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乍”“辟邪”“鲜腴”“篱笆”“吆喝”“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连绵不断”“张目结舌”等。(2)了解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及代表作,理解他与昆明的关系。(3)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生活琐细事物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2)品味文中描写雨季景、物、人、事的语句,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3)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信念。(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善于抓住生活琐细事物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写昆明的雨来表达情感,以及这种情感背后的深层含义。(2)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投影出示昆明的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对雨的感受。提问:同学们,你们眼中的雨是什么样的?雨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明确:雨可以是清新的、浪漫的,也可以是忧愁的、寒冷的,每个人对雨的感受都可能不同。(二)作者简介1.投影出示作者汪曾祺的相关信息。籍贯:江苏高邮。身份: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与昆明的关系:第二故乡。2.提问:从这些信息中,你对汪曾祺有了怎样的了解?明确:汪曾祺是一位有着丰富创作经历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昆明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他的第二故乡。(三)字词过关1.投影出示生字词。乍(zhà)辟邪(bì)鲜腴(yú)篱笆(lí ba)格调(diào)吆喝(yāo he)暮年 情味 苔痕(tái)密匝匝(zā)连绵不断张目结舌(jié)2.提问:这些词语中,哪些字的读音或写法需要特别注意?明确:“辟邪”的“辟”读“bì”,“吆喝”的“喝”读“he”;“乍”容易读成“zhà”,“密匝匝”的“匝”容易读错。“辟邪”的“辟”与“偏僻”的“僻”要注意区分;“张目结舌”的意思是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不要写成“瞠目结舌”。3.投影出示形近字组词。腴(丰腴)谀(阿谀)萸(茱萸)缅(缅怀)腼(腼腆)湎(沉湎)4.提问:这些形近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能分别用它们组词吗?明确:“腴”指肥胖、丰满,如“丰腴”;“谀”指谄媚、奉承,如“阿谀”;“萸”是一种植物,如“茱萸”。“缅”有遥远、缅怀的意思,如“缅怀”;“腼”指害羞、不自然,如“腼腆”;“湎”指沉迷,如“沉湎”。(四)整体感知1.投影出示文章结构梳理的内容。结构梳理昆明的雨细说雨季中代表性的景、物、人总写雨季特点雨季的生活经历由画开篇,引出话题点题,照应上文深切怀念 热爱生活仙人掌菌子杨梅苗族女孩等1-2段引发乡愁、诗情3-5段6-9段10-11段2.提问: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明确:文章围绕“昆明的雨”,写了昆明雨季的特点,如明亮、丰满、使人动情;写了雨季中的景、物、人,如仙人掌、菌子、杨梅、苗族女孩等;还写了作者在雨季的生活经历,如与友人酒店小酌等。文章由画开篇,引出话题,最后点题,照应上文,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五)初探文本明散文特点1.投影出示任务一:用特定内容跳读法,画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①我想念昆明的雨。②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③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④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⑤我想念昆明的雨。2.提问: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体现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3.投影出示思考问题:作者如此想念昆明的雨,反复抒发情感,昆明的雨在作者的生命中一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作者如此想念的到底是雨中的什么呢?4.提问:作者想念的是雨中的哪些事物?明确:作者想念的是雨中的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还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等。5.投影出示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6.提问: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散文“形散而神聚”特点的理解。明确:散文的“形散”体现在作者围绕“昆明的雨”,写了许多看似零散的事物,如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苗族女孩等;“神聚”则体现在这些事物都围绕着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展开,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热爱,情感线索明确。(六)妙笔生花写美好诗心1.投影出示活动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将汪曾祺饱满而浓郁的情感写进一首小诗中,所填写的文字要体现诗意与美好。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我想念我想念2.提问:你会如何填写这首小诗,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明确:示例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我想念那鲜嫩美味的各类菌子我想念那黑红甜美的大杨梅第二课时(一)精读文本品美1.投影出示文中描写雨季景、物、人、事的相关语句。呈饱和状态的枝叶悬空倒挂着的肥大的仙人掌随处可见的菌子大,黑红,不酸的杨梅清香四溢的缅桂花卖杨梅女孩子的吆喝声与友人酒店小酌的情趣2.提问:这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昆明雨季的什么特点?明确: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昆明雨季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昆明雨季的草木茂盛,仙人掌肥大,菌子种类多且美味,杨梅大且甜美,缅桂花清香四溢,卖杨梅女孩子的吆喝声和与友人酒店小酌的情趣都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惬意舒适的氛围。(二)品味雨中情1.投影出示文中语言有味道的语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2.提问:从这些语句中,你能读出哪些美?(提示:从标点、叠词、副词、修辞、句式、情感等角度思考)明确:从“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中读出了滋味美,短短十四个字,连用五个逗号,一字一味,写出了牛肝菌味道的鲜美。“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中,“格调”一词大词小用,诙谐有趣,写出了菌子的色泽诱人。“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菌子味道的出乎意料,让人感受到作者对美食的喜爱。“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中,通过对苗族女孩子的外貌、动作和语言描写,以及“娇娇的”叠词运用,展现了卖杨梅女孩子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通过描绘莲花池边的景象和作者的感受,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之情。(三)谱写雨中诗1.投影出示汪曾祺的散文风格:善选琐细事物为材,以小见大;语言平淡,如话家常,于自然中见情味;寓巧于拙,表达真情。2.提问: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汪曾祺散文风格的理解。明确: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选取了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苗族女孩等琐细事物,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展现了昆明雨季的独特魅力,以小见大,表达了他对昆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他的语言平淡自然,如“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等,如同话家常一般,却让读者感受到了其中的情味。同时,他寓巧于拙,看似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四)妙笔生花写美好诗心1.投影出示活动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将汪曾祺饱满而浓郁的情感写进一首小诗中,所填写的文字要体现诗意与美好。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我想念我想念2.提问:请同学们再次填写这首小诗,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明确:示例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雨中倒挂着能开花的仙人掌我想念那五颜六色美味的菌子我想念那娇艳欲滴的缅桂花我想念那卖花女孩甜甜的吆喝声(五)课堂总结1.提问: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明确:通过学习《昆明的雨》,我们了解了汪曾祺的散文风格,感受到了他对昆明的雨的喜爱和想念之情,也学会了从生活中的琐细事物中发现美好,体会情感。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以及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中的情味。(六)布置作业1.仿照《昆明的雨》,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的文章,注意体现家乡雨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2.阅读汪曾祺的其他散文作品,如《端午的鸭蛋》《受戒》等,进一步感受他的写作风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