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内容回归注意哪些问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内容回归注意哪些问题

资源简介

统编高中语文课本教学内容回归注意哪些问题
【回归课文】
(必修上册)
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1、你注意赏析词的意象选择、时空转换、领字作用、炼字炼意的特点了吗?
2、你掌握了哪些评点方法?注意反思自己的评点角度、内容及语言表达了吗?
3、怎样抒发豪迈的情感才能不显得空洞、乏味,而具有极强感染力?
4、你注意《沁园春·长沙》中有多用数量词的现象了吗?这是毛泽东诗词的特点吗?
5、你查找或联系其他豪放诗词,并对其时空转换的艺术进行专题思考和研究了吗?
第二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1、你注意赏析诗歌的语言、情境、节奏、韵律了吗?
2、你掌握了阅读新诗的哪些方法?与古典诗词的读法有哪些异同?
3、你对这一课诗歌的哪些意象印象深刻?注意研究这些意象的特点并思考它们与诗歌情感的关系了吗?
4、你仔细研究诗歌创作中的断句、分行等艺术了吗?5、你注意辨析不同时期青春诗歌的价值观和艺术风貌了吗?
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
1、你注意对作品内容进行提炼、概括了吗?有没有尝试写阅读笔记或提纲?
2、你对这两篇小说进行比较阅读了吗?不同时代小说人物的青春价值观、人生理想有哪些异同?
3、你尝试从语言、构思、情感、意蕴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了吗?有没有形成小说鉴赏的一些思路?
4、你注意到这两篇小说有点像散文吗?小说和散文的叙事、抒情有哪些区别?
5、《百合花》以“我”的视角叙事,《哦,香雪》则是第三人称,你研究两者的区别了吗?有没有试着变换叙述角度重构小说?
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1、袁隆平在研究中受到了哪些质疑?他是怎样解决的?
2、请你谈谈张秉贵精神在今天是否过时?
3、你对钟扬在《生命的高度》中写的那段话有何感悟?
4、请你任选本课中一则通讯,阐释其现实意义。
5、请你通过报纸、书籍或网络搜集类似于课文中的伟大劳动者的事迹,拟写一则通讯并与同学交流。
第五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请你根据文章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2、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指敬业爱岗、潜心专注、臻于至善。但也有人认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应该与时俱进,广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对此,你怎么看?
3、新闻评论的背后往往有深刻的现实背景,请你探究思考本文的现实背景。
4、联系实际,谈谈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区别与联系。
5、请你根据报纸或网络上的热点新闻,拟写一篇新闻评论。
第六课:芣苢、插秧歌
1、采用重章叠唱的结构,对于《芣苢》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2、诚斋体的风格特点在《插秧歌》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3、分析劳动之美在《芣苢》《插秧歌》中的体现。
4、分析《芣苢》《插秧歌》的特点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影响。
5、梳理读过的反映劳动的诗歌,分析其中表现的传统文化精神。
第七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1、《短歌行》是如何表现曹操求贤若渴的?这些诗句背后是曹操怎样的人生追求?
2、尝试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情感的表达倒推陶渊明最终选择田园生活的理由可能有哪些。
3、曹操与陶渊明不同的人生选择对你有无触动?你如何看待他们对人生的不同态度?
第八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
1、李白的神仙世界隐喻什么?诗人在最后一个诗节抒发的是何样的生命意志?
2、有人认为《登高》是将悲壮的人生升华成悲壮的诗情,你是否同意?能否说明自己的理由?
3、如何理解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他这首《琵琶行》是写给谁看的?
4、搜集整理白居易为官与诗歌创作路线图,可否给你带来关于《琵琶行》新收获?
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
1、苏轼怀古其实是怀人,他怀人的目的是什么?这首词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生命状态?以这首词为例,如何理解他对词的贡献?
2、后人评价辛词,十分赞许其特有的情感品质和情感境界。如果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如何阐释?
3、《声声慢》最大的价值是李清照通过层层推进的手法铺叙了自己的生命状态,可否用读词札记的形式呈现词人是如何展现的?
