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表格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表格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1.通过图表和文本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归纳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作用,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观看电影视频片段,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以及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活动来分析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结构、温度变化、运动状况、天气现象以及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通过整合课堂内容,结合图表和文本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以及保护大气层的意义,从地理视角感悟人文情怀,树立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共鸣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好,我是来自保定市第七中学的袁嘉徽老师。今天,我将带着大家一起学习《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你看过《中国机长》这部影片吗?它是对真实事件的艺术还原,讲述了四川3U8633客机由重庆飞往拉萨途中,飞机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炸裂并脱落,在下降过程中与地面失联,驾驶舱温度下降至-40℃,机舱释压,机长刘传健率机组全体乘务人员最终在成都双流机场安全备降,119名乘客全部安全落地的过程。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中国机长,乘“机”而入大气层。 【过渡】出发前,我们先来做乘“机”准备—认识大气层。 自主学习、基础落实——乘“机”准备,认识大气层 (一)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知识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结合教材图文资料,思考下列问题,并完成学习任务(一)。 【思考】 1.低层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2.什么是干洁空气? 3.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4.水汽和杂质的时空分布规律? 【小结】填写“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表格。 组成成分作用分布规律干洁空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水汽杂质
(二)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完成学习任务(二)。 材料一:2016年4月20日,新华社在人民网发表了题为《青藏高原冰川持续融化消退》的文章。文章说在过去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了15%。 材料二: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120ppm,其中一半的增长出现在1980年以后。2015年3月,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突破400ppm。这是有记录以来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月均浓度首次突破这一高值。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考】 1.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概括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 3.人类的哪些活动会造成大气其他成分的改变呢? 【小结】大气的各成分比例自然状态下基本不变。但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活动已经使得大气的某些成分发生了改变。由于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据估计,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一倍,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工厂、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氧化物。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使臭氧浓度减少,现在,南极上空已出现臭氧层空洞,北极上空的臭氧层也在变薄。人工造林与滥伐森林,也会改变局部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等。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使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增多,尤其是细颗粒物,可穿透肺泡直达血液,危害人体健康。 素养落实: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从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来看,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不存在很大的障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淡化知识点的讲解,侧用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阐述真实的地理事象,去解决现实的地理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因此,以电影《中国机长》中的地理知识为主线,创设乘‘机’而入大气层的情境,最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乘机准备—认识大气的组成开始,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通过独学、对学的方式,利用较为简单的图文资料的阅读、表格的填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落实大气的组成这一目标。那么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如何攻破呢?整个过程又如何渗透地理核心素养?课堂的核心部分就是通过任务驱动,探究活动,从乘机起飞、乘机巡航、乘机注意事项及乘机返航,三个篇章展开对大气的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学习。 【过渡】各位机长,我们通过学习大气的组成,认识了大气层,做好了乘“机”而入大气层的充分准备。你知道吗?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大气从下向上依次分为了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请同学们先按下暂停键,动手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并完成学习任务(三)。 动手绘制“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并填写“大气垂直分层”表格。 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各位机长,首先让我们乘机起飞,来认识对流层。 三、合作探究、落实素养 探究一:乘机起飞,认识对流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 【探究一】作为中国机长,请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及电影情节①,探究飞机在起飞上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情况,并分析原因? [问题驱动1]对流层在哪里? [问题驱动2]对流层的温度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 [问题驱动3]对流层的空气是怎么运动的? [问题驱动4]对流层的天气现象是怎样的?为什么? [问题驱动5]飞机在对流层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情况? <追问> 1.读图,概括对流层厚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试分析原因。 2.说出保定地区对流层厚度的季节分布特点。 <追问> 1.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仔细观察下图,指出哪些图存在逆温?推测逆温发生时大气的运动状况。 2、2.试举例说明逆温现象发生时可能会对人类产生的影响。 【过渡】下面让我们进入乘机巡航,来认识平流层。 探究二:乘机巡航,认识平流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 【探究二】作为中国机长,请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及电影情节②,探究飞机在巡航过程中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并分析原因? [问题驱动1]平流层在哪里? [问题驱动2]平流层的温度是怎么变化的?为什么? [问题驱动3]臭氧层在哪里?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驱动4]平流层的空气是怎么运动的? [问题驱动5]平流层的天气现象是怎样的?为什么? [问题驱动6]为什么说平流层是飞机飞行的最佳高度层? 【过渡】最后让我们通过乘机注意事项,来认识高层大气。 探究三:乘机注意事项,认识高层大气——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 【探究三】作为中国机长,请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及电影情节③,探究飞机在起飞、巡航、下降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并分析原因? [问题驱动1]为什么在飞机起飞前,空乘人员要提醒乘客关闭信号设备? [问题驱动2]飞机和手机接收的信号来自哪个大气层? [问题驱动3]高层大气在哪里? [问题驱动4]高层大气的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问题驱动5]高层大气中有哪些景观? 素养落实:本环节情境设计为“学生当机长”,通过乘机起飞、乘机巡航、乘机注意事项三个环节,设置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活动,将电影情节与地理相关的理论知识相对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生活。此外,通过对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判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承转】各位机长,你有没有想过,乘机返航,突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炸裂,身为机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生:氧气面罩、穿厚衣服、保持飞机平稳等。 【补充】普通民航飞机穿越积雨云时,由于气流的剧烈运动会引起飞机颠簸、控制困难,有非常大的危险。川航迫降的真实事件中并没有发生飞机穿越积雨云的事情。 素养落实:本环节情景设计主要从地理视角体悟在川航迫降的危急时刻,飞机上的所有人所面临的危险,体会地理原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性,落实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此外,又通过对电影情节与真实事件不符的地方进行说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补充:电影《中国机长》中的地理知识 电影情节地理知识电影情节①:上升过程中空乘人员提醒乘客飞机遇到气流出现颠簸,请系好安全带;飞机遇到积雨云首先选择绕开,后被迫穿越积雨云,机身发生剧烈颠簸;飞机挡风玻璃炸裂,气压差导致副机长被吹出飞机,驾驶舱温度急剧下降;释压后乘客带上氧气面罩,飞机降至低空,机长取下氧气面罩,落地后体温缓解。对流层空气的对流运动(不利于飞机飞行);对流层的天气复杂多变;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随高度升高而稀薄。电影情节②:巡航阶段空乘人员解除安全带为乘客服务,由于飞机颠簸,机长申请上升高度,随后进入巡航状态;进入巡航阶段机长带上太阳镜;机长与副机长握手时画面显示双手呈现紫红色。平流层空气的平流运动(气流平稳,利于飞机飞行);云层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上界;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平流层无剧烈的天气现象;臭氧层的保温作用。电影情节③:空乘人员提醒乘客关闭通讯设备。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四、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教师活动:总结并进行情感升华。 同学们,我们从乘机准备—认识大气层学习了大气的组成,从乘机起飞—认识对流层、乘机巡航—认识平流层、乘机注意事项—认识高层大气,学习了大气各垂直分层的温度变化、运动状况、天气现象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最后乘机返航体会了在川航迫降的危急时刻,飞机上的所有人所面临的危险,通过以上这些环节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人类发展到后工业时代时,才明白不能妄图征服自然,而是要敬畏自然,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天人合一。 五、课后作业,延伸思考 请同学们观看《奥地利坠落人-鲍姆加特纳》,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加特纳为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六、板书设计 使用的教学设计部分内容引自曾呈进名师工作室和中国知网文章《电影资源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探究——以“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为例_李姗鸿》。部分图片引用自摄图网、百度图片等网络。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