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第2讲 溶液专题(2)拓展提升训练1.T℃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 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温度下,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是 ;(2)乙溶液在B点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用方法是 ;(4)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 ;(5)已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丙中混有少量乙,提纯方法是 。2.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按要求填空。(1)在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t1℃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 。(3)t3℃时,将40g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4)t3℃时,将125g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应再加入 g丙才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3.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0 10 20 30 40 50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请回答下列问题:(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2)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3)50℃时,将80.0g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溶液的质量随蒸发水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A.与氯化钠相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C.20℃时,向40.0g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0g氯化钠,可得到40%的氯化钠溶液D.40℃时,分别向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水,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4.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1)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 物质(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2)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3)小东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 g碳酸钠;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4)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A.氢氧化钠 B.碳酸钙 C.硝酸铵 D.氯化钠5.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 (填序号)。A.面粉 B.硝酸钾 C.泥沙 D.花生油(2)下表是氯化钠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KCl 27.6 34.0 40.0 45.5 51.1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g。②20℃时,将20g氯化钠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g。③某同学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得到相应的A、B、C三种溶液,C中析出的氯化钾固体质量为 g。6.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1)学习化学慨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实验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推理 实验结论I 加入2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Ⅱ 再加入5gKNO3,搅拌 部分溶解 ______Ⅲ 加热,搅拌 _______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Ⅳ 再加入5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Ⅴ 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 析出晶体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结晶 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Ⅶ _________,搅拌 全部溶解 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实验反思】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 。实验步骤 (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比较实验步骤 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7.日常生活中的红糖、白糖和冰糖主要成分都是蔗糖。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升高。同学们想除去红糖中的色素和少量可溶性盐得到冰糖,操作步骤如下:①取一定质量的红糖加足量水溶解,制成红糖水; ②对红糖水进行脱色处理;③分离无色糖水和固体残渣; ④将无色糖水蒸发浓缩制得浓糖水; ⑤经过操作得到冰糖。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2)步骤②中应加入 ;(3)步骤③进行的操作是 ;(4)步骤⑤进行的操作是 。8.某实验小组用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下:①计算; ②量取; ③混匀; ④装瓶贴标签。冋答下列问题:(1)计算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 mL(结果取整数);(2)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25mL的量筒、细口瓶、烧杯、 ;(3)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偏大的是 。A.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 B.向烧杯内加入液体时有液体溅出C.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9.实验室按下图步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22%的蔗糖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所需蔗糖的质量为___________。(2)用规格为__________(填“50”、“100”或“500”)mL的量筒量取________mL蒸馏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进行溶解。(水的密度约为1g/cm3)。(3)溶解时玻璃棒作用是_________。(4)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高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蔗糖中混有少量杂质 B称量时蔗糖和砝码位置放反了(使用了游码)C用于溶解蔗糖的烧杯洗净后残留有少量的水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10.将30g固体物质X(不含结晶水)投入盛有20g水的烧杯中,搅拌,测得0℃、t1℃、t2℃、t3℃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分别如图中A、B、C、D点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A、B两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2)0℃时,物质X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3)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t1℃时,若向B点对应的烧杯中再加入30g水,搅拌,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②若要从D点对应的溶液中得到全部固体X,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③t2℃时,将物质X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大11.20℃时,将等质量不含结晶水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图3中,M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 D.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12. 1L海水在逐渐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单位:g)的关系如表所示:(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普通海水的密度小于_ _ _g/mL。(2) 在海水晒盐的过程中,卤水的密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__ ___ _ 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3.t℃时,向x克KNO3不饱和溶液中,加入a克KNO3或蒸发掉b克水恢复到t℃,溶液达到饱和,据此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在t℃时,KNO3 的 溶 解 度 为克(B)若原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则x=2b(C)若原不饱和溶液蒸发掉2b克水,恢复到原温度,能析出2a克KNO3(D)在t℃时所配得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4.将30℃时含有某种溶质的溶液136克,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加入该溶质10克,结果只溶解2克就不再溶解了;将另一份冷却到0℃时,析出溶质5.5克,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则该物质在30℃时的溶解度为 。15.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1 g / 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 mL溶液,用每次20 mL蒸馏水冲洗了2次,此时烧杯中残留的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先的( )A.1/81 B.1/820 C.1/1681 D.无法确定16.一定质量某硝酸钾样品中不含可溶性杂质。在10℃时加蒸馏水使之充分溶解,残留固体的质量为250 g。若该实验在40℃下进行时,残留固体质量为120 g;70℃时为20 g。已知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10 40 55 70溶解度/g 20 65 100 140对该样品的推断正确的是( )A.该硝酸钾样品为纯净物 B.40℃时溶于水的硝酸钾为130 gC.70℃时KNO3溶液为饱和溶液 D.55℃左右时KNO3完全溶解17.物质溶于水时,有的放热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吸热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现用广口瓶、 试管、弯曲成如图形状的玻璃管,合适的橡皮塞和水为材料,设计一个装置,使它能对物质溶于水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进行研究。画出装置图,并简述原理。18.70°c时的m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c并保持温度不变。