4、阅读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认识词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家乡文化单元
1、人物访谈要注意些什么?如何设计访谈记录表?
2、调查报告一般由几部分构成?在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进行社区调查可能会用到活动计划,你能完整地作一个活动策划书吗?
4、围绕一个文化现象进行调查或者访谈人物的过程中,你觉得在问题的设计上需要特别注意什么?
5、家乡文化与个人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你有无关注并思考这一问题?
6、参与本单元学习活动后,你对家乡这个概念有无新的体会与认识?7、除了本单元所经历的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你还可以设计出至少一个文化生活学习活动吗?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
1、你能在反复阅读本书的基础上,把握全书的思路框架吗?
2、你能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解释书中核心概念,把握全书的基本观点吗?
3、你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亲切隽永、如话家常的语言特色吗?
4、运用《乡土中国》有关概念和论述,分析一部乡土作品或某个精彩片段,加深对传统乡土社会的理解。
5、阅读作者自传和他人的评价,结合其学术经历,探究《乡土中国》中反映的探索研究的可贵品质。
6、通过拓展阅读、调研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的变化,思考乡土中国的现代价值和局限。
第十课:劝学、师说
1、《劝学》是怎样围绕“学不可以己”这一主题展开论证的?
2、用一句话说明这两篇古文是从什么方面阐述本单元“求学之道”的主题的。
3、学习这两篇古文后,针对“求学之道”这个话题,你能不能再至少提出一个新问题?
第十一课:反对党八股(节选)
1、《反对党八股》在论证思路结构上呈现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本文说理中的比喻,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请结合文章分析、体会。
3、学习了本篇课文后,你能说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党八股2.0、3.0版吗?这些和“学习之道”中“文化继承”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
第十二课:拿来主义
1、文章中“大宅子”及对待“大宅子”可能出现的“孱头”“昏蛋”“废物”三种态度,对论证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
2、《拿来主义》在论述文化遗产继承时是如何把比喻论证和先破后立巧妙结合起来的?
3、学习本篇课文后,针对“学习之道”中“文化继承”这个话题,你能说出两篇文章的现实意义吗?你能不能再至少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第十三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1、《读书:目的和前提》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2、《上图书馆》一文外在线索和内在逻辑各是什么?
3、两篇文章都通过读书来阐发“学习之道”。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末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第十四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1、《故都的秋》中作者是如何围绕“清”“静”“悲凉”取景的?
2、是否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4、结合例子分析《荷塘月色》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5、如何理解《故都的秋》第12段所说的中外作品有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这一文学现象?
6、为什么《故都的秋》中“悲凉”之景之情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7、分析《荷塘月色》借鉴和运用古典诗词的艺术效果。
第十五课:我与地坛(节选)
1、作者为什么要去地坛?地坛中的哪些景致给作者以强烈的感受?这些景致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怎样?
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鉴赏下列句子:
(1)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2)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3)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3、在史铁生心目中,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对史铁生走出残疾阴影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4、作者瘫痪后,十五年的漫长岁月中,由消沉到小说获奖,取得成功,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5、若对照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铁生散文选》中的《我与地坛》,你会发现本文选入教材时,语言上略有改动,如将“一只蝉蜕”改为“一个蝉蜕”等。请将原文与教材对照阅读,找出所有改动之处,发表你的理解和看法。
第十六课:赤壁赋、登泰山记
1、大自然孕育美,人们摹写并感怀于它的美丽。说说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异同。
2、《赤壁赋》中,作者是如何将诗情、画意、哲理和谐自然地交融在一起的?
3、《登泰山记》是如何体现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特点的?
4、苏子的旷达乐观和姚鼐的积极豪迈,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学习了本课两篇文章,你对古君子之高风有没有新的认识?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
1、一般说,生造词语是一种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但也有人认为,如果“恰到好处”便会有一种难以取代的表达效果,比如“探界者,钟扬”中的“探界者”。你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2、从语言规范的角度看,成语误用是要避免的。但有时候,成语误用并不妨碍意思的表达,甚至还会更具有表现力。你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吗?你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3、分析经典作品中作者刻画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词语,探究作者是如何利用词语的感彩来表情达意的。
(必修下册)
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1、这三篇文章是怎样体现“中华文明之光”的人文主题的?
