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黄冈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年秋季八年级入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下为“隋炀帝统治时期使用民力的统计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名称 营建东都 开凿运河 修筑长城 远征辽东 巡游江南
数量(万人) 每月200 380 20 300 40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C.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 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2. 他是大唐盛世的形象代言人,一手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唐朝又在他的统治下遭遇了最大的一次劫难。“黄金时代”指的是( )
A. “开元盛世”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3. 唐代女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 奢靡的风气盛行 B. 自然经济的发展
C. 开放社会风气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4. 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抑制地方势力 B. 实行重文轻武
C. 打压民间信仰 D. 漠视兵家思想
5.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铭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 苏轼 B. 辛弃疾 C. 马致远 D. 李清照
6. “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区域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对畏兀儿采取册封、联姻等笼络措施”。材料反映元朝边疆治理的智慧是( )
A. 因地制宜 B. 军事征服 C. 订立盟约 D. 和亲联姻
7. 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鉴于这一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确立内阁制度 B. 设立军机处
C. 废除丞相制度 D. 设置了通判
8. “15世纪,明成祖为他配备了医官、文书、通事、火长等军士和后勤人员,两万余人先后七下西洋,……建立了庞大的朝贡系统”。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 岳飞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9. 为保卫祖国疆土,1685年,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下图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在这次战争中投入使用。这场战争( )
A. 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 B. 抗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
C. 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D. 打败入侵的荷兰殖民者
10. 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经流行。乾隆、嘉庆以后,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印刷技术提升 B. 封建统治危机
C. 耕地面积扩大 D. 商品贸易发展
11. 1793年、1816年,英国先后遣使马戛尔尼、阿美士德来华,清政府将其当作“暎咭唎贡使”(在“英吉利”前加“口”是一种蔑称)来接待,结果不欢而散。由此可知( )
A 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B. 清朝两广一带经济繁荣
C. 清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 D. 英国殖民扩张咄咄逼人
12.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中期,昆曲刻意追求风雅、歌功颂德,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此后,昆曲日趋衰微。材料表明昆曲“日趋衰微”的原因是( )
A. 表演形式单一 B. 缺乏创新能力
C. 唱词枯燥无味 D. 脱离广大民众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古代交通】
材料一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以及更远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唐代海路的对外交通有很大的发展,与日本、朝鲜等地以至非洲都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唐前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并举的对外交通格局。中唐以后,中西陆上丝路受阻,而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由东南沿海通过海路与各国的交流加强。……唐后期,海路对外交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陆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分陆站和水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根据《元朝简史》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海路对外交通”地位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加强交通建设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14. 【人才选拔】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 录取进士总数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15. 【农田水利】
材料一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置水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川渎陂池(河流湖泊)之政令”。据史载,在唐朝前期一百三十多年中,劳动人民修建的水利工程达一百六十多个,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如连筒、筒车和水轮等。这些不同形式的灌溉工具,适用于不同条件的地区,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同时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的法令,并设立各路农田水利官,主持全国水利和地方水利。根据《农田利害条约》规定,无论官员和百姓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不管是创议新建工程,或者是修复原有的水利设施,在实行以后,根据效益大小分别给以奖励,收效大的可以量材录用。……在农田水利中,还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淤溉改良土壤,在陈留等8县,“引黄、汴河水淤溉”,仅京畿一路的淤田,每年就可增产粮食几百万石。在京都开封附近,兴建了水网工程,既能将涝水排出导入泗水,而且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贯穿全城,水运交通,四通八达。
——摘编自河南省水利厅编《秦汉至北宋时期水利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原因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发展农田水利事业采取的措施,并依材料史实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16. 【科技名著】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请从下面两部书籍中,任选一部,为该书写一篇简介。
书名:
作者:
成书时期:
内容(或特点):
地位2024年秋季八年级入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下为“隋炀帝统治时期使用民力的统计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名称 营建东都 开凿运河 修筑长城 远征辽东 巡游江南
数量(万人) 每月200 380 20 300 40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C.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 北方游牧民族入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以总结出,隋炀帝征调大批人力从事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修筑长城等工程,屡次发动战争,纵情享乐,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从表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B项正确;表格材料是隋炀帝统治时期营建重大工程,发动战争,纵情享乐使用民力的统计,与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无关,排除A项;表格材料是隋炀帝统治时期营建重大工程,发动战争,纵情享乐使用民力的统计,表格材料没有提及自然灾害,排除C项;题干材料是隋炀帝统治时期使用民力的统计表,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 他是大唐盛世的形象代言人,一手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唐朝又在他的统治下遭遇了最大的一次劫难。“黄金时代”指的是( )
A. “开元盛世” B. “贞观之治”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朝全盛时期(黄金时代)是在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全盛时期唐玄宗的年号是开元,所以被称为开元盛世。而在唐玄宗统治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A项正确;贞观之治是在唐初的唐太宗时期,并不是黄金时代,排除B项;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是在两汉时期,排除CD项。故选A项。
3. 唐代女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 奢靡的风气盛行 B. 自然经济的发展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唐代女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弈棋、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等内容可知,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对女子包容,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风气对女子的包容,没有体现著靡的风气盛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与自然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时期的文化,不能反映唐代多彩的文学艺术,排除D项。故选C项。
