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二十年以后》 教学设计(表格式)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7 《二十年以后》 教学设计(表格式)中职语文外研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27 《二十年以后》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二十年以后》 授课类型 阅读课
学情分析 学生有很大的学习热情,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与老师沟通较好,但语文基础不好,普遍较差,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欠佳,需要进一步有针对性的强化和训练。
教材分析 《二十年以后》选自外研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版块现代诗文阅读,本教材的基本理念是“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立足学习主体,突出文本感悟,注重能力生成,强调语文应用。突出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对语文的感悟过程、能力生成和能力应用过程。本课作者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教育学生法律的威严。作品用独特的表现手法——欧·亨利式结尾,发人深思。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多处埋有伏笔、暗示性的描写和语言,有利于学生推敲琢磨,并学习其中的语言和构思。故事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细腻的心理描写,了解欧·亨利手法。品味文中暗示性的语言,学习设置伏笔的写法。能力目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把握小说的主题。德育目标:5.通过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徇私枉法、做一个正直的人的可贵。让学生了解法律是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支柱,任何人犯了罪都要得到法律的制裁。教育学生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揣摩细腻的心理描写,了解欧·亨利手法。2.品味文中暗示性的语言,学习设置伏笔的写法。
教学难点 通过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徇私枉法、做一个正直的人的可贵。让学生了解法律是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支柱,任何人犯了罪都要得到法律的制裁。教育学生从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诵读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这样一个小孩叫苏比,是个小流浪汉。整天无所事事,因为天气寒冷,没有地方居住,这让他很苦恼。有人给他想了一个办法,说只要进了监狱就可以有吃有住了。他一想,这个主意很不错啊!因此他就想方设法犯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顺利”的进监狱。他偷东西、打人、吵架、砸坏公共设备……但是他始终没能如愿,因此他非常苦恼。一天,他走到了教堂门口,他听见里面诵读的声音,声音非常优美,他顿时恍然大悟,决定做一个好人,过正常人的生活。他正要进入教堂再次接受洗礼时,警察逮捕了他,说他不能站在教堂门口,影响市容……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结局似乎很出乎意料,但是一切又在情理之中,我们称这种手法叫欧·亨利手法。从另一个角度也告诉我们,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能违反和破坏法律。 学生聆听 通过小故事的讲解,使学生对欧·亨利手法有所了解,即对本文写作手法有所了解;其次,通过幽默诙谐的小故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学生介绍作者欧·亨利,教师补充。欧·亨利(1862~1910),美国小说家,一生创作了270多个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还有数量不少的诗歌。其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真实准确的细节描写,生动简洁的语言,使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欧·亨利在世界短篇小说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另两位是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被誉为“美国的莫泊桑”。欧·亨利的作品幽默、风趣,在夸张、嘲讽、诙谐、机智、风趣的幽默中,饱含抑郁、凄楚的情绪,是一种“含泪的微笑”。他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小说结尾的巧妙处理,是欧·亨利最具创造性的贡献。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小说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资料和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欧·亨利 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筛选信息,据殴打自己的知识面。
三、梳理文章(15分钟) 布置任务:听范读,①复述一下小说主要内容?②思考文章发展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小组讨论)完成最快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明确:①小说只写了一个场面,20年后的一次“约会”。吉米和鲍勃是老朋友,二十年后吉米变成了警察,鲍勃变成了通缉犯。最后的结尾,吉米让便衣警察逮捕了鲍勃。②约会朋友——不认朋友——逮捕朋友。 通过课前预习及课文录音,小组展开讨论,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完成任务,小组代表展示成果。 使学生了解故事的梗概,培养学生团队配合的意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揣摩人物(15分钟) 问题:小说中共几个人物?分别是谁?明确:3个人物,从美国西部来的男子(鲍勃)、值勤警察(吉米)和身材高大的便衣警察。问题:吉米和鲍勃身份有什么差别?明确:一个是警察,一个是逃犯。(1)品读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问题:第2自然段,“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删去“昏暗的”和“没有”,可以吗?明确:正因为灯光昏暗,雪茄烟又没有点燃,使得吉米没有一下子认出他所面对的是一名通缉犯,只以为可能是他的朋友———约定今天见面的鲍勃。“没有点燃”又为后面的“点燃了”埋下伏笔。问题:“警察认真地看了他一眼”——删去“认真地”,好吗?明确:“认真地”看,是为了判断“他”是不是与自己约会的朋友,不能删。(2)品读第二部分(第3~15自然段)问题:第3自然段,那个男子为什么对警察“很快地说”?明确:表明他怕警察,见了警察心虚,赶紧对自己站在这里作出解释,刻画出了罪犯的心理。问题:第9自然段,“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光。”———这两句话在暗示着什么?明确:暗示着这位男子很富有,让吉米极力想了解鲍勃的财富是怎样积聚起来的。 同学们用不同的线条画出相关答案。为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人物认识,对故事情境的感受,分别找学生模拟场景,一学生扮演吉米,一学生扮演鲍勃,一学生扮演便衣警察,一学生读人物语言以外的其它句子。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问题由简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体会文中设置的多处伏笔。