2、你能简要概括三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吗?
3、孔子、孟子的志向有何异同?二人表达志向的方式有何差别?
4、说出《庖丁解牛》三个以上的寓意。
5、说说儒家、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现代意义。
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
1、作品是怎样体现烛之武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的?
2、你能列举出烛之武围绕“利害”二字阐述“阙秦以利晋”的观点时所讲的几层意思吗?
3、从文学、影视作品中搜集精彩的说词、谏语,体会并总结其机智出色的语言艺术。
4、你在口语交际和写作实践中有没有“亏你想得出”的妙语?请举出一两个例子来。
第三课:鸿门宴
1、《鸿门宴》中,刘邦是如何一步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
2、你怎么理解樊哙在鸿门宴上关键时刻所起的作用?
3、《鸿门宴》中有许多传神的细节,你能说出一二处并谈谈其艺术效果吗?
4、有人认为《鸿门宴》中破绽颇多,你能指出一二处并结合文章理解《史记》的“实录”特征和“小说”因素吗?
第四课:窦娥冤(节选)
1、窦娥为什么斥责天地鬼神呢?
2、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是怎样表现窦娥的善良的?
3、窦娥的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你如何看待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呢?
4、【滚绣球】这支曲子中有的词语是当时的口语,怎么解释呢?
5、举例说明戏曲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6、窦娥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对窦娥的悲剧命运,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呢?
第五课:雷雨(节选)
1、你对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进行梳理、概括了吗?你能说出《雷雨》话剧中情节发展的线索吗?
2、你能总结出《雷雨》话剧的主题吗?
3、你能分析出《雷雨》人物语言特征吗?
4、你注意曹禺在《雷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特征吗?试着比较它跟《窦娥冤》在创作上的不同。
5、尝试了解西方戏剧创作的三一律,结合本部话剧,掌握三一律的基本特征。
第六课:哈姆莱特(节选)
1、你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了吗?
2、你对哈姆莱特的装疯行为有什么看法?
3、在这样铁血复仇的情节中,你认为美丽柔弱的奥菲利娅是不是可以删去呢?
4、对于受人摆布的奥菲利娅你想说什么?
第七课: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屠呦呦从事科学研究最大的动力是什么?加来道雄的童年经历对于他日后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有哪些影响?
2、《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你注意两者的区别了吗?
3、科普类的文章如何更好地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
4、搜索新闻媒体有关屠呦呦事迹的报道,与《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相比较,看看在表达上有哪些异同。如果你是记者或传记作家,你会怎么写屠呦呦?
第八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1、作者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概括有长短详略的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安排?
2、建筑的“词汇”和“文法”各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不同的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
4、梁思成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文章体现了他怎样的语文素养?他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研究与思考有什么帮助?
第九课:说“木叶”
1、考证说理的文章如何才能写得不枯燥乏味?这篇文章是如何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且饶有趣味的?
2、这篇文章对你认识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有没有一些启发?
3、尝试收集更多有关“木”“树”及“木叶”的作品,看看有没有超出作者讨论内容的“例外”,试做探究。如王维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木”,根据《说“木叶”》的分析,从上下文看,似乎改为“树”更合适,为什么原文用“木”字也自成佳句?再如,诗词中出现“古木”一词的频率很高,为什么“木”字常与“古”字相伴?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
1、你能否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确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媒体的使用策略?
2、你能否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选择发布时间与频率?
3、你能否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撰写宣传推广文案,完成校园情境下的宣传任务?
4、你能举出一个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事例吗?
5、你能否说出虚假信息的共同特征?
6、你能否总结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的原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7、你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了辨识信息的动机?
8、你能总结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
9、你是否了解获取可靠信息的渠道?