4. 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抑制地方势力 B. 实行重文轻武
C. 打压民间信仰 D. 漠视兵家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可知,宋代武成王庙数量减少,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说明宋代对于兵家鼻祖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对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视,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B项正确;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无法体现抑制地方势力,排除A项;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没有体现打压民间信仰,排除C项;材料更加强调的抑武方针,无法得出漠视兵家思想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5.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铭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 苏轼 B. 辛弃疾 C. 马致远 D. 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结合所学知识,南宋辛弃疾继承了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可以得出,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辛弃疾,B项正确;苏轼没有参与抗金斗争,排除A项;马致远是元曲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排除D项。故选B项。
6. “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区域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对畏兀儿采取册封、联姻等笼络措施”。材料反映元朝边疆治理的智慧是( )
A. 因地制宜 B. 军事征服 C. 订立盟约 D. 和亲联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区域设置了宣慰司都元帅府;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对畏兀儿采取册封、联姻等笼络措施”得出元朝的措施既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又照顾到了地方的宗教文化特点,体现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设置机构等,并没有军事征服,比如发生战争冲突,排除B项;材料中只体现设置机构、册封等,没有订立盟约这一内容,排除C项;联姻只是一个具体的做法,而材料强调做法所体现的智慧,概括不全,排除D项。故选A项。
7. 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鉴于这一教训,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确立内阁制度 B. 设立军机处
C. 废除丞相制度 D. 设置了通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朱元璋”“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C项正确;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年间逐渐形成的,主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A项;军机处是在清朝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通判是宋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8. “15世纪,明成祖为他配备了医官、文书、通事、火长等军士和后勤人员,两万余人先后七下西洋,……建立了庞大的朝贡系统”。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 岳飞 B. 郑和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先后七下西洋”并结合所学可知,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因此材料中的他指的是郑和,B项正确;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郑成功在明清之际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9. 为保卫祖国疆土,1685年,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下图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在这次战争中投入使用。这场战争( )
A. 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 B. 抗击了沙皇俄国的侵略
C. 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 D. 打败入侵的荷兰殖民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可知,康熙帝在雅克萨之战中使用的武器。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退俄国的进攻,最终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B项正确;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不符,排除A项;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排除C项;郑成功打败入侵的荷兰殖民者,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经流行。乾隆、嘉庆以后,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印刷技术提升 B. 封建统治危机
C. 耕地面积扩大 D. 商品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经流行。乾隆、嘉庆以后,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并结合所学可知,“汇票、汇兑、票号”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材料中所说的现象的原因是商品贸易发展的产物,D项正确;印刷技术提升与汇票的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明末清初经济的发展,而非封建统治危机,排除B项;耕地面积扩大与汇票发展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793年、1816年,英国先后遣使马戛尔尼、阿美士德来华,清政府将其当作“暎咭唎贡使”(在“英吉利”前加“口”一种蔑称)来接待,结果不欢而散。由此可知( )
A. 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B. 清朝两广一带经济繁荣
C. 清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 D. 英国殖民扩张咄咄逼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在‘英吉利’前加‘口’是一种蔑称”可得出,清政府当时妄自尊大,看不起西方国家,体现出其清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心态,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两广地区的经济状况,排除B项;英国当时是请求与中国正常贸易,并没有体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清朝中期,昆曲刻意追求风雅、歌功颂德,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此后,昆曲日趋衰微。材料表明昆曲“日趋衰微”的原因是( )
A. 表演形式单一 B. 缺乏创新能力
C. 唱词枯燥无味 D. 脱离广大民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清朝中期,昆曲刻意追求风雅、歌功颂德,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玩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昆曲“日趋衰微”的原因是脱离广大民众,D项正确;表演形式可以分为舞台表演、街头表演、室内表演等,与题干信息“清朝中期,昆曲刻意追求风雅、歌功颂德,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不符,排除A项;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与题干信息“清朝中期,昆曲刻意追求风雅、歌功颂德,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不符,排除B项;唱词枯燥无味,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唱词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清朝中期,昆曲刻意追求风雅、歌功颂德,成为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的玩物”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 【古代交通】
材料一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以及更远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唐代海路的对外交通有很大的发展,与日本、朝鲜等地以至非洲都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唐前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并举的对外交通格局。中唐以后,中西陆上丝路受阻,而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由东南沿海通过海路与各国的交流加强。……唐后期,海路对外交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陆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下册)》
材料二 元朝建立以后,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分陆站和水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根据《元朝简史》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海路对外交通”地位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加强交通建设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唐前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并举到唐后期海路对外交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陆路。
变化的原因:中唐以后,中西陆上丝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通过海路与各国的交流加强。
史实:鉴真东渡日本。 (2)措施:元朝:将驿站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驿道。
