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读写并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2.学生通过朗读与赏析,深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3. 学生能够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4. 学生体会中华儿女的精神和意志,培养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赏析其形象。(2)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难点:(1)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表达情感和思想。(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教学过程】第一课 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欣赏过许多植物的风姿,比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竹的雄 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的倩影,“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中柳的 风韵。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不同的树 — — 白杨树,看 看它有怎样的特点和魅力。二 、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 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 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 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三、字音教学1. 展示字词:开垦 (kěn) 虬枝 (qiú) 倦怠 (dài) 婆娑 (suō)晕 (yùn) 圈 倔 (jué) 强 秀 颀 (qí) 无边无垠 (yín) 潜 (qián) 滋暗长坦荡如砥 (dǐ) 恹恹欲睡 (yān)不折不挠(náo) 旁逸斜(yì) 出 纵 横(zòng) 决 荡 锤(chuí) 炼2. 讲解字词: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 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比喻人非常直率,不加犹豫。现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 方很平坦。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恹恹欲睡:形容精神萎靡、昏昏欲睡的样子。 不折不挠: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四、整体感知1. 提问:文章多次写到“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要赞美白杨树”,这样写是不是略显 重复 明确:不重复。“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这些语句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 索,反复出现更能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提问:全文基本都在写白杨树,但第二段却写高原的山峰和麦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象,交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黄绿错综”“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等词语描绘出高原色彩分明、辽阔平坦的特点,用“雄壮伟大”来形容高原,这些都是褒义色彩的词语,正衬出白杨树的傲然挺立;同时,作者感受到高原的“单调”, 但有了白杨树就不显单调,这是反衬出白杨树的独特。这样的描写为白杨树的出场铺垫、蓄势, 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2.提问: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里 明确: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三个方面。生长环境:白杨树生长在黄土高原,那里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呈现出雄壮伟 大的景象。外部形态:干笔直、绝无旁枝;枝笔直、紧紧靠拢;叶片片向上;皮光滑淡青色。内在气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 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五、深入研读1. 提问:作者是如何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的 明确:作者用“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词语描绘出黄土高原色彩分明、 辽阔平坦的特点,用“雄壮伟大”来形容高原,给人以壮阔的感觉。同时,作者也提到了高 原的“单调”,为白杨树的出现做了铺垫。2.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的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干是“笔直的”“绝无 旁枝”;枝是“笔直的”“紧紧靠拢”;叶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 垂了”;皮是“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些描写突出了白杨树的挺拔、 整齐。3. 提问:作者如何展现白杨树的内在气质 明确:作者通过“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 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 段话,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内在气质。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 具有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品质。六、象征手法探究1. 提问:文章第七段中四个“难道”句是什么句式 要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四个“难道”句是排比、反问句式。第一个“难道”句,引导我们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由树及人;第二个“难道”句,引导我们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 质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句,进一步把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 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句,点明象征民 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2. 提问:四个反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可不可以调换一下顺序 明确:不能调换顺序。作者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 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 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反映了一层更比 一层深的含义,连贯紧凑,引导读者去思考,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3.提问:把“四个难道”改成陈述句,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明确:改成陈述句后,语气变得平淡,无法像原句那样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也不能展现出气势充沛、酣畅淋漓的效果。原句四个反问构成排比,更能突出白杨树的象征意 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七、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了解了作者茅盾的相关信息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通过对文章的研读,我们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以及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不 平凡。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象征手法,明白了作者通过白杨树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中华民 族的精神和意志。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八、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第5 - 8段。2. 思考白杨树还可以象征什么,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谁能说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 面 明确: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三个方面。生长环境 在黄土高原,雄壮伟大;外部形态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内在气质力争上游、倔 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2.提问: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明确:文章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白杨树来象征北方抗日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二、写作手法分析1. 首尾呼应,反复强调提问: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 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 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这些语句中“不 平凡”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反复出现的情感表达,让我们更加直接体悟到作者对 白杨的礼赞,与标题相呼应。2. 由整到分,层层递进提问:请大家分析课文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由整到分,层层递进的 手法的。明确:例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 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 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 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 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段话先总括白杨树“力 争上游” 的外貌形态基本特征,然后自下而上地观察白杨树的“干”“枝”“叶”,由平视 而仰视,突出白杨树的高大,最后视线拉回到“皮”,给白杨树穿上一件富有光泽和色彩的 外衣。从整体到局部再聚焦特写的写法让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跃然纸上。3. 欲扬先抑,波澜起伏提问:文章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中“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 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 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是指按下、贬低。这种手法使情节 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 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本文中,欲扬先抑的手法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突出了白杨树的精神风貌。4. 巧用对比,凸显特征提问:在第九段中,作者将楠木和白杨树做比较,目的何在 明确:楠木是“直挺秀颀”的,但它没有白杨的坚定与不屈。楠木象征着与白杨对立的 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在文章结尾写楠木的目的就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做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 不平凡,表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同时,也增加 了对反动派的无情嘲讽。三 、托物言志探究1. 提问:回顾课文,再次思考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白杨树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广大抗日军民。白杨的精神——伟岸、正直、质朴、坚 强不屈、傲然挺立、守卫家乡、力求上进;北方农民的精神——严肃、坚强不屈、傲然挺立、 守卫家乡、紧密团结、力求上进。结合特定的写作背景,得出白杨树象征着英勇不屈的广大抗 日军民。2. 提问:《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建立起白杨树和北方广大抗日军民之间的联想的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如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片片向上的 叶、光滑的皮,以及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的品质,与北方农民和抗日军 民的精神品质相联系,从而建立起联想。3. 提问:托物言志的写法结构是什么 明确:托物言志的写法结构一般为:开头引出物;托物,即描写物,包括描写所托之物的 外形特点和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气质精神;言志,即由物及人升华主旨,包括由物到人、由人 到人的精神、由人的精神到人生感悟;照应开头,收束全文。四 、语言风格赏析1. 提问: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具有阳刚、雄壮的特点。作者把白杨树放在西北高原这一阔大、粗犷的 环境中来写,突出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强调其“像哨兵似的”“傲然”耸立的形象给 自己带来的震撼;描绘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笔直”“紧紧靠拢”“努力向上”“不折 不挠”,强调精神,重在神似;直抒胸臆,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词语的选用阳刚、大气, 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感,感叹、反问、排比等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例如,“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 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 是树中的伟丈夫!”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杨树比作“伟丈夫”,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白杨树的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特点。又如,“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 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 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 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 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里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 语言的气势,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五、课堂练笔1. 提问:请同学们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段话,赞美某一种事物。明确:例如,“我由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想到了默默奉献的老师,他们就像 蜡烛一样,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培育着祖国的花朵,它象征了无私奉献的精神。”2.提问:根据上述四个写作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两种,修改上节课布置的短文。明确:例如,有的同学在短文中先描写了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如“它的茎笔直挺立,就像一位战士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然后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它的花朵并不艳丽,起初我 并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接着通过描写它在恶劣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的情景,“然而, 在一次暴风雨后,我看到它依然傲然挺立,那一刻,我被它的坚强所打动”,最后点明它的象 征意义,“它象征着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人们”。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深入分析了《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包括首尾呼应、由整到分、欲扬先抑、 巧用对比以及托物言志等,同时赏析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 用这些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