10、围绕“可以从哪些信息源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展开讨论,并编写一份真实信息源的图表。
第十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演讲词是靠语言来打动人的,由于面对的听众、目的以及场合不同,两篇演讲词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请比较分析。
2、马克思在自己的时代看到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怎样的悖论性?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第十一课:谏逐客书、与妻书
1、综观全文,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贴近秦王的心理,使之从内心产生共鸣,最终认同自己的观点?
2、在《与妻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3、对林觉民在遗书中抒发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你有何看法?
4、请结合本课中一篇文章,探究实用文体中为文目的与表达方式、策略之间的关系。
5、学习书信的格式,把握书信的写作对象与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课:祝福
1、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哪些艰辛的地方?
2、你能感受到小说刻画祥林嫂的艺术技巧吗?
3、你有发现小说中一些人物对话有深刻的含义?
4、如有条件可观看电影《祝福》和越剧《祥林嫂》,看看与小说原著有哪些不同?如果让你来改编、导演,你会有哪些创新?
第十三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1、林冲和别里科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2、小说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形象的?
3、能发现生活中各种“套子”的丰富含义吗?
4、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一些套子,又冲破一些套子?
第十四课:促织、变形记(节选)
1、人物有反常的行为举止,通常因为什么原因?
2、为什么说“人的异化是社会的产物”?
3、你能不能发现小说中含义非常丰富的句子?
4、如果环境中有一些不利因素,怎样保持自己正确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
1、你能理解小说中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物相关的诗词吗?
2、《红楼梦》写了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梳理小说中具有对照关系的情节。
3、自己确定标准对小说中的某一群人物进行分类,或者选择一组具有共同特点的人物,说说他们个性的相同之处
4、《红楼梦》中写了很多次梦。选择一两次写梦的情节,说说它(们)在小说中的作用。
5、“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是“红楼十二曲”《好事终》中的句子,意思是贾府的衰败宁府负有更主要的责任。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6、《红楼梦》人物的取名往往别具意味。你对哪一个人物的名字有新的思考?
7、对《红楼梦》的主题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你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吗?或者,你最赞同谁的观8、对高鹗续写《红楼梦》是否成功,历来见仁见智。你怎样评价高鹗的续写?
第十五课: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1、对于一篇议论性的文言文,如何快速地理解其观点、理清其思路?
2、面对说理对象,如何有针对性地提炼表达观点,不卑不亢地展开说理?
3、《谏太宗十思疏》与《答司马谏议书》都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文字”。你能够结合作者身份和写作目的去理解其内容吗?
4、在现代生活中,魏征提出的“十思”还有意义吗?
5、参读相关历史资料,看看史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结合《答司马谏议书》提出你的评述。
第十六课:阿房宫赋、六国论
1、能否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分析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能否理解两篇文章针对现实问题、表达作者观点所采用的说理手法和效果?
3、能否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以及对于作者说理所起到的作用?
4、“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道义不仅是抛头颅、洒热血,古往今来诸多文人以笔为枪,针砭时弊,敢于发声,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尝试选择一位作家,阅读其作品,进行专人专题研究。
5、本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四种文体。试着从阅读对象、写作目的和形式特点几方面,说说你对这四种文体不同之处的理解。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有哪些内涵?
2、这篇文章交代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具有哪些职能?
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体现出哪些“开国气象”?
4、优秀的演讲稿应具有哪些特点?
第二课: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
1、《长征胜利万岁》中毛泽东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将军写信给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有哪些用意?
3、回忆录中隐含着作者的自我评价与认知,从这两篇回忆录中你能发现这两位作者对革命的认识吗?
4、从这两篇回忆录中,你认为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都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第三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现实场景与背景材料交替叙写有何表达效果?
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小标题可以分成哪几类?
3、《别了,“不列颠尼亚”》有哪些句子在平静克制的叙述中蕴藏着汹涌激越的情感?
4、消息与通讯这两种体式有哪些异同?
第四课: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1、为什么说2020中国抗疫是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
2、作者在叙写抗疫事件的同时,表达了哪些情感?
