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存在着许多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在水中、空气中和土壤中广泛分布,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一步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生命的奥秘。同时,学生还将体会到观察工具的进步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
了解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的生物。
认识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它们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等。
知道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活着的微小的生物,并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记录它们的形态和特征。
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生物特征,建立 “微生物是生物” 的科学概念。
(二)教学难点
准确识别水中微小生物的种类和名称,区分微小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总结出微生物的生命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显微镜、观察用的草履虫的培养液、绿藻的培养液、烧杯、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托盘、吸水纸、脱脂棉球、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水中微小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常见水中微小生物卡片、提前准备好的水样(可以是河沟里的水、鱼缸里的水或提前培育过微生物的水)、奖品(如小贴纸、奖章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视频,展示美丽的湖泊、河流和海洋,以及其中丰富的生物资源。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大自然中的水世界,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你们知道在这些水中,除了我们肉眼能看到的生物之外,还有哪些微小的生物存在吗?” 引导学生思考水中可能存在的微小生物。
学生自由回答,可能会提到细菌、浮游生物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些微小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们呢?”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二)知识铺垫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谁能说一说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呢?”
学生回答:“使用显微镜时,要先对光,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好。调节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使标本清晰可见。注意事项有不能用手触摸镜头,要轻拿轻放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帮助学生回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介绍微生物的概念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微生物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微生物是很小的生物。”“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等。
教师解释:“人们通常将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它们虽然个体微小,但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例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种类。
(三)实验探究一:制作微小生物的装片
观察实验器材
教师出示除了显微镜之外所需的实验器材:烧杯、滴管、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脱脂棉纤维。
教师介绍这些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器材在制作装片过程中的重要性。
介绍水样来源
教师取出准备好的水,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水的来源,是取自池塘、鱼缸,还是提前培育的。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不同来源的水里面的微小生物会一样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水样来源对微小生物种类的影响。
肉眼观察水样
教师提醒学生:“我们拿起杯子,能用眼睛直接看到水中有什么东西吗?” 可以让学生拿起装水的容器,用肉眼直接观察一下水中是否有一些微小的物体。
教师引导学生试着描述这些微小的物体的特征,如有些是漂浮不动的,有些是会运动的,有些是颗粒状或者团状、带状的…… 如果有,就描述一下;没有,也不强求。
教师强调:“这些微小的物体不一定都是微生物,有些可能只是灰尘微粒或者杂质等。”
制作装片
教师演示 “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装片” 的过程。可以是教师直接示范操作,也可以用视频播放演示。
具体操作:用滴管在水样中靠近水面处取水,滴管竖直在载玻片上滴水,然后镊子夹取盖玻片盖上,最后用吸水纸吸取多余水分,玻片制作完成。
教师补充说明:“为了限制某些水生物的运动,可以事先在载玻片上放一些疏散的脱脂棉纤维,把水滴在纤维上,便于观察。不建议滴药水,这样会杀死水中的微小生物。”
学生动手制作 “微小生物的装片”。完成制作后,相互之间看看装片的制作情况。检查是否充满气泡,放的纤维是不是太多,位置是不是不正。
(四)实验探究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观察并记录
教师要求学生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小的生物画下来,要有初步的轮廓,要有比较典型的局部特征,配上文字说明或符号。可以画在活动手册或自制学习单上。
教师提醒学生:“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微小的物体不一定都是生物,有些可能只是泥沙或碎屑,要注意辨识。”
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并进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照认识
学生把自己观察的微小的生物画完后,对照教科书第 16 页中的微生物图片进行辨认,确定相应的名称。如果不能确定,那就再查查其他资料。
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发一些微小生物的图片、文字等补充资料,如水蚤、钟形虫、草履虫、变形虫、线虫、新月藻、衣藻等,扩充学生的认知,方便学生识别。
(五)研讨与交流
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交流活动。在交流中需要让学生逐渐明确这种生物的名称、基本特征(如会运动、能繁殖、有生命、会排泄、需要食物等)和构成(由细胞构成的)。
教师适时板书其名称、特征,可以画一些简图。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种类有限,观察的清晰度不高,所以在认识上还是比较模糊。教师可以再提供一些比较清晰的图片或者动态的视频来加深学生的认识。一边播放一边介绍水中微生物的典型特征。
讨论辨认依据
教师提问:“我们根据什么辨认出它们是生物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板书的一些特征,明确微小的生物也具有运动、排泄、需要食物甚至会繁殖等特征,这些都是有生命的表现,所以它们也是生物。
教师强调:“这些生物与我们能直接看到的鱼虫鸟兽相比,体型实在是太小了,但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微小个体,所以称为‘微生物’。”
(六)拓展与应用
了解科学家的发现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阅读活动。资料介绍荷兰的安东尼 范 列文虎克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另外一个更小的世界。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从列文虎克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联想其他环境中的微生物
教师展开联想:“水中有大量微生物存在,在其他环境中,如空气中、土壤中,科学家也都发现了各种形态的微生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微生物,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教师提问:“微生物是不是都是小到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到呢?其实不然,绝大多数微生物确实很微小,但也有例外,如木耳、蘑菇等,我们都比较熟悉,我们都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它们,它们也是微生物。你们还知道哪些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微生物呢?”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我们学会了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认识了很多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等。我们知道了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它们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会运动、能繁殖、有生命等。我们还了解了科学家列文虎克的发现,知道了观察工具的进步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提问:“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呢?我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回答:“我们首先提出了问题,想知道水中有哪些微小的生物。然后我们制作了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并进行记录和辨认。最后我们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了水中微小生物的特征和种类,以及科学家的发现。”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八)课后作业
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水,如自来水、河水、湖水等,看看是否能发现更多的微小生物。可以用画图或文字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微生物的知识,如微生物的分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可以制作一份手抄报或小报告,在下次课上进行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