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故乡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 故乡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 故乡 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易错题]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B.《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我”并不是作者,而是虚构的人物。
C.《呐喊》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小说。
D.拱手礼,又称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表示真诚与尊重。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成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成长需要历经磨炼。《西游记》中,孙悟空生性桀骜不驯,敢于挑战权威;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经历各种考验,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B.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引导。《孙权劝学》中,孙权严令吕蒙读书,吕蒙当即觉悟,从此发愤学习,最终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博学之才。
C.成长与家庭环境有关。《简·爱》中,简·爱从小身心饱受舅妈一家人的摧残,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最终成为了一个自卑敏感、胆小懦弱的人。
D.成长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故乡》中,闰土在旧社会的多重压迫下,从活泼勇敢、天真可爱的小英雄沦为辛苦恣睢、自私冷漠的木偶人。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教养》的作者利哈乔夫是美国作家、学者。
B.《怀疑与学问》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C.《故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
D.毕淑敏著有《红处方》《血玲珑》《悲惨世界》等。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阴晦(huì) 愕然(ě) 萧索(xiāo) 逃窜(cuàn)
B.黛色(dài) 罔然(wǎng) 潮汛(xùn) 模样(mó)
C.姿睢(zì) 寒噤(jìn) 颧骨(quán) 瓦楞(léng)
D.祭祀(sì) 伶俐(líng) 脚踝(huái) 五行(xíng)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辆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忽然”一词是副词。
B.“一轮”一词中“一”是数词,“轮”是量词。
C.“十一二岁”的“十一二”表约数。
D.“项带银圈”是一个短语,不是句子。
6.下列对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一次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第一步。(删掉“第一次”)
B.鲁迅先生的《故乡》,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表现艺术,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读者。(将“丰富”和“深刻”调换位置)
C.他在这个问题上痴迷于制造谎言,但谎言终究掩映不了真相。(将“掩映”改为“掩盖”)
D.2022年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曲《一起向未来》全新MV正式上线。此曲意在传递全民迎冬奥的正能量,表达世界需要携手共进的美好愿望十分重要。(删掉“十分重要”)
二、填空题
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凸颧骨   愕然   嗤笑   
惘然    潺潺   恣睢   
8.文学常识填空。
《故乡》作者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   、思想家、   。著有散文集《   》,小说集《   》《彷徨》,散文诗集《   》,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   》。
为加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9.【解读方法】要解读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至少写出两种)
10.【作品解读】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向你的同学推荐一篇,并写出你的推荐词。
作品推荐:   
推荐词:   
11.【人物解读】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
①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鸣鸣的响,从篷隙向外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____(A.躺 B.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12.请给这幅画面起个名字。
13.选择填入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个词,并简要说明理由。
14.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她)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
(作者:舒翼 本文有改动)
15.本文的题目很具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
16.本文主要写油菜花,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一些其他的花。
17.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18.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
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9.深蓝的天空中挂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
20.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  )
三、语言表达
21.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家乡‘巨’变”的漫画,说说漫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
22.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己任的精神。
材料二 钟南山,他是名副其实的英雄。2003年,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儿来。2020年,武汉有事。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却义无反顾地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他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四、综合性学习
语言表达
23.仿照例句填空,使句子完整。
千里长堤溃于小小蚁穴,全盘棋局毁于一着不慎,——“小”可以毁掉“大”。
   ,   ,——“小”可以变成“大”。
24.假如能穿越时空来到鲁迅《故乡》小说里,面对中年闰土,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五、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2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26.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①“阿!闰土哥,——你来了?……”
②“老爷!……”
27.闰土见到二十余年前的童年好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他会表现出“凄凉”的神情?
