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一、单选题1.硅优异的半导体性能使其成为制作计算机芯片的主要材料。工业生产制备硅的反应如下:SiHCl3+H2Si+3HCl,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2.在柠檬中插入两种不同的金属可以制成水果电池。相同条件下,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差异越大,水果电池的电压也越大。下列柠檬电池中电压最大的是( )A. B.C. D.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用炉甘石与木炭混合加热后得到锌的方法,其主要化学方程式是C+2ZnO2zn+CO2↑。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4.手机中锂电池工作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5.小科用细线将两根大小相同的铁钉,分别固定在如图所示的液面高度相同的甲、乙密闭装置中,放置几天后观察两个装置中铁钉的锈蚀程度及液面变化,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甲装置中铁钉的锈蚀程度更明显B.乙装置中铁钉的锈蚀程度更明显C.甲装置中铁钉这一侧的液面下降D.乙装置中铁钉这一侧的液面下降6.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捡拾垃圾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的一种简单方法。以下是小敏在江边检拾的垃圾,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A.塑料瓶 B.泡沫饭盒C.易拉罐 D.垃圾袋7.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与结论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法。下列根据已有事实或结论进行的推理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或结论 推理或判断A 碱性溶液pH大于7 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B 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 则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C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D 氧化物中都有氧元素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A.A B.B C.C D.D8.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A.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CH4、CO都是有机物B.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H+,所以电离能产生H+的化合物是酸C.原子经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所以离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变回原子D.Ca(OH)2和NaOH能与CO2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碱都能与CO2反应生成盐和水9. 下列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铁、氧化铁、氯化铁 B.冰、干冰、可燃冰C.氧气、二氧化碳、空气 D.金刚石、铁矿石、石灰石10.《天工开物》中记载烧制青砖时”火候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该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CO2FeO+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C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克C.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D.塞住砖窑的通气孔,窑内柴火会较快熄灭,是由于缺少可燃物11.用金属与酸溶液反应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对比反应放出热量比对比化学反应速率更具科学性。科学探究小组同学用三套相同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金属 起始温度/℃ 反应过程中的最高温度/℃Zn 20 46Mg 20 60Fe 20 23A.应保持金属的形状、质量和酸的体积、浓度等变量相同B.试管中有气泡放出,溶液最终均为无色C.长颈漏斗可缓冲瓶内压强,以防塞子松动D.实验证明:Mg>Zn>Fe12.如图是小科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表示物质之间能转化,“—”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关于该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图中的X可以是CO2B.反应①是一个放热反应C.反应②的转化中必须有盐类物质参加D.反应⑤不一定属于分解反应13.如图是某航天飞行器座舱内空气更新过程示意图,下列关于飞行器座舱内空气更新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I的作用是将空气和CO2、H2O分离B.装置Ⅱ中氢气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C.装置Ⅲ可以为座舱不断地提供氧气D.整个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O2和H2O14.小敏阅读教材得知: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插入稀H2SO4,可以组成一个电池(图甲)。那么该电池的正负极与什么有关呢?对此,小敏做了三组实验,并借助灵敏电流表进行判断(图乙),发现该电池的正负极与金属活动性强弱有关且存在一定规律。据此判断,下列金属片组合可以使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图丙)的是( )A.a铝片、b镁片 B.a铁片、b锌片C.a铁片、b铜片 D.a铜片、b银片15.小敏称取等质量的铜粉和铁粉,分别加入 25 mL 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银溶液中(如图所示),充分反应。下列情况可能出现的是( )A.铁和铜都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7:8B.