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离子键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化学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4.1离子键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化学沪科版(2020)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离子键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 必修 第一册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借助实验事实,感受化学键是微粒形成物质的过程中重要的作用力,归纳化学键的定义。 2. 通过氯化钠晶体的形成过程,知道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定义,从宏微结合的视角认识认识氯化钠的微观结构,知道离子化合物的形成条件及特征。 3. 从离子键的视角认识离子化合物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键、离子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难点: 离子化合物微观的结构和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种类有118种,而这118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物质的种类已有上亿种,那么原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原子构成物质的奥秘。 【环节一】我们来看这样一组实验证据,证据一:氢气分子分解为氢原子需加热到2000°C,证据二:使氯化钠固体融化温度需超过801°C,证据三:人工合成立方氮化硼材料硬度很大,很难被切开。从实验事实中,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设计意图:感受物质微观粒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 【环节二】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不依靠化学键,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吗?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原子结构的知识分析稀有气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从而引出原子或离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物质的目的是使其核外电子层结构达到稳定状态。 【环节三—学生活动】以氯化钠为例,通过下面一段视频演示,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化钠晶体的。 设计意图:从原子结构的知识出发,通过分析生成氯化钠过程中原子转变为离子达到稳定结构的过程,认识离子键及离子化合物,并学会运用化学语言“电子式”来对知识进行表征。并借助元素周期表寻找可能生成正负离子的元素,归纳总结形成离子键的条件。 【环节四】借助氯化钠晶体的微观结构认识离子晶体的特征。(见图1) 图1 氯化钠晶体的微观结构图 【思考1】氯化钠微观结构中的大球,小球分别代表了什么微粒呢? 设计意图:通过钠原子转变为钠离子、氯原子转变为氯原子的过程,初步认识原子转变为离子过程中微粒半径的变化 【思考2】分析氯化钠晶体的微观结构,如何理解氯化钠的化学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微观结构认识氯化钠的化学式,知道离子化合物化学式的意义,从微观角度知道离子化合物化学式代表着正负离子的个数之比。 【环节五】离子化合物的微观结构与离子化合物宏观性质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思考1】离子化合物为什么有很高的沸点? 【思考2】离子化合物能不能导电? 图2 氯化钠在熔融和水溶液的变化图 设计意图:从离子化合物中含有离子键以及离子化合物由离子构成入手,认识离子化合物的性质,借助教材图示认识离子化合物导电的条件。 【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微观粒子可以通过化学键这种强烈的作用力构成物质,微粒构成物质需要形成稳定结构,活泼金属与非金属通过得失电子后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而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基本微粒离子以及离子键又与离子化合物的宏观性质密切联系。我们这节课以微观结合宏观的视角认识了物质结构及物质性质的关系,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