五、课堂小结(5分钟) 重申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本课主要故事情节,以及欧 亨利式手法。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深入的分析。作业:1.找出文中设置的“伏笔” 。 2.找出文中暗示性的描写和话语。 学生反思学习的知识 回顾知识,加深记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比较简单。但对于我们的学生并不简单,他们语文基础较弱,由简到难的教学方式对他们很必要,本节课主要注重学生读和说,学生从分角色朗读中体会揣摩人物,表演好了,也就了解人物了。
板书设计 二十年以后欧·亨利约会朋友——不认朋友——逮捕朋友。吉米、鲍勃 吉米 便衣警察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简单导入(3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两个二十多年没有相见的老朋友吉米和鲍勃,当两人相见后,吉米确定对面的就是自己的老朋友后却没有相认,为什么吉米认出了鲍勃二鲍勃却没有认出吉米呢?最后吉米还通过便衣警察抓住了鲍勃。这是什么原因呢? 聆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思考答案。 设置悬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文本解读(25分钟) 小说设置多处“伏笔”,分别找出有代表性的语言。分析其作用?明确:其一,“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雪茄”是高档消费品,暗示他的富有;“没有点燃”正是为了后面的“点燃”作伏笔,有了“点燃”,就能借火光看清男子右眼角的伤疤,判定他是被通缉的逃犯,使故事的发展发生了急转问题。这部分还有哪些暗示性的描写?明确:例如①“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不能明确说出自己财富的来源;②“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两人各自想心事,男子在想朋友怎么还没有来,警察在想怎样对待面前身为通缉犯的老朋友;③“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怕鲍勃走掉了。问题:找出这部分中暗示性的话。明确:①“急匆匆地径直走来”———暗示警察怕鲍勃等不及走掉了;②“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暗示警察在掩饰自己;③“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套问对方的情况;④“商店里的灯还亮着”———暗示鲍勃会认出面对的是假吉米;⑤“他微微地颤抖起来”———暗示他痛苦的内心活动:居然被好朋友出卖了。问题:欧·亨利的小说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这篇小说的结尾有什么巧妙之处?说说你的看法。明确:这个结尾揭示了许多疑团:①值勤的警察就是去赴约的吉米;②吉米为什么临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不与鲍勃相认;③为什么吉米要赶快离开,并问鲍勃:“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④冒充吉米的原来是吉米找来的便衣警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进行讨论,回答、补充回答。 通过品读小说,掌握小说的主题,了解小说的结构,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深刻分析主题的内、外因。
三、合作学习(10分钟) 设问:吉米和鲍勃是有几十年交情的好朋友,为了一次20年前的约定,鲍勃从遥远的西部赶来与吉米相会,然而吉米竟逮捕了他。有人说这是对友情的背叛,你怎么看?明确:在当今这个法治社会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正面的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通过教师点拨,充分讨论。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集思广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主旨把握(3分钟) 通过一个……事情,歌颂了….,讽刺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根据教师点拨,概括小说的主旨。 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及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4分钟) 小事不小,偶然中有必然,希望同学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通过教师自创的顺口溜,明白其中的道理。 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套教材的基本理念是“感悟文本——生成能力——指向应用”为主线,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确定了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彰显了职教特色。爱因斯坦也曾说:“最要紧的是,人要通过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愿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与别的个人和社会有适当的关系。”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除了教给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与其它学科不同的使命,那就是把一篇篇凝聚作家对生活的感受与了解,用为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对生活、社会、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就业服务,这是新课程给我的启示,也是我教本课的主要目标和主导思想。
板书设计 二十年以后欧·亨利一、“伏笔”:“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很有钱“没有点燃”正是为了后面的“点燃”作伏笔二、暗示性的描写:①“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财富来源?②“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各想心事③“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怕鲍勃走掉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