铁和铜都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1C.铁有剩余,铜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15:16D.铜有剩余,铁没有剩余,甲、乙生成银的质量比为 15:1416.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AgNO3AgClCuCl2B.BaCl2溶液BaCO3Ba(OH)2溶液C.Na2SO4Na2CO3NaOH溶液D.CaCO3CO2CO17.归纳整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右图涉及的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及反应,甲、乙、丁中至少含有一种相同的元素。其中“→”表示一种物质通过一步反应可以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相连两种物质可以反应(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甲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丁可能具有还原性B.若丁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则甲可能是胃液中含有的酸C.若乙、丙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则丙、丁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D.若丙、丁常温下都是黑色固体,则乙→CO2的反应可以为置换反应18.三种金属X、Y、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X>Y>H>Z,由此判断一定成立的是( )A.X一定能把ZSO4中的Z置换出来B.等质量的X、Y同时与过量的同种盐酸反应,X产生的氢气快且多C.反应Z+H2SO4═H2↑+ZSO4可以发生D.Y伸入XCl2溶液中没有明显现象19.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读图并判断下面推理合理的是(( )①反应速率:Mg>Fe>Zn②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③反应后溶液质量:Mg=Fe=Zn④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Mg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0.用一小块未打磨过的铝片和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待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底部出现了灰色沉淀。为了初步判断灰色沉淀的成分,往上述试管中继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沉淀溶解并有气泡生成。下列推理正确的有( )①0~t1阶段,铝的氧化物与稀盐酸反应②t1~t2阶段,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③t3~t4阶段,稀盐酸过量生成气体量减少④实验结束后试管底部出现的灰色沉淀是铝A.①②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1.如图所示,烧怀中盛有质量相等、质量分数相等的足量的稀盐酸。天平调平后,同时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片和铁片,则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是( )A.先向右偏后向左偏 B.先向左偏后向右偏C.先向右偏后平衡 D.先向左偏后平衡22.向AgNO3、Cu(NO3)2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量,发现滤渣的质量等于加入Zn粉的质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滤液中的溶质至少有两种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一定无白色沉淀C.取反应后的滤渣滴加稀盐酸,一定有气泡生成D.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一定是无色的23.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A.Na2CO3、HCl、H2SO4 B.KCl、NaCl、Na2SO4C.FeCl3、NaOH、KNO3 D.HCl、NaOH、Ca(OH)224.钴(Co)的金属活动性与铁相似,钴的化合物相关性质如下。下列预测合理的是物质 CoO溶解性 难溶,灰绿色固体 难溶,粉红色固体 易溶,溶液呈粉红色 难溶,粉红色固体A.Co能从溶液中置换出MgB.CoO能与盐酸发生反应得到浅绿色溶液C.与盐酸混合产生气泡,溶液变为粉红色D.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25.“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因此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B.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因此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C.Na2O、CaO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因此所有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D.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是置换反应,因此有单质气体生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二、填空题26.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指含 元素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及碳酸盐等化合物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归类于无机物。27.在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某种金属粉末,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所示,图中圆圈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离子。(1)该金属粉末可能是____;A.Ag B.Mg C.Al(2)图中"●”所表示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28.防锈方法(1)保持金属制品表面 。(2)在金属制品表面涂一层 ,如刷油漆、涂油等。