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4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1.了解李白的相关信息及诗歌写作背景,熟读并背诵全诗。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3.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真挚关切及爱国情感。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竹影摇曳,月自空明,流光徘徊中,让我们随王昌龄左迁龙标,寄殷殷牵挂,品悠悠情思,共同感悟李白的千里情,明月心。【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他的作品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有《李太白全集》。创作风格:他的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走进王昌龄】(?—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背景资料】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知识链接】边塞诗人,主要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从汉代开始,到南北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朝时期,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以及陈子昂等诗人进一步推动了边塞诗的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四大边塞诗人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于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被合称为“四大边塞诗人”【诗题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体裁:七言绝句类型:送别诗【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文,一起来读一读。读完后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2.读出节奏。同学们已经可以把这首诗流利的读下来了,一定要注意把握七言绝句的朗读节奏。律诗节奏一般按照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进行划分。3.读出感情示例:杨花落尽子规啼,(轻而慢,读出伤感的味道)闻道龙标过五溪。(轻读“闻道龙标”,重读“过五溪”,读出听闻好友被贬谪而悲伤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重读“愁心”“明月”,且“明月”后要有较长的停顿,以达到制造悬念的效果)随君直到夜郎西。(重读,以凸显作者对好友的安慰与勉励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品读诗歌 感知诗意】1.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课外讲解书,自主学习,尝试疏通诗歌的意思。2.指名学生尝试翻译诗歌,教师点评并指导,然后明确诗歌意思。柳絮已经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深读诗歌,感悟诗情】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景物:@1杨花。点明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词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2子规。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2.“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字用得很精彩,简要说说。“尽”字既点明是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3.诗人在诗中用了“闻道”“过五溪”,有何表达效果。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闻道: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心。过五溪:说明被贬之地的荒远、道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好友被贬的忧虑和同情。4.“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愁心”二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那么,诗人有着怎样的“愁心”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愁心”即作者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1)对友人被贬遭遇的同情和忧虑;(2)对友人无限的思念和热切的关怀;(3)对现实的愤懑不平。5.为什么要把“愁心”寄给明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把“愁心”寄给明月是因为:(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怀人的情思。(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宁静的夜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4)明月给人的感觉是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诗人把明月人格化,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7.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8.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9.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写作特点】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诗中的杨花、子规都是渲染气氛的物象,展示了凄楚、黯淡的氛围。诗人以此烘托悲苦的心情。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强烈深沉。将“愁心”寄予明月,化抽象情感为具体物象,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之情。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维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背诵并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收集李白相关“月”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月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