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化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春季课题 氨和铵盐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一教材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学目标说明:本节教学重难点是《氨和铵盐》的第一课时 1.根据情境和实验现象说出氨的物理性质,认识氨与水反应的过程,解释喷泉实验的原理,能评价氨水作为氮肥的不足之处。 2.能用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表示氨水呈碱性的原因,知道检验氨气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推测氨与酸反应的产物,能写出氨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释氨与不同酸反应的实验现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氨的物理、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氨的喷泉实验,氨水呈碱性的原因。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图片情境】化肥施用量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 【图片情境】氮元素对促进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小结过渡】常见的氮肥及分类 【引入课题】生产这些氮肥的主要原料是氨,氨具有怎样的性质呢? 设计意图:从氮肥对植物生长的重大贡献,感受氮肥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的重大贡献,从氨和氮肥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氨性质学习的探究兴趣。 环节二:氨的物理性质与氨水 【图片情境】古代西方曾经使用“嗅盐”碳酸铵产生的氨的刺激性气味,预防昏迷或减轻头痛的症状;工作人员用氨来唤醒短暂昏迷的宇航员 【归纳小结】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表格情境】1标准大气压下,常见气体沸点表 【归纳小结】氨气易液化,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应用问题】青藏铁路的的冻土区,铁路路基旁灌有液氨的“热棒”,你能解释“热棒”给冻土降温的原理吗? 【问题过渡】实验室可以用向下排气法收集氨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氨气吗? 【实验情境】氨的“喷泉实验” 【驱动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推测氨可能具有的性质并分析能形成喷泉的原因。 【归纳小结】氨气的颜色、溶解性及氨的“喷泉实验”原理。 设计意图:根据情境和实验现象说出氨的物理性质,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某些用途和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认识氨与水反应的过程,能解释喷泉实验的原理。 环节三:氨的化学性质 【图片情境】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问题过渡】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是如何产生的呢? 【归纳小结】氨水呈碱性的原因。 【应用问题】实验室如何利用氨水的碱性来检验氨气呢? 【实验情境】氨气的检验 【应用问题】实验室可以利用加热浓氨水快速制备NH3的原因是? 【问题过渡】氨可以与酸发生反应吗? 【实验情境】浓氨水与浓盐酸的反应 【驱动问题】盐酸与氨水并未接触。白烟是从何而来的呢? 【问题过渡】将浓盐酸改为硫酸,还能看到类似的现象吗? 【实验情境】浓氨水与硫酸的反应 【问题过渡】若将酸换为浓硝酸,会产生白烟吗? 【实验小结】氨能与酸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铵盐。 【应用问题】实验室可以利用氨水与挥发性酸反应的现象来检验氨气吗? 【应用问题】实验室如何干燥NH3呢? 设计意图:依据宏观实验现象辨识物质的反应,并运用和化学符号描述氨与水、与酸的反应,从微观角度分析氨水呈碱性的原因,具有证据意识,通过分析氨与挥发性酸产生白烟的原因,锻炼推理方法认识物质的本质特征的能力。 环节四:归纳总结,课后思考 【驱动问题】虽然氨水中也含有氮元素,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直接在土壤中施用氨水,这是为什么呢? 【归纳总结】根据氨水的性质,解释氨水不宜直接作为氮肥使用的原因。 【文献情境】我国合成氨工业 【课后思考】是不是施用氮肥越多,粮食产量就一定越高呢?如何合理施用氮肥呢? 设计意图:形成物质性质决定使用用途思考视角。通过文献情境,感受我国化学工业先驱创业的心路历程。通过课后思考问题,认识氮肥施用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形成合理利用化学产品的科学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