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教材分析课程标准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教材内容 本课内容包含了三个子目: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爆发。永安封王初步建立起了政权组织;定都天京后,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最终未能实施。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巩固政权,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由于领导人内部的腐化、享乐,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挽救困局,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不利局面。天京陷落标志着最后失败,却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备初步的史料分析和概括能力。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了解较多,但对具体的一些事件知之甚少,至此需要教师在课上进行系统的讲解,并做好正确的引导。教学目标1.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过程。 2.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史实,感悟农民阶级的斗争精神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意义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法 材料分析法、讲解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农民出身,做过乡村教师。16岁,道光年间,科举落第。23岁,再落第,得到布道的小册子《劝世良言》。24岁,第三次落第,卧病“升天”见“上帝”,开始读《劝世良言》。1844年起与冯云山在两广地区组织“拜上帝会”吸纳贫苦农民为信徒,发展反清力量。洪秀全领导了历史上的哪场运动呢?讲授新课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教师】出示三则材料,结合教材第13页,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1830-1848年,白银外流的总数,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竟达1亿两千万两白银以上。……相当于道光年间每岁财政收入四千多万两的三倍还多。 材料二: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材料三:1846年--1850年,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于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学生】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②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教师】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出示材料,分析拜上帝会的特点。材料: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寸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是故孔丘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学生】借助西方宗教的外衣,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以“上帝次子”的名义,号召建立一个人人平等、平均的大同社会。 【教师】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出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教师】出示材料,并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公等苦满州之祸久矣!……下为中国解下首之苦,预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学生】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 【教师】攻克永安后,洪秀全自称天王,同时也封杨秀清为东王,萧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萧朝贵和冯云山后来牺牲,那所封诸王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教师】从中可以看出永安建制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也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太平军北上,围困桂林、长沙和武昌,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二、定都天京 【教师】出示形势示意图。此时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两个政权 【学生】清政府和太平天国。 【教师】所以,定都天京就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政权。随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结合教材第15页,说说这个纲领性文件的内容、目的和评价。 【学生】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评价: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施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教师】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结果如何 【学生】北伐失败,全军发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 【教师】太平天国疆域最辽阔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势力发展到18个省,实际控制 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北伐和西征以后,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但在 1856年,却发生了重大转折。 三、天京陷落 【教师】运用图示,讲述天京事变的过程。有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天京事变:“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有什么影响 【学生】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教师】为了挽救不利局面,结合教材第16页,找找后期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 【学生】政治上:①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②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军事上: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却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教师】出示形势示意图,讲述天京陷落的过程。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安庆陷落。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杭州,逼近上海,遭到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抵抗和反扑。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李秀成回师救援,最终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教师】补充讲述洋枪队、湘军、淮军相关知识。洋枪队,是由外国人训练的一支中国军队,专门用来镇压太平军,由清朝官员、商人出资与英法等外国军官,中国、南洋等地区佣兵组成的武装。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是由曾国藩建立的一支地方团练。淮军是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汉人军队。出示材料,结合教材第17页,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脱尽凡情顶高天,金砖金屋光焕焕,高天享福极威风,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 --《太平天国·天命诏旨书》 材料二: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李大钊 材料三:所有借师助剿……与英、法两国迅速筹商,克日办理。但于贼有利裨,朕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 --《元年正月十日(1862年2月8日)谕议政王大臣等》 【学生】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观原因)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客观原因)【教师】出示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材料一:太平天国的出现使原本就已经行将就木的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进一步削弱,不得不起用汉族士大夫的力量来维持其最后几十年的国运,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鱼宏亮材料二: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搜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坚持反侵略斗争的结果。--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学生】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本课小结教学反思 本课脉络线索清晰,子目之间有前后因果联系,学生容易理解,形成知识的连贯性。呈现图示、地图、史料等素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史料解读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解决了教学重难点问题,通过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通过学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的史实,感悟农民阶级的斗争精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做到教、学、评一体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