28.画线句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选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链接资料】过去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现“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选自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有删改)
六、写作题
29.以《家乡巨变》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并非小说集《呐喊》;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答案】A
【解析】A:正确
B:错误。孙权刚开始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所以孙权没有“严令”吕蒙读书,吕蒙也没有“当即”觉悟。
C:错误。在舅母家,简·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甚至连佣人都欺负她。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没有使简·爱养成敏感、怯懦、柔顺的性格,她没有屈服于别人的欺凌,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敢与欺负她的表哥扭打,她敢斥责冷酷偏心的舅母。长大后的简·爱举止得体,面对他人的轻视和无礼时,她不卑不亢。所以不是“自卑敏感”,不是“胆小懦弱”。
D:错误。闰土是“我”儿时的玩伴,是贫苦农民形象,童年时活泼、善良、真诚,因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压迫,成年后贫困潦倒,麻木、卑微、木讷、顺从。所以不是“辛苦恣睢”,不是“自私冷漠”。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3.【答案】C
【解析】A.有误,利哈乔夫是苏联人。
B.有误,《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C.正确。
D.有误,《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作品。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4.【答案】D
【解析】
A.有误,“愕然”’的“愕’应读" è ”;
B.有误,“罔然 的“罔”,应为“惘”“模样’的“模”应读 mú "”
C.有误,“姿睢”的“姿”应为“恣”;D.正确。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意字、形近字、易错字的读音、字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
5.【答案】D
【解析】ABC正确。D.“项带银圈”的“项”是脖子的意思,名词作主语,“带”是戴着的意思,动词作谓语,“银圈”是名词作宾语,主谓宾俱全,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辨析词性及短语句子的能力。词性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叹词。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句子和句子中间有比较大停顿。答题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理解。
6.【答案】B
【解析】 ACD.正确;B.有误,该句没有语病,不能将“丰富“和“深刻”调换位置。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通读语段,了解句子大意后,运用语感分析是否有语病,再看有没有常见的语病类型,比如: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等错误;然后针对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最后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通读检查,看是否通顺合理。
7.【答案】quán;è;chī;wǎng;chán;zì suī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凸颧骨( quán ) 愕然( è ) 嗤笑( chī )
惘然( wǎng ) 潺潺( chán ) 恣睢( zìsuī )
故答案为: quán;è;chī;wǎng;chán;zìsuī
本题考查字音。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8.【答案】鲁迅;文学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呐喊;野草;狂人日记
【解析】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本题《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鲁迅;文学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呐喊;野草;狂人日记。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做这类题目时,学生必须对所考查的作品内容及作家十分了解。解答文学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答案】9.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10.作品推荐:《野草》;推荐词: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11.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
【解析】(1)本题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本题考查推荐名著的能力,其实就是考查对名著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名著中的人物、故事梗概、主要情节、艺术特色等进行全面的把握,解答时能从某一个方面阐述理由即可。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9.注意题:两种以上搜集资料的方式。示例:博物馆参观;采访鲁迅研究专家等。
故答案为: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向老师咨询。
10.推荐词语言要有感染力。示例:《朝花夕拾》,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字,而且可以观赏到鲁迅先生精彩的童年生活,更可以认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愚昧善良的长妈妈,可悲可叹的范爱农,他们的生活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却仍让我们产生了美妙的思考。希望我们都能够获得这一份美好。
故答案为:作品推荐:《野草》
推荐词:这是一部深刻、优美的散文诗。
11.从材料“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看出鲁迅先生有奉献精神。从材料②”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中看出鲁迅先生生活节俭,并且不贪图享受。
故答案为:示例:我看到了一个生活简朴、甘于奉献的鲁迅先生。
【答案】12.故乡冬景图(冷涩的故乡风景图)
13.选B,因为“横着”与“躺着”相比,有不整齐(零乱)之意,更能体现旧中国农村的了无生气,荒凉萧瑟。
14.交代回故乡的时间是深冬;描写了农村衰败(萧条、晦暗)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沉寂(死气沉沉)的气氛;烘托出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之情;反映了旧中国农村贫穷萧索的社会现实;为后文我在故乡的见闻做铺垫。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 做题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归纳出主要信息。一般说来标题要简洁,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指人物、事件等)。 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
