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4练 辛亥革命1.1903年1月《湖北学生界》在东京创刊,它由留日湖北同乡会主办,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早以省区命名的革命刊物”。刊物宗旨是“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国民之精神”,设论说、学说、政法、教育、军事、经济、实业等多个栏目。该刊物的创办主要得益于( )A.资产阶级政党的纷纷成立B.民主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湖北成为列强争夺的中心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2.[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有人作漫画《舆论》。漫画左上角的葫芦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组成民间俗语“依样画葫芦”,画中老人口呼“立宪”,却胸藏“专制”。此漫画意在( )A.讽刺清政府缺乏变革诚意B.抨击“皇族内阁”的欺骗性C.为民主革命寻求舆论支持D.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3.[2024江西联考]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制政体更符合国情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C.革命派的主张获得社会认可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4.[2024贵州六校联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5.[2024江西九校联考]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 )A.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文字依据B.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C.意在挑拨南北之间的合作关系D.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6.[2024江苏镇江模拟]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革命运动”( )A.使清末社会政治运动主张趋同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D.调和了资产阶级各派别之间的矛盾7.[2024福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8.[2023辽宁名校联考]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写道:“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推动了共和观念的传播 B.在农村遭到百姓的抵制C.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 D.未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9.[2024江苏高邮调研]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10.[2024河南洛阳调研]1908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之后,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11.关于武昌起义之时革命党领袖黄兴是否主张放弃武昌,有如下观点,由此可见( )观点 概况黄兴主张放弃武昌 辛亥革命后,武昌起义功臣谭人凤回忆,黄兴不只是由于打了败仗,无颜再见同志,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仍用现在的军队保卫武昌是不能取胜的,也不能坐待援军的到来,于是想放弃武昌。黄兴根本没有提出过放弃武昌 主要依据是1912年9月28日上海《申报》整理发表了黄兴的演说词。汉阳失守后,他提出了严守武昌的主张。A.考辨史料真伪是历史研究的关键B.个人立场影响历史叙述C.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应持慎重态度D.亲历者自述更具可信度12.[2023山东威海期末]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用词谨慎,没有急着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13.[2023山东临沂监测,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整理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摘编自[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版1.1903年1月《湖北学生界》在东京创刊,它由留日湖北同乡会主办,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早以省区命名的革命刊物”。刊物宗旨是“输入东西之学说,唤起国民之精神”,设论说、学说、政法、教育、军事、经济、实业等多个栏目。该刊物的创办主要得益于( B )A.资产阶级政党的纷纷成立B.民主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C.湖北成为列强争夺的中心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2.[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有人作漫画《舆论》。漫画左上角的葫芦分别装的是“专制”“立宪”,落款为“依样”,组成民间俗语“依样画葫芦”,画中老人口呼“立宪”,却胸藏“专制”。此漫画意在( A )A.讽刺清政府缺乏变革诚意B.抨击“皇族内阁”的欺骗性C.为民主革命寻求舆论支持D.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3.[2024江西联考]武昌起义后,立宪论者纷纷援引、调适从日本输入的国体、政体理论,或扩充国体、政体类型,构建包容帝制的“共和新体”;或辨析国体、政体,剥离君位与君权的关联。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B )A.君主立宪制政体更符合国情B.变革政治体制成为时代需要C.革命派的主张获得社会认可D.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了传播4.[2024贵州六校联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平和主义”外交政策,明确宣布: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所借之外债”“所让与各国家或个人种种权利”继续有效。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 D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B.主动团结利用清朝政府C.资产阶级的民族凝聚力 D.资产阶级革命的妥协性5.[2024江西九校联考]清帝退位诏书中曾写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蒙、汉、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这份诏书( A )A.为民国疆域继承提供文字依据B.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C.意在挑拨南北之间的合作关系D.标志着封建势力退出历史舞台6.[2024江苏镇江模拟]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三种社会运动,分别体现出“变事”“变法”和“旧邦新造”的定位层次。终清之际革命运动的最后收功,对于新政和立宪运动来说,是“三国归晋”;对于清末所有社会政治运动来说,是“万流归宗”。该“革命运动”( B )A.使清末社会政治运动主张趋同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性质D.调和了资产阶级各派别之间的矛盾7.[2024福州期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辛亥革命和中共成立关联的是( B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产业工人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C.增强国民的民主参政意识D.民主共和理念渐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8.[2023辽宁名校联考]作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写道:“其后二年,辛亥革命到来了。我们乡僻地带,交通阻梗,不知秦汉,遑论魏晋,如‘革命’这样的名词,从来没听到过;乡间所说的,还是‘造反’。”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D )A.推动了共和观念的传播 B.在农村遭到百姓的抵制C.并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效 D.未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9.[2024江苏高邮调研]康有为据《公羊传》的“三世说”提出:“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其后孙中山也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两人都( A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民主思想B.对儒家思想内涵进行修正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D.推崇民主共和的治国理念10.[2024河南洛阳调研]1908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分年列示1908—1916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之后,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其中一些部院的清单,如农工商部的共列128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C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11.关于武昌起义之时革命党领袖黄兴是否主张放弃武昌,有如下观点,由此可见( C )观点 概况黄兴主张放弃武昌 辛亥革命后,武昌起义功臣谭人凤回忆,黄兴不只是由于打了败仗,无颜再见同志,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仍用现在的军队保卫武昌是不能取胜的,也不能坐待援军的到来,于是想放弃武昌。黄兴根本没有提出过放弃武昌 主要依据是1912年9月28日上海《申报》整理发表了黄兴的演说词。汉阳失守后,他提出了严守武昌的主张。A.考辨史料真伪是历史研究的关键B.个人立场影响历史叙述C.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应持慎重态度D.亲历者自述更具可信度12.[2023山东威海期末]1911年10月,《泰晤士报》在报道辛亥革命时用词谨慎,没有急着进行定性判断。但到了11月则相继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的任务》等文章,而对孙中山的报道则显得不足。这表明《泰晤士报》( D )A.反对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B.根据中国政体变化调整态度C.默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D.立足英国国家利益进行报道13.[2023山东临沂监测,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材料一 辛亥革命爆发数天后,在汉口一家外国商行任职的美国人鲍布写给母亲的家书:“亲爱的妈妈,我从来没有想到会看见一场革命,但是现在我正在目睹着一场真正的革命。”——据[美]鲍布《辛亥首义目睹记》整理材料二 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经被辛亥革命彻底埋葬,这个腐朽的封建帝国已经轰然倒塌,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自由和光明的时代。放眼全球,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还有比辛亥革命的胜利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吗?——摘编自[美]阿瑟·贾德森·布朗《辛亥革命》材料三 我在这里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赞同革命,甚至比较开明的低级满族官吏也反对他们的政府。现在要得出目前最好该做什么的意见还为时太早,但我想,在现在绝对君权和如此众多的中国人正在酝酿的共和制之间,要有个中间阶段。清王朝终究还有一种使中国各省和人民凝成一个整体的影响。——《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理循致对外新闻部主任的信(1911年10月2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外国人眼中的辛亥革命”加以阐释。(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 示例 美国人鲍布和布朗都高度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英国人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不宜直接进入共和制。他们对辛亥革命有不同的认识,首先是基于不同国情和历史,美国人看重革命的彻底性,英国人更注重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另外,个人立场、认识方法的差异等也是他们观点不同的原因。(6分)辛亥革命是20世纪初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处于积贫积弱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革命还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辛亥革命是“亚洲革命风暴”的重要组成部分,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7分)对待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辩证地分析认识。(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