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高中化学 学科 高中化学 学科 高中化学课题 电解质的电离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 必修(第一册) 教材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和现象分析,认识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建构电离模型。 2. 根据电离过程的微观解释,学会用电离方程式对电离过程进行符号表征,发展“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模型。 3. 通过电离模型的构建,拓展物质的分类视角。教学重难点1. 通过建立电离和导电的关系,理解物质能否电离和物质类别、外界条件有关。(重点) 2. 理解化合物可按照一定条件下能否电离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根据能否完全电离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重点) 3.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的离解行为存在差异性。(难点)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电解质的电离》取自沪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海洋中的卤素资源》第2节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本章作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专题,始于海水中的氯,终于溴和碘的提取,第2节中电离理论的引入,就显得尤为突出,旨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视角对物质的分类进行再认识,并进一步从微观层面,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逐步建立分析电解质在溶液中行为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同时为后续选择性必修1中水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等问题的探讨做铺垫。 单元内容和设计结构图 本节课从等渗饮料和电解质的关联引入,用产品配料表中成分进行实验设计和验证,欲加强对电解质概念的认知,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①物质为什么会导电? ②影响物质离解(电离)的因素有哪些? ③什么是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④如何表征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通过多组对照实验,得出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导电能力存在差异性,教师借助宏观实证和微观动态模拟物质离解的过程,加强学生对电离模型建立过程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对电解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间的相互依存、各种变化和外界影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得出对化合物的另一种分类方式——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此外,教师还进一步通过同浓度的一元酸导电性存在差异性的对照实验,将电解质按不同的电离程度分为强、弱电解质,并用电离方程式表征电离过程。即通过证据和推理、模型和解释、符号和表征等学习活动来深度认识电解质。 在本节课中,侧重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素养,以此构建起电离理论的认知模型,而课后作业中,则融入了电离理论的曲折发展历程,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跨学科、多角度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模型的建立、完善、优化需要有充分的定性和定量依据,才能打破对权威的迷信,体现科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同时,通过文献和视频资料的提供,让学生感悟到电解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过程【环节1】电离模型的建构 【环节2】物质分类的新视角——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环节3】电离过程的表征和酸碱盐分类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