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研判教材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交流平台”通过学习伙伴的交流对话,总结了找书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找书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学习伙伴的对话中,一共提及了以下几种找书方法:从别人推荐的书目中找书读;从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中找书读;从感兴趣的作家、作品中找书读;读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书籍,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题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教材中给出了三个例句,借助形象的比喻,分别把书比作长生果、营养品、朋友和故地,表达了不同的人对书的看法。三句话分别出自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我的“长生果”》、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散文《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二题引导学生排列句子的顺序,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在排列句子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这段话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书写提示”选取了欧阳询的碑帖《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文字,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书法碑帖鉴赏内容,配以简体字释文,让学生通过欣赏书法古帖,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感受碑帖“平正端庄、险劲生动”的艺术风格,体会书法的魅力。“日积月累”编排的是朱熹的《观书有感》,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的大意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天空的光辉和云影一起映人水塘,随波晃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源头在为它输送活水。这首诗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 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人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第二首诗的大意是:昨天晚上,春江水涨,漂浮起来的大战船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 往日舟大水浅,很多人白白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推不动它,而现在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了。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春水生”指江河里的春水涨起来了,这里比喻大量的阅读。“蒙冲”,是古代的一种战船,这里用行舟比喻学习。二、四单设计《语文园地八》预学指导单 回忆如何找书读的方法。 搜集表达对书看法的比喻句。 3. 搜集有关欧阳询、朱熹的资料。《语文园地八》预学检测单 交流如何找书读的方法。 2.我搜集到的表达对书看法的比喻句有: 3.通过预学,我了解欧阳询: 。 我还知道朱熹: 。《语文园地八》课堂共学单 任务一:你从“交流平台”中获得了哪些找书的方法? 任务二:读了三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任务三:结合两首诗,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语文园地八》课后巩固训练单 1.给父母谈谈在课外阅读时受到的启发和寒假的读书计划。 2.背诵《观书有感》。课题 语文园地八 课型 课时 新授 第一课时学习 目标 1.能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2.借助比喻句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3. 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4.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结构等特点,欣赏欧阳询的楷书艺术 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5.背诵《观书有感》。教学 重点 1.能梳理总结如何找书读的方法。2.背诵《观书有感》。教学 难点 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教学 准备 1.设计预学指导单,对预学指导单的完成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2.设计预学效果检测单,并以此作为设计课堂教案的出发点。 3.设计课中检测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巩固训练单。 5.根据课堂教案相关内容制作教学课件。教 学 活 动教学 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复备精 准 检 测 一、温故知新 这一单元我们学了许多的关于读书的文章,你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交流 通过简单的复习,对本单元的课文做个简单的回顾,也更好地引入新课。精 准 释 难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交流平台 1.关于“读书好”和“多读书” 都容易做到,而“读好书”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市场上的书琳琅满目,良莠不齐,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2.课件出示交流范例,请同学 们看看这几位同学是如何选取好书的。(全班交流) 3.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和你的同桌互相交流。 4.指名同学交流。 5.师小结:选取书的方法有很多,除了书中说的,还有同学们说的,还可以通过专业的教育网站找一些推荐的书目,都是不错的选择。同学们可以试着整理一下自己读过的书,整理成自己的书单,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二)词句段运用 1.许多人把书比作其他物品, 书的重要性经过这样一种比喻变得更加地生动,下面这些句子,分别把书比作了什么? (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比作“长生果”) (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比作“全世界的营养品”)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比作“朋友”和“故地”) (括号内的内容等学生回答完 再出现。) 2.那么书除了可以比作课本 上说的这些,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书是阶梯,能攀登知识之峰;书是火把,能指引前进之路;书是明灯,能照亮未来道路;书是雨露,能滋润干枯之心田;书是春风,能舒坦发困之心;书是阳光,能照耀万物之灵;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书是利剑,能斩破黑暗之愚;书是明灯,能打开黑夜之门;书是道路,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殿堂。 3.下面这段话是叶圣陶先生对于阅读和习作关系的叙述,但是顺序被打乱了,那么原有的顺序是怎样的?可以联系实际来排序。 (1)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2)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3)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4)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5)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4.通过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 我们了解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将两者的关系记在心中,应用到学习和读书中。 (三)书写提示 1.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书法作品。 2.这幅字是欧阳询的作品。 3.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的欧阳询的资料。课件出示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4.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字帖,他的字有何特点? 生:字形竖长,字体端正,点画的起、收及转折一丝不苟。 5.我们在以后的写字过程中也要注意把字写端正,点画写规范。 (四)日积月累 1.在《古人谈读书》中我们认识了朱熹,谁来简单介绍一下朱熹? 生: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2.请同学们读一下这两首诗,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生1:第一首诗的意思是:半 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生2:第二首诗的意思是: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都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水中自在地移动。 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这两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呢? 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 “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因有活水注入而清澈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描写巨舰无人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阐述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4.请同学们再读这两首诗,争取背诵下来。 1.默读。 2.全班交流。 3.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5.朗读句子。 交流每个句子分别把书比作什么。 交流课前搜集的表达对书看法的比喻句。 给句子排序。 欣赏书法作品。 交流欧阳询的资料。 交流欧阳询的作品特点。 交流朱熹的资料。 13.朗读两首诗。 14.交流自己的对诗句的理解。 交流两首诗蕴含的哲理。 16.练习背诵古诗。 整理书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书有一个整理。另一方面,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也能找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在日后可以更好地读书。 通过书中的比喻句引路,给学生以范例,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精 准 训 练 1.给父母谈谈在课外阅读时受到的启发和寒假的读书计划。 2.背诵《观书有感》。 1.和父母交流。 2.背诵古诗。 把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提升语文素养。板书设计语文园地八 别人推荐的书目 感兴趣的题材 找书的方法 感兴趣的作家、作品 不同题材、体裁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