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目标九年级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The Year of Sharing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新目标九年级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The Year of Sharing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九年级英语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The Year of Sharing
教学材料名称(系列名+级别+单册英文书名):《书虫·牛津英汉双语读物》2级 The Year of Sharing.
课型及主题:
课型:整本书阅读。
主题: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设计思路:
本节整本书阅读课围绕“成长”这一主题,以虚构文学作品《分享年》为阅读语篇,综合运用多模态教学法、拼接图文阅读法、STEAL人物分析法等教学策略,梳理主人公与狼博弈和在鹿家庭中获取爱、分享爱的关键情节,探究主人公在分享年的独特经历中学会尊重自然、感知家庭之爱,进而收获成长的主题意义。
本节课与译林初中英语九(上)Unit4 Growing up 主题一致,从体裁和话题两方面对教材进行了有效补充,拓宽学生对“成长”这一主题理解的维度和深度。
文本分析:
【What】《分享年》这部虚构文学作品与译林初中英语九上 Unit4 Growing up 主题一致,属于“人与自然”及“人与自我”主题范畴,涉及“热爱与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等子主题内容,讲述了一个名叫理查德的小男孩在分享年里的经历。理查德生活在五百年后的世界彼时没有城市,人类居住在村庄里,而森林只属于野生动物,那里一直是他们的家园。所有的人都必须在12岁的时候履行“分享年”,即和森林里的野生动物组成新的家,一起生活一年。小男孩理查德在这一年中,被安排和鹿群一家生活,在经受了寒冷、饥饿和疲惫,以及与狼群博弈等挑战的同时,与鹿家庭的情感连接不断加深,最终因为救鹿家人,爬到山顶引开狼群,生死未卜。
【Why】作者借“分享年”这一虚构背景设定,引发读者对自我认识和成长意义进行批判思考:通过描述理查德适应自然和与狼群博弈的过程,诠释人类应遵循自然法则、尊重自然,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通过详尽刻画理查德由初入鹿家庭的不适,到建立家庭归属感的心态变化,启发读者品味家庭之爱对于人的成长的滋养。
【How】本书以叙事类故事的情节发展为脉络,从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讲述了主人公理查德的分享年体验。故事的进展采用了主人公录音独白的形式,文本语言生动简洁,适合初中生学习理解和产生共情,从而感悟作者的深意。第一章介绍了故事的背景,通过理查德对他所在世界特征的描述表达了对自己枯燥、乏味生活的不满、与自身家庭的疏离和对冲出围墙体验分享年的期待:第二章描写了理查德初入森林后经历的种种艰难,与第一章中志在必得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为人物性格转变和后续情节做铺垫;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详述了主人公与狼群的三次博弈。在动作描写之外,侧重刻画了主人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校准:从最初“stand and fight”试图对抗自然,到认识到“If you kill one wolf, the family want to find the killer. We were in trouble.” 逐步理解自然法则,再到最后意识到“I'm an animal,just like them.”人类只是动物的一员。在人狼博弈主线外,作者在本部分还对鹿家庭成员的肢体动作和语言,以及主人公与鹿家庭成员的互动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以体现主人公对鹿家庭态度的变化。
学情分析:
本课时授课对象是一所公办中学的初三学生,共28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课堂参与热情较高。对于本课所涉及的主题范畴,八年级和九年级的英语教材中均有呈现,且均为非虚构文本;对于“人与自然”的探讨仅停留在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层面,对于“人与自我的探讨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学生对于相关主题意义的理解维度还不够丰富,感悟不够深刻。因此,学生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在陌生的情境中,丰富对于“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的认识,同时获取文本分析的结构性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运用多模态阅读、拼接图文阅读活动,梳理小说中主人公与狼的博弈和主人在鹿家庭里获取爱、分享爱等关键情节;
2.通过整合分析文本信息,探究尊重自然、感知家庭之爱、收获成长的主题意义;
3.运用 STEAL人物分析法辨析人物典型特点,探究分享年经历对主人公性格改变的影响;
4.通过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探讨分享年的意义和促进个人成长的因素,理性看待成长中的挑战与机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梳理故事情节;探究尊重自然、感知家庭之爱、收获成长的主题意义;
2.运用多模态教学法,借助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的共建互补,激活学生对关键情节冲突的观察意识;
3.运用拼接图文阅读法,借助小组活动的信息互补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从多视角深刻理解人物情感内核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1.辨析人物典型特点,探究分享年经历对主人公性格改变的影响;探讨分享年的意义,理性看待成长中的机遇和挑战;
2.运用 STEAL 人物分析法,借助多维度人物特征分析模型,为学生搭建文学作品人物性格分析的结构化知识支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Lead-in(2 minutes) 教师提问:What happened in the year of sharing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核心要素概括故事内容。学生概括出故事梗概:主人翁理查德在虚构的五百年后,与鹿家庭共同经历困难,学会尊重自然、敢于担当的成长故事。 Lead-in 部分直击书名,引领学生聚焦故事,进一步回望故事背景,引发更深入的情节探讨。通过理解小说封面和书名,学生整理故事的核心要素,总结、概括出故事梗概。