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如在普通钢中加入铬、镍等金属制成不锈钢。29.小宁做生石灰(CaO)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无法观察到老师所说的“放出大量热,液体沸腾”的现象。老师告诉小宁,他用的生石灰存放时间太长,已经变质。于是小宁想研究该变质生石灰的成分,又做了如下实验。(1)上述流程中进行“操作A”需要用到下图的仪器有 ;(填字母)(2)根据上述实验,写出小宁实验用的生石灰的组成成分: 。30. 现有一定质量含有少量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和少量氯化钙、氯化镁等可溶性杂质的粗盐样品,实验室提纯流程如图,请分析各步骤的信息作答:(1)过滤得到的固体有 ;(2)试剂X溶液的名称是 (3)加入过量X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三、实验探究题31.实验室有一包没有标签的白色固体粉末,老师告知同学其可能由氯化钾、碳酸钾、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检测该白色粉末的成分,科学兴趣小组取一定量样品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1)上述实验中,“操作Ⅰ”的名称是 。(2)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组成白色固体粉末的物质有 。(3)步骤①中不能用 BaCl2 溶液代替 Ba(NO3)2 溶液,其理由是 。32.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2)滤渣a的成分是 。(填写化学式)(3)写出反应(1)中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4)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现象②不变。则滤渣a的成分一定有 。(填写出化学式)33.在科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中,小霞同学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迅速搭建了一套“模拟炼铁”的冶炼装置(铁矿石的主要成分为Fe2O3)。(1)为确保制得较纯净的CO,还需在C、D间加装盛放 (选填“碱石灰”或“氢氧化钠溶液”)的装置。(碱石灰的主要成分是CaO和NaOH固体)(2)写出装置C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3)装置调整好以后,按照规范步骤进行实验,当观察到D装置出现:铁矿石颜色发生变化或 时,证明铁矿石一定有部分被还原了。(4)本实验的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四、解答题34.《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用碳和氧化锌在高温条件下冶炼锌的方法,化学方程式为:2ZnO+C2Zn+CO2↑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反应物是 ,ZnO中锌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35.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并在括号中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①Mg+H2SO4(稀)= ②Al+H2SO4(稀)= ③Ba(OH)2+H2SO4= 36.蚀刻印刷电路后的溶液为FeCl3、FeCl2和CuCl2的混合溶液。如图是向200g该溶液中加入铁粉的质量与溶液质量变化的关系。已知0→a段发生的反应为:2FeCl3+Fe=3FeCl2。请回答以下问题:(1)原溶液中FeCl3的质量为 。(2)a→b段发生的反应为 。(3)利用第2小题中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得x= 。(4)取出c点溶液中的固体,投入足量CuCl2溶液,最终可得多少克Cu?37.已知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氢气和氧化铜已完全反应,但生成物中除了Cu还含有Cu2O,现做“测定产物中Cu2O”的含量实验,已知Cu和Cu2O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Cu2O+H2 H2O+Cu.取氢气还原CuO后的2g的固体样品,小科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固定装置略去,碱石灰为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混合物),并测得以下数据。(1)在Cu2O+H2H2O+Cu中,氢气体现的化学性质是 性。(2)经测定反应前后装置d的质量分别为100.00g、100.18g, 计算产物中Cu2O的含量,由数据可知,该样品中Cu2O的质量分数是 (3)另有一种方法利用同样的装置,还可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 (填“a”、 “b”或“c”)的质量达到实验目的。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2.【答案】A3.【答案】C4.【答案】A5.【答案】A6.【答案】C7.【答案】A8.【答案】C9.【答案】C10.【答案】C11.【答案】B12.【答案】C13.【答案】D14.【答案】C15.【答案】C16.【答案】D17.【答案】D18.【答案】D19.【答案】D20.【答案】B21.【答案】A22.【答案】B23.【答案】C24.【答案】C25.【答案】B26.【答案】碳27.【答案】(1)B(2)Cl-28.【答案】(1)干燥和洁净(2)保护膜29.【答案】(1)ABC(2)CaO、Ca(OH)2、CaCO330.【答案】(1)CaCO3、Mg(OH)2(2)稀盐酸(3)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O331.【答案】(1)过滤(2)氯化钾、碳酸钾(3)BaCl2 中有Cl- 影响氯化钾的检验32.【答案】(1)漏斗(2)CaCO3和Mg(OH)2;(3)CaCO3+2HCl=CaCl2+H2O+CO2↑(4)CaCO3和BaSO433.【答案】(1)碱石灰(2)(3)玻璃管上方的黑色固体被磁铁吸引(4)没有尾气处理装置34.【答案】C;+235.【答案】MgSO4+H2↑(置换反应);Al2(SO4)3+3H2↑(置换反应);BaSO4↓+H2O(复分解反应)36.【答案】(1)32.5g(2)Fe++CuCl2=Cu+FeCl2(3)22.4(4)解:c点溶液中的固体铁的质量为:28g﹣22.4g=3.6g,设5.7g铁粉与足量CuCl2溶液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p。CuCl2+Fe=FeCl2+Cu565.6gp=6.6g则最终可得Cu的质量为:19.2g+6.5g=25.6g。答:最终可得25.6gCu。37.【答案】(1)还原(2)72%(3)c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