力和号召力,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变式练1-2】D【详解】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①错误。
②:新四军的历史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表明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②正确。③:材料强调革命文化的作用,未涉及中华民族精神历久弥新,③不符合题意。
④: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这表明革命文化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④正确。故本题选D。
知识点二: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D【详解】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①错误。
②: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②错误。
③:一种融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思政元素于一体的新型科普活动逐渐兴起,符合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表明新型科普活动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及要求,③正确。
④:新型科普活动的兴起通过讲述科学家不畏艰难、求真求新的故事,弘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未改变科普的根本目标与基本特征,④正确。
故本题选D。
【变式练1-1】B【详解】①:马面裙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服饰,成为年轻人的龙年“战袍”,这反映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①正确。
②: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的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②排除。
③:渐成时尚的新式马面裙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多样性,但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排除。
④:新式马面裙添加了复古提花松紧腰带,融入了现代的设计与裁剪,款式简约百搭,这说明新式马面裙融合现代艺术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民族文化新面貌,渐成时尚,④正确。故本题选B。
【变式练1-2】D
【详解】③④:端午节期间,广东佛山的“叠滘龙船漂移大赛”吸引大量外地游客现场观看和几十亿人次网络观看,催生了“龙舟经济”,这启示地方文旅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群众共鸣和认同;要发挥媒体宣传与社交网络效应,重视文化品牌的塑造与传播,③④符合题意。①:材料没有涉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①与题干不相符。②:“立足文化自信的情感表达”说法有误,文化发展应当立足地方文化发展实际或“立足时代之基”,排除②。故本题选D。
知识点三: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A【详解】①③:利用数字技术分析、提取文本,构建知识图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进行故事化、影像化呈现,利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助力古籍的推广传播。这启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激活文化生命力;需要融通不同资源,坚定文化自信,①③正确。
②:材料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材料不涉及立足社会实践,②与题意不符。④:发展文化事业未必能拓展传统文化内涵,且材料也没有涉及拓展传统文化内涵,④排除。故本题选A。
【变式练1-1】C【详解】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①错误。
③: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③错误。
②④: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和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紧跟时代步伐中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这表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反映了文艺创作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相统一,②④正确。 故本题选C。
【变式练1-2】B
【详解】①④:在慢时光中体验闲适的乡村生活,感受独特的人文风情,正是温岭市乡村文化客厅的魅力所在,这表明乡村文化客厅可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文化获得感,也有利于彰显优秀文化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魅力,①④入选。②: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②不选。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以传统农耕文化的思维去改造现代文化产业,③不选。故本题选B。
【当堂达标】
1.B
【详解】①④:2024年“五一”期间,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展“背诗免票”活动,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这表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不断创新手段方式以避免形式同质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所有风景名胜都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不符合实际,②表述错误。
③:该项选夸大了在旅游景区吟咏诗词的作用,③不选。
故本题选B。
2.D
【详解】③④:电影《第二十条》以鲜活的现实题材故事、小人物视角作为切口来展示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法条背后的法理人情,实现了观众与其共情、共鸣、共振,推动了法治社会建设。这说明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要体现时代特征又要回应时代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要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③④符合题意。
①:道德对法治建设具有滋养作用,而不是文艺作品,①说法错误。
②: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是衡量艺术作品的客观标准之一,是最高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②表述不准确。
故本题选D。
3.C
【详解】①:《中国青年》杂志以“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前行”为办刊宗旨,而不是以培育时代先锋为着眼点,①说法错误。
②③:肩负宣传党的思想主张、推动团的重点工作、服务青年健康成长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等重要职责,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追求。这体现了巩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奏响主旋律,发挥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②③符合题意。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4.C
【详解】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得到,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式之一,①错误。
②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帮助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②④符合题意。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③错误。
故本题选C。
5.B
【详解】①: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关注社会正能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见优秀文艺作品要与时代相呼应,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①正确。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②排除。
③:优秀网络文化有利于引导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而不是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③排除。
④:正能量精品让我们读懂了何为热爱,知晓了何为奋进,可见正能量精品是看得见的精神食粮,也是看得见的能量蓄积,④正确。
故本题选B。
6.B
【详解】②③:建设全民学习型大国要求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③符合题意。
①:我国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①错误。
④: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④错误。
故本题选B。
7.C
【详解】②③:《山河诗长安》将盛世大唐呈现于观众眼前,虚实结合,诗乐相和,山河璀璨,令人震撼。可见该节目该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②③正确。
①:材料体现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没有体现融通中外文化,①与题意不符。
④: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而且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④错误。
故本题选C。
8.B
【详解】①: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举行。一场以体育为载体的盛会,让中华千年江南名城和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在古老与现代的交织融合中,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自信与魅力,举办亚运会有利于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①正确。
②:固守传统文化说法错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正确。
③:杭州原本就富有生机,而且主导文化潮流的说法错误,③错误。
④: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举行。一场以体育为载体的盛会,让亚洲文明在这里交流互鉴,推动着亚细亚的团结合作与进步。举办亚运会有利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文化瑰宝,④正确。
故本题选B。
9.D
【详解】③④:这些优秀电影传递了为理想坚守到底、为正义永远坚持的正向价值观,触动观众内心,受到大众的欢迎,取得了较高的票房。可见,这些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③④正确。
①:受到大众的欢迎,取得高票房,这是这些电影成功的表现,不是原因,①与题意不符。
②:材料没有强调以市场为导向,②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10.D
【详解】①: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化作品不一定就是优秀文化作品,不一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①不选。
②:“叫好(社会效益)又叫座(经济效益)”的国产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亮眼,说明优秀文化作品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②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在优秀文化作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不体现优秀作品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不选。
④:“以反电信诈骗为主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反映扫黑除恶斗争”,不同类型的影片对观众产生强大吸引,说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决定着文化作品的丰富性,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①从国风审美典范出发,抓住传统审美意蕴,坚定文化自信,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②从画卷到舞蹈、微视频,从传统到现代,融通不同文化资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③找到公众对时代、奋斗和自我的认同,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④展现新时代面貌,立足时代之基,倾听时代之问,彰显中国成就、中国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分析】背景素材:微视频《新千里江山图》
考点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为说明类主观题,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对“《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式审美的创新呈现”进行具体说明。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新千里江山图》从国风审美典范出发,在关于“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解中,找到了公众对时代、奋斗和自我的认同→可联系坚定文化自信,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关键词②:从画卷到舞蹈、微视频,从传统到现代,融通不同文化资源→可联系融通不同文化资源,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
关键词③:随着舞者飘飘的衣袂,国风画卷的“千里江山”、现代舞蹈的“千里江山”与一代代中国人绘就、歌颂、热爱、建设的江山逐渐重合,成为一幅既有厚重底蕴又有崭新面貌的中国式千里江山→可联系立足时代之基,倾听时代之问。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