3、结合这篇文章,你觉得我国抗疫能够取得成功主要有哪些原因?
4、通讯稿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第五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你能理解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吗?
2、你能理解“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及其内部关联吗?
3、你能概括出这三篇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吗?
4、孟子的“四端”说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你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吗?
第六课:《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1、你能理解老子“有”与“无”思想观点的深刻内涵吗?
2、你能感悟到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
3、对于老子论说的思辨性,庄子说理的趣味性,你能品味到二者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吗?
4、对于道家思想突破常规俗见的意义,请结合自身经验和日常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第七课:兼爱
1、本文是怎样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
2、你能理解墨子将严谨的逻辑和反复的论说相结合的表达风格吗?
3、学完本单元文章后,你是否体悟到先秦诸子的思想智慧?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精髓。

第八课: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1、你能借助米考伯先生的肖像、服饰、语言、行为等分析其形象特点吗?
2、大卫经历的事、遇到的人对于他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作家以“童年”的视角进行分析,它的利弊体现在哪里呢?
4、作家为何在小说中塑造如此多的孤儿形象,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
第九课:复活(节选)
1、阅读整本书,你能简述聂赫留朵夫性格发展的几个阶段吗?
2、小说以“复活”为题,你觉得有何深刻的含义呢?
3、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有真正的爱情吗?
4、结合时代背景,你觉得主人公能真正“复活”吗?
第十课:百年孤独(节选)
1、有人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
2、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你是如何看待圣地亚哥的失败的?
4、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的?
第十一课:百年孤独(节选)
1、乌尔苏拉“认定儿女们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你能谈一谈“猪尾巴”的来历及其象征意义吗?
2、你能谈谈本文有哪些艺术特色吗?
3、你能谈谈小说为何定名为“百年孤独”,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
4、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是逐渐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你能说说魔幻现实主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吗?
5、作者是如何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奇异的幻像的?
逻辑单元
1、能在综合性语言材料中发现逻辑谬误,并结合语境分析谬误类型。
2、认识逻辑谬误造成的表达与理解错误,并探究谬误形成的原因。
3、能联系生活中表达样例,指出思维陷阱所在,并能有意识地避免逻辑谬误。
4、运用各种推理形式解读文本,解决问题,从搜集的经典文本推理材料中,提炼出可以应用的逻辑推理形式。
5、挖掘与梳理出文本中的推理过程和推理形式,理解逻辑推理的力量。
6、分析常见的逻辑推理形式,结合自己提炼的逻辑推理形式,思考哪些推理说服力更强,哪些推理不够有说服力。
7、把握和运用推理形式,形成透过现象求本质的探究意识,提高自身思维公正性和思想灵活性。
8、如何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9、引入虚拟论敌,应该从哪些角度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种驳论?10、除了教材提到的关注隐含前提、间接论证、引入虚拟论敌等论证方法外,还有哪些逻辑方法可以提高论证水平?
统编高中语文课文知识汇总
必修上
1.P1 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2020“峨眉、岘首”表达离情的作用)
2.P1 小说叙事艺术(叙事特点)①叙事角度/叙述视角;②叙事方式/叙述手法;③叙事节奏;④叙述语言;⑤叙事技巧;⑥叙事安排。
3.P3 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4.P3 分析诗歌呈现出.....的风格。(手法、意象(形象)、意境、语言、情感)
5.P11 《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艺术特色分析。(选择题可参考)
6.P28 散文化小说特征
7.P50 通讯的特点(选取典型事件、刻画细节、多角度多层次报道)
补充:报道视角(政府视角、专家视角、百姓视角、国外视角......)
