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考-记叙文中心突出写作技法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备考-记叙文中心突出写作技法 素材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备考-记叙文中心突出写作技法
中心突出是评析一篇作文好坏的基本依据。什么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主旨所在。
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呢?明代学者王夫之说过:“(文)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也就是说,文章没有中心,就如同一盘散沙,杂乱无章;文章中心不突出,就会令人看不懂弄不明,不知所云。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相对集中而明确的中心。它对于整篇文章的材料取舍、 结构层次、语言表达起着统率作用,因而人们常把“中心思想(立意)”比作文章的灵魂。
集中、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是我们写作文的根本任务,也是老师评析一篇作文好坏的基本依据,更是语文考试作文制胜的法宝。优秀的文章,总会主旨鲜明,中心突出,能够做到“明明白白我的‘心’”。那么,我们写作时,如何突出中心呢?
一、一线串珠,关照中心
写作时,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要围绕线索来写。特别是记事写人的文章,用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在文章中起连贯作用。写作文,抓住了线索,就容易做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井然。线索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就显得杂乱无章。写作时,一般有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用以组织文章材料、突出文章中心呢?
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写作时,我们可以紧扣某一中心事件来组织材料,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情节。如莫怀戚的《散步》,题目“散步”既是本文所写的中心事件,又是本文的线索,整篇文章都是围绕“散步”来结构全篇、突出中心的。②以某一物品为线索。写作时紧扣某一实物,逐层深入,即用一物品贯穿全文。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一物品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昭示作用。在专门写物的记叙文中,物往往既是叙事的线索,又是全文记叙的重点。如《皇帝的新装》 一文以“新装”为线索,以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的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一步步揭示皇帝的本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③以感情为线索。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课文《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围绕一个“春”字,按盼舂、绘春、赞春的顺序展幵,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④以人物为线索。文章以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做线索,串起各个时期各个环境中的生活片段。如《用心灵去倾听》就是以“苏珊”为线索谋篇布局,脉络清楚,中心突出。⑤多种线索混合使用。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的。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文章,称为单线;把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称为复线。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文章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作主线,其余叫副线。课文《雨的四季》就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对四季雨景的描绘,一条是对雨的情感。课文运用这两条线索,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进而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确定好文章的线索后,还应注意在布置线索时,既要考虑到线索要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又要考虑到借助一些文字在适当的时候将线索显露出来,要让线索或隐或显,若断若续,草蛇灰线,伏行千里。因为线索是渗透于文章内容之中的,如果线索一直浮于内容表面,就显得太直太露文章势必一览无余;而且,这样写貌似线索明晰,实则形同虚设,并不能真正起到连缀材料的作用,但是如果线索一直隐藏于材料之中,不露踪迹,使人看不出,那么就会使人找不到头绪,使人不得“要领”。
安排线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突出的中心思想。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线索的安排“取 尾呼应,使文章上下贯通,结构严谨。
二、精心组材,紧扣中心
一篇文章在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组织材料,确定主次详略,即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都要精心布局,缜密安排。
什么是详写和略写?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用一两句话或较简单的一段话,简明地叙述。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 有“略”,就无所谓“详”。一般来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在一篇文章里,详略得当,就能重点突出,更好地表现中心,增强表达效果。
我们写作时,为了突出中心,怎样才能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呢?