(2)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辨析近义词可以从感彩、适用范围、词语搭配、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辨析。这样的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不太恰当的词语,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了。
(3)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显示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品质;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某一故事情节埋下伏笔等。
12.这段文字,写的是深冬时节故乡的图景,据此可起名为“故乡冬景图”,也可以根据故乡冬景的特点起名,故乡的深冬是萧素的、苍凉的、冷涩的,故也可起名为“冷涩的故乡冬景图”或“苍凉的故乡冬景图”等。起的名能表达出画面的内容即可。
故答案为:故乡冬景图(冷涩的故乡风景图)
13.首先需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横着”是表现从远处看村庄零零落落的样子。和“几个萧索的荒村”相照应,“躺着”无法把故乡萧索的特点体现出来,故此处应填“横着”。
故答案为:选B,因为“横着”与“躺着”相比,有不整齐(零乱)之意,更能体现旧中国农村的了无生气,荒凉萧瑟。
14.首先要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分析。“时候既然是深冬”这一句交代了回故乡的时间;“阴晦~苍黄~莆索”等词是写出了故乡晦暗、萧索的特点,同时也演染了一种苍凉的、沉我的气氛,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自然也是悲凉的,故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一段录物描写写的是故乡的景物,说明作者已经回到故乡了,接下来就是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了,故也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故答案为:交代回故乡的时间是深冬;描写了农村衰败(萧条、晦暗)的景象;渲染出一种沉寂(死气沉沉)的气氛;烘托出我对现实故乡的失望之情;反映了旧中国农村贫穷萧索的社会现实;为后文我在故乡的见闻做铺垫。
【答案】15.题目中的“它”指什么,从题目本身看不出,因此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16.文章开篇先写其他花是为下文写油菜花作铺垫,从而引出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后又写其他花只有观赏价值衬托出油菜花还与人们的生产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17.①作者家乡的油菜花承载着他对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②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贴切;③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正是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④油菜花沾满生活的烟火气,和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相关联。
18.先写眼前供观赏的各种花,引出记忆中故乡的油菜花;再由油菜花引出对故乡生活的描述;最后由故乡引出对有油菜花一样品质的故乡人的赞美,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对衬托手法的分析能力。衬托手法是指为了突出某一事物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对某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某种特质。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方面衬托主要形象。
(3)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4)本题考查文章写作结构的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梳理文章的内容,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明晰了,层层递进的手法也就明晰了。
15.解答此题要扣住题干中的“艺术性”分析标题的独特之处。通读全文,可知标题中的“它”指的是油菜花,但作者却故意在标题中用“它”来指代,不明确交代指代的内容,就是故意设置悬念,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也正是本文标题的独特之处。
故答案为:题目中的“它”指什么,从题目本身看不出,因此有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16.衬托又叫侧面烘托,是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本文开篇先写其他花很明显是为下文写油菜花作铺垫和烘托,用这些花只有观赏价值来衬托油菜花不仅美,还有实用价值,还与故乡人,故乡的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文章开篇先写其他花是为下文写油菜花作铺垫,从而引出作者对油菜花的赞美;之后又写其他花只有观赏价值衬托出油菜花还与人们的生产和农事活动密切相关。
17.文章在第四段首交代“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然后分别在第四到第七段分析了原因,可结合这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来整理出答案。关键句子有“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等等。
故答案为:①作者家乡的油菜花承载着他对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②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贴切;③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正是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④油菜花沾满生活的烟火气,和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相关联。
18.解答此题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清晰的梳理出来,即可看出作者在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关系,眼前供观赏的各种花故乡的油菜花对故乡生活的描述对有油菜花一样品质的故乡人的赞美。梳理写作思路要保证能正确的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故答案为:先写眼前供观赏的各种花,引出记忆中故乡的油菜花;再由油菜花引出对故乡生活的描述;最后由故乡引出对有油菜花一样品质的故乡人的赞美,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答案】19.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20.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描写方法的能力。描写方法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的描写方法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19.“深蓝的天空中挂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属于环境描写。“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是对少年闰土的动作描写。
故答案为: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20.“鄙夷的神色”是对杨二嫂的神态描写,“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是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
故答案为: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21.【答案】示例: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