Setting(2 minutes) 教师提问: What is the world lik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orld What is the animals’ life like What is human life like if humans live with animals 引导学生聚焦故事中人类世界的特殊之处,并结合所读文本,提炼出人类青少年与动物家庭共同生存后的变化,以及所面临的困难与危险。学生通过回顾文本第一、二章,提炼出人类世界的特点: Trapped in a small village. Don't eat meat.Can't keep animals. Only bicycles, no cars or factories. 并提炼出理查德进入鹿家庭后的生活变化: Free Difficult (hungry, cold, lonely) Dangerous Setting 部分以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差异,为理解人物性格、行为的转变,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经历作铺垫。思维导图和文字等多模态形式的呈现,利于学生展开联想,是对在自然界中生存体验的间接感受。通过提炼、描述故事中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特点,深入理解并探究主人公在故事背景下的态度和行为。
Plot活动一:(1l minutes) 教师展示故事中理查德三次与狼冲突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图、排序: How many conflicts does Richard have with the wolves Describe the picture and explain how Richard fights with the wolyes. 通过解读图片,再现理查德与狼斗争的重要情节,按照时间轴的顺序呈现斗争的结果,并深入探讨理查德的态度变化,总结概括三次与狼博弈给他带来的教训。学生指出前两次斗争中理查德使用的工具、狼数量的变化以及战斗的结果,并对第三次战斗的结果展开有依据的猜测。通过解读理查德在每次战斗后的感悟,总结出理查德从与狼博弈的过程中学会: Share but not control. Be humble to nature. Plot部分以图片、时间轴、文字等多模态形式向学生呈现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从理查德的行为、语言和态度中体悟他对自然和动物的态度变化,探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意义;运用多模态阅读梳理主人公与狼的博弈的故事情节,进一步探究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意义。
Plot 活动二:(5 minutes) 教师以拼接图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分角色找读文本细节,探讨理查德在与鹿家庭融合共生过程中,如何感悟到家庭成员对他的爱,及如何成长为一个对家人充满关爱的人: How do the deer family love him What are his feelings for the deer family (Find out the sentences to support yourideas.) 学生按照鹿家庭成员的角色,进行拼接图文阅读,通过找读文本细节阐述理查德在与鹿家庭共患难的过程中,如何获得爱感悟爱和给予爱的。 Father: Protection “I think he was saying ‘thank you', and my eyes are wet.” (p.50) Mother: Care “never put my arms round my real mother like that, and Mother is only a deer.”(p.34) Brother:Company “I was surprised how happy I was to see him too.”(p.34) Baby: Dependence “I just couldn't leave her.”(p.40) 总结出理查德在与鹿家庭的相处中理解: Share love,and the love will help you grow. 拼接图文阅读活动借助鹿家庭角色的差异,通过互换文本信息,体会理查德在鹿家庭中获取的爱,更好地理解理查德在困难与爱中逐渐成长。 拼接图文阅读法有助于学生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深层探究,同时通过相互分享,形成对文本的整体全面的理解。 运用拼接图文阅读活动梳理主人公与鹿家庭相处的细节,同时探究感知爱、分享爱的主题意义。
Character(14 minutes) 教师向学生介绍 STEAL人物分析框架引导学生自己概括经历了分享年之后的理查德成为了怎样的人,按照话语、想法、他人印象、行为和外貌五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从理查德初入分享年的图片过渡到其母亲对他的最后评价,引导学生思考: How does Richard grow in the year of sharing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STEAL分析框架,从话语、想法、他人影响、行为和外貌五方面解读理查德经历分享年之后的变化,并共同探讨促成其变化的原因。 Character 部分,对主人公理查德人物性格的分析,旨在讨论并得出促成其成长的关键因素。 借助STEAL 人物分析框架,以表格的形式用文字、图片等模态生动呈现理查德前后形象的对比,将自然、家庭、成长三个主题进行关联。运用STEAL人物分析法辨析人物典型特点,探究分享年经历对主人公性格改变的影响。
Follow-up(10 minutes)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年的意义,并展开合理想象: If you had a year of sharing in the modern world, what would it be like 教师提问: Do you think it is meaningful to have the year of sharing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n the year of sharing What do you expect to learn in this year 学生讨论分享年的意义和价值,并结合自己读完整本书后的感受和自身的性格特点,展开合理想象,陈述选择并说出原因。 Follow-up部分,学生批判性思考分享年的意义,通过有依据的想象,结合自身情况,谈论自然、关爱和成长之间的联系,达成主题意义的迁移与升华。通过联系个人生活经验,探讨分享年的意义和促进个人成长的因素,理性看待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
