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第二课时)教科书 书 名:沪科版教材 高中化学 必修 第一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学目标1.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和应用 2. 体会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是联系微观与宏观的桥梁,学会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视角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3. 运用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计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摩尔质量相关公式与计算 2. 物质的量与微粒数和摩尔质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建立物质的量与微粒数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并简单计算。教学设计本节课主要的学习任务是摩尔质量。在上节课学习了物质的量这一新的物理量之后,又一陌生名词“摩尔质量” 袭来,它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理解的,非常容易与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其含义。而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灵魂,因此深化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以及摩尔质量的认识就显得非常重要。本节课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来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以数学逻辑推演,来证明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打破微观与宏观的认知壁垒,体会微粒之小、阿伏加德罗常数之大、最终构成我们宏观可见、可称量的具体物质。并以此构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及质量之间的转化模型,理解物质的量的“桥梁”意义,它把微观世界中单个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跟宏观世界里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联系起来。同时辅以例题,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并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最后总结梳理本堂课的收获,并引发新的思考,为后续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打下伏笔。 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三个层次:第一为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第二为理解公式,并在实例中进行应用;第三为拓展选择性作业,通过科学史的了解查阅,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勇于探求的精神。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1.引入[复习]物质的量的定义和单位、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例题,深化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是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因子。 [设问]实际应用中,我们很少会直接通过微粒数来确定物质的量,人们更习惯通过称量质量或量取体积的方式来取用一定量的物质。那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复习旧知,通过练习巩固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 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是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因子。隐形建立此类问题的思维模式。 现实通过称量质量或量取体积的方式来取用一定量的物质,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6.摩尔质量 [设问]:1mol不同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等,均为NA个。那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也相同呢? [展示]不同微粒的质量表格 [思考]不一定相同。因为每一个微粒的质量不一定相等,当6.02×1023个微粒放在一起,质量当然可能不一样了。 [练习]:计算表格中1mol物质的质量,发现规律[猜想]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设问]:如何证明此猜想呢? 引导学生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例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运用数学运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与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的比值等于12:16,若两者同时直至NA倍,这个比值仍然不变。 [展示]1mol具体实物的照片。 得出结论:1mol物质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下定义]:摩尔质量的概念、符号、单位、数值 [辨析]:铁的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与摩尔质量的不同 [练一练] :碳酸钙的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化 [概念深化]:m = n × M展示表格,通过直观的表格数据,发现其规律,提出猜想。 启发学生以数学逻辑推演,来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得出摩尔质量的概念与相关内容,培养科学论证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信心。 通过辨析与练习巩固深化对摩尔质量的理解,建立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数学公式。7.质量、粒子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对比]: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是通过摩尔质量这个换算因子联系起来的,并且物质不同,摩尔质量往往不同。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换算是通过阿伏加德罗常数进行的,与物质的种类无关。 [提问]甲乙两位同学体育运动完之后,甲说他喝了18g水,乙说他喝了阿伏加德罗个水分子,他俩谁喝得水多呢? [结论] 1mol水的质量为18g,看起来数目惊人的水分子,实际体积只有18ml。强调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数目和宏观质量的桥梁。 [练习]:通过碳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例子加深物质的量桥梁的作用。 [练习]已知银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07.9,21.58g银所含的银原子的个数是多少? [练习] 16g氧气和16g臭氧,它们所含的氧原子数目那个多? [强调]从宏观(质量)和微观(微粒数)两个不同的视角结合来认识物质,能更为准确地把握物质的本质。对比学习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转化与上节课中所学的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之间的转化的异同点,进一步加深概念 从对阿伏加德罗常数“之大”,映射到现实世界,进一步通过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领会分子“之小”。 通过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理解物质的量的“桥梁”意义。 通过练习的变形与推演,领会从宏观(质量)和微观(微粒数)两个不同的视角结合来认识物质,能更为准确地把握物质的本质。8.总结与课后作业[引发新思考]物质的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布置课后作业](三个层次) 1.归纳整理物质的量、微粒数、质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2.通常情况下,一个三口之家每天做饭约消耗 320g天然气(全部以CH4 计)。这些天然气中含有的CH4个数约是多少? 4.查阅资料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由来,以及有哪些方法可以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选做)总结梳理本堂课的收获,并引发新的思考。为后续的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打下伏笔。 课后作业体现三个层次:第一为归纳整理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第二为理解公式,并在实例中进行应用;第三为拓展选择性作业,通过科学史的了解查阅,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勇于探求的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