【解析】介绍图案部分时,应抓住图案的构成要素及寓意进行介绍;介绍文字时,应抓住文字内容和形式上的独特之处进行介绍;写图案寓意则是透过图画的内容来解释图画表现的主旨。观察两幅图画可以看出,漫画揭示出开发商因盲目开发土地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严峻问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反映了当前开发商盲目开发、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从而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的社会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观察图案以及文字,分别诠释图案、文字的内涵。
22.【答案】(示例)责任与担当是英雄的本色。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探究。依据“ 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疾苦为己任的精神。 ”概括得出。
故答案为:(示例)责任与担当是英雄的本色。
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答案】23.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点滴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
24.示例:闰土大哥,家人和孩子都好吧?看你满脸的皱纹和粗糙的双手,这些年一定受了不少的苦。家里有些什么困难告诉我。我家的老房子就要卖了,你看看房里有什么你需要的东西,带一些回去吧。有机会的话,让孩子们出去闯闯,让他们去过和你不一样的生活。
【解析】
⑴ 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句子仿写能力,仿写句子要遵循:a)内容统一;b)结构一致;c)修辞的要求。
⑵ 本题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23.本道题考查学生的句子仿写能力。
仿写的内容是“‘小’可以变成‘大’”,句式是“偏正短语+动词+偏正短语”。
故答案为:
涓涓细流汇聚成汪洋大海;
点滴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
2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故乡》里的中年闰土在生活的折磨下,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变得愚昧、无知、木讷,早已没有少年的那些欢乐。对这样的闰土,想说的,可以从两个角度,一是对他的关心,二是唤他觉醒。如:闰土哥,好久不见,这些年你一定受了不少苦吧。你勤勤恳恳,却活得这么辛苦,不能再让孩子们也活得这么辛苦了!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让孩子们出去闯闯,让他们去过不一样的生活。
故答案为:
示例:闰土大哥,家人和孩子都还好吧?看你满脸的皱纹和粗糙的双手,这些年你一定受了不少苦。家里有什么困难告诉我。我家的老房子就要卖了,你看看房里有什么东西你需要,带一些回去吧。有机会的话,让孩子们出去闯闯,让他们去过和你不一样的生活。
【答案】25.运用了外貌描写,写出了闰土的变化,表现了中年闰土的沧桑和饱经风霜,反映了他生活的艰辛。
26.①表现了“我”与闰土久别重逢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的欣喜、惊讶、疑虑、感慨等复杂心理。②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亲切却又有隔膜的矛盾心理。(意思对即可)
27.因为想到自己二十多年的艰辛生活、悲惨的处境和如今跟“我”之间地位的悬殊,他不由自主地伤感起来。
28.【示例】原先的好朋友之间生了隔膜,让“我”觉得可悲。社会和生活的重压把曾经活泼可爱的“少年”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使“我”与闰土之间有了一层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
【解析】
⑴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语言赏析题规律:赏析角度+内容特点+描写目的(如情感、性格等)
赏析角度,包括修辞手法、人物描写角度、用词角度、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无明显修辞或描写方法等,再从用词角度赏析)
描写目的,主要从人物的情感、心理、心情、性格及文章主题角度挖掘。
注意,组织答案时,从最浅层的样子或状态着手,再在浅层答案上加“为什么”,思考深层答案,如情感、心理、心情、性格及文章主题等。
⑵本题考查省略号包含的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省略号在句子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前后内容分析其所表现出的人物心理。
⑶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⑷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情感要注意知人论世,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25.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这个句子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并且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表现了他的未老先衰;眼睛“肿得通红”表现了他的憔悴落魄。这句肖像描写,突出了中年闰土被岁月摧残得憔悴不堪,失去了活力,进而反映出了黑暗的旧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和摧残。
26.本题考查省略号包含的人物心理的揣摩。①句是“我”见到多年未见的好友闰土时说出的话,省略号表现“我”久别重逢闰土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我”的心情是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复杂心理。第②句是见面时闰土说出的第一句话,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膜的矛盾心理。
27.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欢喜”很好理解,闰土与儿时的好友“我”久别重逢,自然是“欢喜”的;而“凄凉”则是因为闰土联想到自己困窘的生活处境和与“我”地位的悬殊。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使“我”与闰土之间形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
2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旨在通过“我”“闰土”“杨二嫂”三个人物的变化,来表现农村生活的贫困,表现对光明及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来看,原先的好朋友现在却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使“我”与闰士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些更是让“我”觉得可悲。
29.【答案】略
【解析】本题为命题作文。审题:文题中就有关键词,也就是题眼,标题中的“巨变”就是考生要精心琢磨的内容,考生要对生活注意观察,了解身边的变化,选取典型的、重大的变化来写,比如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城乡面貌、人的精神状态等,在写作时要注意以写实的笔触表达,在字里行间要有真情实感,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人、事的赞美。
完成命题作文时要做到:一、审题上,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对于题目,应从头至尾反复领会、研读,不得忽略一处。二、取材立意上,要做到大中取小,以小见大。三、在构思上,要做到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四、在表达上,要做到注重文体特征,表现个性特点。注重文体特征,就是要充分准确地表现文体特点,而不要出现模糊文体色彩的错误。表现个性特点,就是要表现考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技巧。就是要认真遣词造句,稳妥布局谋篇,从语气、结构、主题方面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实际水平,甚至期望有超过水平发挥,力争做到常中出新、平中有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