①辨析材料,分清主次。文章的中心是衡量材料主次的唯一标准。能够突出中心的就是主要材料,这样的材料要详写,甚至精雕细刻,不惜笔墨;照顾过程、结构完整或行文连贯等方面的材料就是次要材料,这样的材料要略写,甚至一笔带过,惜墨如金。
②确定详略,点面结合。掌握详写、略写的具体方法后,还要注意二者的结合。有点有面、点面结合,这种写法与有主有次是基本一致的。“点”上的材料就是主要材料、典型材料,需要详写、细写;“面”上的材料就是次要材料、一般材料,需要略写、概括地写。写文章没有“点”,就不能突出中心;没有“面”,就不能反映全貌。
写作时,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并不是根据我们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文章的详略是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处理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问题时,一定要做到“三爱”:一是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典型材料,要“偏爱”,当详写;二是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一般材料,要“关爱”,当略写;三是对表现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割爱”,舍掉不写。
三、巧用技法,强化中心
要善于巧用技法,凸显中心,在考场作文中,这一点更为重要。凸显中心的方法一般有:
①反复扣题,强化中心。题目是文章的眼晴。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可在题中嵌入主题词,在行文中能用主题词表述的内容要尽量用主题词表述。如《荷叶 母亲》《再塑生命的人》等是题目与中心 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代表。
②开门见山,点明中心。幵门见山就是在文章的幵头用—两句话或者一段话点明题意。好的开端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如《雨的四季》一文,作者幵篇即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其后围绕这一中心分别描绘了四个季节的雨不同的形态、“性格”。
③卒章显志,揭示中心。卒章显志,就是在文章结尾通过抒情议论揭示主题。如文言文《狼>, 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经过,结尾以议论的形式点题,突出人的智慧。卒章显志既有点题的作用,有时也能点明文章的中心,还能起到照应开头、抒发感情、表达愿望的作用。
④抑扬对比,突出中心。可以是自己与自己的对比,可以是自己与别人的对比,也可以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如《猫》一文,第三只猫可有可无的地位与前两只猫深受家人的喜爱形成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⑤细节描写,凸显中心。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一些细小环节进行具体、细腻、形象、生动的描写,它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环境、物件等。要更鲜明地突出中心,行文中就必须有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描写愈具体、愈生动,形象就愈丰满,中心也就愈突出。如《散步》中关于分歧的细节描写。
⑥环境描写,关照中心。环境描写,就是对人物活动或事件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环境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所进行的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中心思想,大致可采取如下两种形式:一是独立成段或较大篇幅地集中地进行描写。通过描写环境,展示生活画面、自然景观,借以赞扬人物,表现文章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随着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为止的简要的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佳作展示】
爷爷的“金句”
爷爷文化不高,或许是因了走南闯北、见识过太多的人世沧桑,说出的一些“金句”特别精辟,充满烟火气息。
有一年征订报纸时节,爷爷一句“少吃一餐,多订报刊;上顶支部,下到车间”让下乡检查工作的宣传部门领导击掌叫好,此后也一度成为每年报刊征订动员时的经典用语。
爷爷刚烈耿直的个性,从小就不向任何歪风邪气低头服输。爷爷说,人这一生最难得的就是能挺直胸膛,堂堂正正做人。
爷爷始终有骨气地做人,他把名声看得比他的生命都要重。爷爷是搞企业的。早年企业改制后,从不言败的爷爷没有轻言放弃,他不服输更从未绝望。他用一身的债务揽下了自己亲手创办的厂子。他说,没有失败,只是尚未成功!
到过我们家工厂的人,都对爷爷请人写在墙上的红字唏嘘不已。一幅是“逼上梁山”,一幅是“天无绝人之路”。有人说,这就是企业文化。其实我知道,这是爷爷的心声,也是爷爷不屈不挠的信念支柱。
我曾祖母在世时信佛,有着一颗仁慈的心。爷爷秉承他母亲遗风,乐善好施,扶贫助困,从不计任何回报。本地不论他熟悉不熟悉的人家,有难了找上门,总能得到热情帮助。多年来,爷爷先后资助十多位贫困生完成学业。爷爷还曾被表彰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岁月熏陶,对爷爷的豪言壮语和身体力行的不屈努力,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庄户人家,没有谁刻意标榜家训家风,更不会煞有介事的专门写在纸上刻到石头上。但前辈他们倔强打拼的奋发意志,我从小耳濡目染,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并引以为自豪、努力传承。“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百折不挠,永不言败。”这是他们用一生的言行留下的家训,形成的“敦厚向上,爱己爱人”的良好家风。
感谢爷爷!感谢他老人家的鞭打引领。我亦将牢记他老的“金句”并温故而知新,时刻践行。
点评:
①角度独特,中心突出。作者选用爷爷充满烟火气息的“金句”这一小角度切入,感受身边文学踪迹。通过叙写爷爷的创业史、秉承曾祖母乐善好施的遗风、良好家训家风的传承等事例,充分表现了爷爷的精神品质。
②一线串珠,素材丰富。作者用爷爷的“金句”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全文浑然一体。开头“少吃一餐,多订报刊;上顶支部,下到车间”;中间“天无绝人之路”,结尾“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百折不挠,永不言败。” “敦厚向上,爱己爱人”。
③卒章显志,感召他人。“我亦将牢记他老的“金句”并温故而知新,时刻践行。”读着爷爷既充满烟火气息又具文学色彩的“金句”,让人如沫春风,沉醉不知归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