8.P54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赏析(选择题可参考)
9.P55 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新闻价值、报道内容、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
10.P59 《短歌行》《归园田居》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可参考)
补充:古体诗、近体诗常识
11.P64 《梦游天姥》《登高》《琵琶行》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可参考)
12.P64 诗歌中赏析某一联
13.P64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精妙(如何写+效果、作用)
14.P68 《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声声慢》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可参考)主观题考点:《赤壁怀古》“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声声慢》“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15.P69 写文学短评
16.P72 访谈注意的问题+P76 访谈的准备及技巧
17.P74 提出建议要注意的问题
18.P96 复习论证特色
19.P103 议论的针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0.P111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景物描写鉴赏(选择题可参考)
21.P122 《赤壁赋》《登泰山记》写作特色鉴赏(选择题可参考)
22.P122 纪年、纪月、纪日方法
23.P126 词语辨析
24.P139古诗词楷体赏析部分(选择题、名句默写可参考)
必修下
1.P9 《论语》《孟子》《庄子》各自特点(选择题可参考)
2.P17 《左传》和《史记》的叙事艺术。(选择题可参考)
3.P19 如何阐述观点?(注:“阐述”与“论述”不同)
4.P21 现代戏剧特点有哪些?
5.P21 戏剧中人物冲突有哪些?
6.P25 《窦娥冤》写作特色。(选择题可参考)
7.P25 戏剧中设置矛盾冲突的作用
8.P45 文章如何体现语言的严谨准确。
9.P66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P67“柳”意象(名句默写可参考)
10.P68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11.P71 设计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
12.P84 演讲词的针对性具体在哪些方面
13.P90 奏疏与书信的差异(选择题可参考)
14.P92 如何写好演讲稿?
15.P106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鲁迅小说特点
16.P134 分析《促织》中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
17.P136 叙事如何做到引人入胜?
18.P151 《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的写作特色比较(选择题可参考)
19.P153 如何论证
20.P155 古诗词楷体赏析部分(选择题、名句默写可参考)
选择性必修上册
1.P28《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写作特色鉴赏。(选择题可参考)
2.P29 优秀革命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3.P38、P40《老子》《庄子》《兼爱》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可参考)
4.P43 语言特色、人物塑造的方法
5.P54《大卫·科波菲尔》叙述角度及其效果。(第一人称、孩子视角)
6.P78 《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手法:想象、幻想、象征、隐喻;情节:虚幻神秘;叙述:从未来角度回忆现在的倒叙;构思:圆形循环的时间结构
7.P79 心理描写的方法:直接描写(“想”)、抒情独白式、梦境描绘
8.P79 环境描写的作用 补充:“冰山原则”的四个要素: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魔幻现实主义特点:
(1)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
(2)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
(3)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
扁平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
9.P124 古诗词楷体赏析部分(选择题、名句默写可参考)
选择性必修中册
1.P1 理清论述脉络、分析论证的严密性
2.P14 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3.P22 文章的思辨性体现在哪里?
4.P36 如何深化理性思维?
5.P60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文学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典型事件)
6.P79 如何理解《荷花淀》“充满诗情画意”《小二黑结婚》“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
7.P91 《苏武传》艺术特点(选择题可参考)
8.P96 《过秦论》《伶官传序》文体特色(选择题可参考)
9.P97 如何层层反驳
10.P114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特点
11.P122 《致大海》《自己之歌》的艺术特色差异(选择题可参考)
12.P124 古诗词楷体赏析部分(选择题、名句默写可参考)
选择性必修下册
1.P1 《诗经》特点:四言为主、赋比兴、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2.P3 《离骚》特点:繁复的意象、象征手法、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
3.P16 古体诗、近体诗区别
4.P19 《望海潮》艺术特色鉴赏(选择题可参考)
5.P40 如何理解《阿Q正传》“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喜剧:情节荒诞、人物言行可笑、叙述幽默夸张;悲剧:人物命运、主旨;二者结合:含泪的微笑、讽刺效果、引发思考)
6.P46 新月派“三美”主张
7.P54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平凡的原生态描写(对象的选择上不着眼于名山胜水,关注无名的自然风物;描写手法上避免夸张渲染;表达情意上朴厚源远)
8.P68 语言的锤炼
9.P110 文章修改方法
10.P111 古诗词楷体赏析部分(选择题、名句默写可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