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简单的杠杆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不简单的杠杆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科学六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简介

《不简单的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杠杆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它能够帮助我们轻松地完成许多看似困难的任务。从撬动重物到各种工具的使用,杠杆的原理无处不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杠杆的原理和作用,掌握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支点和用力点的位置来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同时,学生还将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深刻理解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撬起一些重物的原理。
明确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对杠杆的作用效果产生影响。
了解不同类型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石块、木板进行模拟实验,深入认识杠杆的作用效果,掌握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
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杠杆的省力规律,理解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际应用,掌握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和应用。
(二)教学难点
准确分析实验数据,理解杠杆省力和费力的原理,以及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判断杠杆的类型,灵活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木尺、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 A 终点 B 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木块、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包括不同大小的木尺、石块、方木块等)、杠杆模型、生活中常见杠杆工具实物(如羊角锤、铁锹、指甲剪、打捞网、跷跷板、塔吊、挖掘机、核桃夹等)、奖品(如小贴纸、奖章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建筑工地工人使用杠杆工具撬起重物的视频,展示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强大作用。
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工人用一根小小的撬棍就能轻松撬动很重的水泥板。大家知道这位工人在做什么吗?水泥板非常重,如果直接搬动需要非常大的力,但是工人用撬棍就能轻松撬动,说明撬棍有什么作用呢?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省力工具叫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思考撬棍的作用。
学生回答:“工人在撬水泥板。撬棍可以省力。上节课学过的省力工具是斜面。”
教师讲解:“像撬棍这样的工具叫作杠杆。杠杆和斜面一样,都是一种简单机械,即能改变力的基本机械设备。你们在生活中使用过杠杆类的工具吗?”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不简单的杠杆”。
(二)知识铺垫
复习简单机械的概念
教师提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简单机械,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简单机械?”
学生回答:“简单机械是能改变力的基本机械设备,如斜面、杠杆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确简单机械的概念。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例展示不同种类的简单机械,帮助学生复习简单机械的特征。
介绍杠杆的历史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对杠杆的认识和了解有多久的历史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教师解释:“人类对杠杆的认识和了解有着悠久的历史。阿基米德最早提出了杠杆原理,并依据此原理研究出了许多发明,影响深远。今天杠杆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普遍。”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故事讲述阿基米德与杠杆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三)实验探究一:认识杠杆
观察图片
教师出示教材 P47 小石头撬大石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杠杆装置。
教师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图片中的杠杆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交流讨论
学生观察图片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使撬棍发挥作用的三个重要位置。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想法。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撬棍的形状、作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上台圈出
请一名学生上台在示意图中圈出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
教师讲解:“支点是支撑着杠杆、杠杆围绕其转动的位置;用力点是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阻力点是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演示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结构。
(四)实验探究二: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使用撬棍能够撬起很重的石头,让我们感觉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情况下撬棍都可以撬动重物,都可以省力呢?你们认为什么会影响杠杆的作用?它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引导学生思考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假设猜想
学生独立思考,对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假设。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假设。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用力点的位置、大小等方面进行假设。
分组实验
教师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实验帮助卡:
(1)实验目的:探究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2)实验器材:木尺、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 A 终点 B 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木块。
(3)实验步骤:
① 将大石块放在起点 A 处,小石块放在木尺的一端作为用力点。
② 调整小石块的位置,观察大石块的移动情况。
③ 记录小石块不同位置时大石块的移动距离。
(4)实验注意事项:
①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石块砸到手。
② 记录数据要准确。
③ 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分析数据
学生完成实验后,在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讨论用力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分析结果。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大石块的移动距离、用力的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改变小石块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可能会回答:“小石块离方木块太近,就不能撬动大石块;小石块离方木块越远,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越远。”
教师总结:“用力点离支点越远,杠杆越省力。”
(五)实验探究三: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杠杆的作用除了与用力点有关,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假设猜想
学生独立思考,对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假设。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假设。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支点的位置、高度等方面进行假设。
设计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和所需器材。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方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探究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2)实验器材:木尺、一大一小两块石块、有格子且标明起点 A 终点 B 的宽纸带、作为杠杆支点的方木块。
(3)实验步骤:
① 将大石块放在起点 A 处,小石块放在木尺的一端作为用力点。
② 调整方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的位置。
③ 观察大石块的移动情况,记录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
(4)实验注意事项:
① 操作时要小心,避免石块砸到手。
② 记录数据要准确。
③ 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分析数据
学生完成实验后,在小组内分析实验数据,讨论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分析结果。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大石块的移动距离、用力的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改变方木块的位置,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可能会回答:“方木块离大石块越近,大石块被撬动的距离越远。”
教师总结:“阻力点离支点越近,杠杆越省力。”
综合分析
教师提问:“在模拟测试中,你们是否成功地将重物撬动到了指定地点?杠杆在撬动中有什么作用?在测试过程中,你们做了哪些尝试,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综合分析用力点和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综合分析结果。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用力点和支点的位置关系、杠杆的省力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教师总结:“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了杠杆的三条作用规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六)研讨与交流
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包括画出的杠杆装置图和记录的实验数据。
学生在小组内推选代表,上台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
教师可以将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展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和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以下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是如何确定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的?
(2)用力点和支点的位置变化对杠杆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影响?
(3)根据实验结果,如何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杠杆、费力杠杆还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分析结果。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杠杆的原理、作用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
分享实验体会
教师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引导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实验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实验体会。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体会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七)拓展与应用
认识生活中的杠杆
教师出示打捞网、跷跷板、塔吊、挖掘机、核桃夹、羊角锤的图片,提问:“它们分别属于什么杠杆呢?你们是如何判断的?” 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杠杆工具的类型。
学生观察图片,在小组内讨论这些杠杆工具的类型和判断依据。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分析结果。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关系,以及杠杆的省力规律等方面进行判断。
教师总结:“打捞网、塔吊和挖掘机是费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核桃夹和羊角锤是省力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跷跷板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因为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八)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不简单的杠杆》,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学生回答:“我们认识了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和阻力点。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用力点和支点对杠杆作用的影响,发现了杠杆的省力规律。我们还了解了不同类型杠杆的特点和应用,以及杠杆在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强调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提问:“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呢?我们是如何通过实验和分析来解决问题的呢?”
学生回答:“我们首先提出了问题,然后进行了假设猜想,接着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分组实验,分析了实验数据,得出了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