影响:促进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 形成了唐前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并举的对外交通格局”“……唐后期,海路对外交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陆路。”得出,唐代“海路对外交通”地位的变化是由唐前期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并举到唐后期海路对外交通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陆路。
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中唐以后,中西陆上丝路受阻”得出,中唐以后,中西陆上丝路受阻;根据材料“而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由东南沿海通过海路与各国的交流加强”得出,东南沿海通过海路与各国的交流加强。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元世祖又将驿站制度推行到国力所及的一切地区。当时,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可知,元代加强交通建设采取的措施有将驿站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以大都为中心,修建了驿道。
影响:根据材料“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分陆站和水站。”可知,元代加强交通建设采取的措施促进了国内交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根据材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可知,元代加强交通建设采取的措施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4. 【人才选拔】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时期 科举次数 录取进士总数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487 186
宋真宗 12 1760 147
宋仁宗 13 4561 351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并说出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答案】(1)朝代:隋朝。
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考试成绩是录取的主要依据;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录取标准清晰规范。
(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目: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解析】
【小问1详解】
朝代:根据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的朝代是隋朝。
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进步之处是士子可以自由报考;根据材料一“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进步之处是考试成绩是录取的主要依据;根据材料一“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进步之处是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根据材料一“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进步之处是录取标准清晰规范。
【小问2详解】
发展:根据材料二“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录取总数成上升趋势,可知宋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是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根据材料二“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是提高进士地位。
目的:根据材料二“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15. 【农田水利】
材料一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在中央工部置水部郎中和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川渎陂池(河流湖泊)之政令”。据史载,在唐朝前期一百三十多年中,劳动人民修建的水利工程达一百六十多个,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如连筒、筒车和水轮等。这些不同形式的灌溉工具,适用于不同条件的地区,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北宋王朝建立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同时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的法令,并设立各路农田水利官,主持全国水利和地方水利。根据《农田利害条约》规定,无论官员和百姓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不管是创议新建工程,或者是修复原有的水利设施,在实行以后,根据效益大小分别给以奖励,收效大的可以量材录用。……在农田水利中,还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淤溉改良土壤,在陈留等8县,“引黄、汴河水淤溉”,仅京畿一路的淤田,每年就可增产粮食几百万石。在京都开封附近,兴建了水网工程,既能将涝水排出导入泗水,而且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贯穿全城,水运交通,四通八达。
——摘编自河南省水利厅编《秦汉至北宋时期水利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原因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发展农田水利事业采取的措施,并依材料史实分析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答案】(1)原因:唐朝政府重视;劳动人民修建。
作用:促进农业生产;带动灌溉工具进步,提高灌溉效率。
(2)措施:颁布法令;设立农田水利官;对官员和百姓兴修水利的建议,给予奖励。
作用: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粮食产量;方便水运交通。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可知,唐朝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原因有唐朝政府重视;劳动人民修建。根据材料“在唐朝前期一百三十多年中,劳动人民修建的水利工程达一百六十多个,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劳动人民修建水利工程,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作用:根据材料“这些不同形式的灌溉工具,适用于不同条件的地区,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可知,唐朝农田水利事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带动灌溉工具进步,提高灌溉效率。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颁布了《农田利害条约》的法令”可知,北宋发展农田水利事业采取的措施有颁布法令;根据材料“颁布了并设立各路农田水利官,主持全国水利和地方水利”可知,北宋发展农田水利事业采取的措施有设立农田水利官;根据材料“论官员和百姓提出兴修水利的建议,不管是创议新建工程,或者是修复原有的水利设施,在实行以后,根据效益大小分别给以奖励,收效大的可以量材录用”可知,北宋发展农田水利事业采取的措施有对官员和百姓兴修水利的建议,给予奖励。
作用:根据材料“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淤溉改良土壤”可知,农田水利工程有利于改良土壤;根据材料“仅京畿一路的淤田,每年就可增产粮食几百万石”可知,农田水利工程增加粮食产量;根据材料“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贯穿全城,水运交通,四通八达”可知,农田水利工程方便水运交通。
16. 【科技名著】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并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请从下面两部书籍中,任选一部,为该书写一篇简介。
书名:
作者:
成书时期:
内容(或特点):
地位:
【答案】简介:书名:《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时期:明朝
内容(特点):《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全书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收录11000多个药方。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地位(影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问世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
【解析】
【详解】简介: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书名:选定书本《本草纲目》。
作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由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近三十年的艰辛研究编纂而成。
成书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约公元1578年)。
内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一部集中国古代药物学之大成的巨著,由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经近三十年的艰辛研究编纂而成。全书共五十二卷,约一百九十余万字,收录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收录11000多个药方,附图一千一百余幅,附方一万一千余首。该书不仅详细记载了药物的名称、性味、产地、形态、采集、炮制、主治、附方等内容,还创造性地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了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六十类。此外,《本草纲目》还融入了李时珍大量的实地考察和临床实践经验,对许多药物的药理、药性、毒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
地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世界医药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李时珍因此被誉为“药圣”,《本草纲目》也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它的问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宝库,也为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尽管医学科技日新月异,《本草纲目》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爱好者所珍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