Homework(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分享年选择动物家庭并陈述理由: Design a poster. Choose the best animal family for yourself and state the reasons.Explain how you grow with the help of SWOT. 学生依据 SWOT分析模型,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等四个方面分析自己,结合动物的特征属性,为分享年选择角色并陈述原因,制作成海报。 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SWOT分析法,将自已融入故事情境,类比迁移,从而深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教师评价 口头反馈 教师在解读小说故事的标题、故事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情节,提炼、对比故事情节,讨论分享年的意义等课堂活动中,通过口头方式给予及时反馈,对于学生回答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肯定、补充、指导或建议,协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探究主人公在故事背景下的态度和行为。
书面反馈 教师将学生课堂生成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加以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互相学习; 通过纸质海报家庭作业的方式,提供反馈评语,诊断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多模态非语言反馈 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面露微笑、热情鼓掌、轻拍肩膀等非语言方式做出评价,或者以丰富形象的图片符号作为反馈手段,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自然。
生生互评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拼接图文阅读等方式,培养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体会与自然共生、学会爱与分享的主题意义。
学生自评 借助SWOT分析模型和海报作业,类比迁移到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达成主题意义的迁移与升华。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关注长语篇教学“统整性”的实现,帮助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方法,利用课内外融合阅读的优势深化对主题意义的探究。
1.深入研读语篇,建构结构化知识。
教师在选读重点文段时,根据文本的语篇特征,帮助学生结构化梳理阅读所得,有效回应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聚焦Richard、鹿家庭和狼的三方关系,提炼出和“在冲突中成长”与“在爱中成长”两个主题意义线索相关的关键情节要素,作为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路标。在找读和思辨中完成意义协商。这样的结构化整理,使得学生避免了课堂分享的碎片化,更好地体悟体裁特征、故事主线、人物形象等,同时主题意义的探究也得以自然生成。
2.运用多样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性。
本节课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多模态教学法、拼接图文阅读法和 STEAL 人物分析法,使学生在意义建构中有更多的阅读投入,包括情感投入、行为投入和认知投入;同时在多种对话中自主建构意义,并且有充分的机会展示文本意义建构过程和结果。
通过采用图片、文字、思维导图等多模态形式,学生得以“思维外化”,深化对故事背景和矛盾冲突的理解。在体悟家庭之爱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采用拼接图文阅读法,学生在信息差的推动下,充分互动,演绎鹿家庭不同角色,提炼“关爱”“保护”“陪伴”和“依赖”四种家庭之爱的要素。通过采用 STEAL人物角色分析法,从话语、想法、他人评价、行为和外貌五个维度分析Richard从自负、孤僻到谦逊、有爱、有担当的转变。由此,学生得以共情人物的成长之旅,对分享年的意义进行思辨。
3.融合课内外资源,深化主题意义认知。
本节课施教时,九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译林初中英语九(上)Unit4 Growing up 的学习,教材上两个单元的内容均为非虚构类文本,体裁偏向议论文与记叙文,探讨的皆为青少年在实际生活中所遇的人或事。《分享年》同样围绕“成长”这一主题展开,体裁为虚构类文学作品,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五百年后,采用自述式叙事,让学生耳目一新,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更为重要的是,教材中对于“成长”这一主题意义的探究集中于直面成长过程中的困难,而《分享年》则向学生展示了成长的另外的可能性--经历和爱皆能助力成长。由此,学生拓宽了对“成长”这一单元主题的理解维度。本节阅读课是一次课内外融合阅读教学的有益尝试。
4.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尽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任务层次梯度不够,课堂任务以高阶任务为主,给基础偏弱的学生带来较大的挑战,影响了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例如,导入环节的第一个问题就需要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高度概括,未提供足够的提示性支架,使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后续课堂参与度欠缺。2)作业设计的情境性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偏高。本节课的作业为借助 SWOT 模型,选择一个动物家庭度过分享年,理性分析个人优劣势和做出选择后的机遇与挑战,预估分享年的存在意义。这一作业离学生真实生活有一定距离,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实现主题意义的深刻挖掘。从作业反馈来看,部分同学的分析浮于表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