请画出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并解释每段图象的含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第2讲 溶液专题(2)拓展提升训练1.T℃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水中,加入固体的质量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 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温度下,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是 ;(2)乙溶液在B点属于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3)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用方法是 ;(4)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 ;(5)已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丙中混有少量乙,提纯方法是 。【答案】(1)丙>乙>甲;(2)饱和;(3)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4)25g;(5)降温结晶。【解析】(1)甲、乙、丙三种固体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丙>乙>甲,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则该温度下,甲、乙、丙三种固体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丙>乙>甲。(2)乙溶液在B点,溶质质量分数达到最大,则乙溶液在B点属于饱和溶液。(3)由于温度确定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用方法是加入甲物质或蒸发溶剂。(4)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0%,设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为x,则×100%=20%,x=25g。(5)已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当丙中混有少量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2.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按要求填空。(1)在 ℃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t1℃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方法是 。(3)t3℃时,将40g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4)t3℃时,将125g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应再加入 g丙才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答案】(1)t2;(2)增加溶剂;(3)80;(4)15。【解析】(1)t2℃时,甲和丙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2)t1℃时,将乙溶液的状态由M点变为N点,即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方法是增加溶剂。(3)t3℃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含义是t3℃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甲60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溶液160g,t3℃时,将40g甲放入50g水中,最多只能溶解30g,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30g+50g=80g。(4)t3℃时,丙的溶解度为25g,含义是t3℃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丙25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形成饱和溶液125g。降温至t1℃,丙的溶解度变为40g,则应再加入40g﹣25g=15g丙才能恰好达到饱和状态。3.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0 10 20 30 40 50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请回答下列问题:(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2)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3)50℃时,将80.0g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溶液的质量随蒸发水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标号)。A.与氯化钠相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C.20℃时,向40.0g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0g氯化钠,可得到40%的氯化钠溶液D.40℃时,分别向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水,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答案】(1)45.8g;(2)加溶剂(或“升温”“加KNO3的不饱和溶液”等);(3)18.5g;(4)ABD。【解析】(1)由表格可以看出,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45.8g。(2)要使得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溶剂或升高温度或加KNO3的不饱和溶液。(3)50℃时,将80.0g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由图像所示,a点溶液恰好饱和,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0g,设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则,x=18.5g。(4)A.由表格可知,与氯化钠相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正确;B.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该温度下,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所以向40.0g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0g氯化钠,可得到40%的氯化钠溶液,错误;D.40℃时,分别向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水,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正确;故选:ABD。4.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下表是碳酸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温度/℃ 20 30 40 50 60 80 100溶解度/g 21.8 39.7 48.8 47.3 46.4 45.1 44.7(1)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属于 物质(填“易溶”“可溶”“微溶”或“难溶”)。(2)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 。(3)小东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 g碳酸钠;升温至60℃时,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4)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A.氢氧化钠 B.碳酸钙 C.硝酸铵 D.氯化钠【答案】(1)易溶;(2)先增大后减少(合理即可);(3)1.8; (4)有晶体析出;(5)A;【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在20℃碳酸钠的溶解度21.8g,大于10g,属于易溶物质。(2)由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合理即可)。(3)由表中的数据知,在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48.8g,小东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若使烧杯③中的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再加入碳酸钠的质量是:48.8g﹣47g=1.8g;升温至60℃时,由于溶解度减小,烧杯④中会出现的现象是有晶体析出。(4)由于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20℃时,将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底部有碳酸钠粉末)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如图)。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说明了溶液的温度升高,则加入的物质能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可能是氢氧化钠。5.溶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1)下列少量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是 (填序号)。A.面粉 B.硝酸钾 C.泥沙 D.花生油(2)下表是氯化钠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20 40 60 80溶解度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KCl 27.6 34.0 40.0 45.5 51.1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g。②20℃时,将20g氯化钠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g。③某同学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得到相应的A、B、C三种溶液,C中析出的氯化钾固体质量为 g。【答案】(1)B;(2)①36.0;②68;③2。【解析】(1)A、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B、硝酸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C、泥沙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D、花生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2)①由氯化钠和氯化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②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状态,20℃时,将20g氯化钠固体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最多能溶解18g,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8g+50g=68g。③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0g,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40.0g氯化钾,加入的氯化钾能全部溶解,降温至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4.0g氯化钾,则C中析出的氯化钾固体质量为36.0g﹣34.0g=2g。6.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信息、提炼证据、进行推理、形成结论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1)学习化学慨念“饱和溶液”——实验“KNO3溶于水”【实验用品】KNO3(研磨处理)、水、玻璃棒、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等。【实验探究】在室温20℃下,向小烧杯中加入20mL水,按下表中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推理 实验结论I 加入2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Ⅱ 再加入5gKNO3,搅拌 部分溶解 ______Ⅲ 加热,搅拌 _______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____Ⅳ 再加入5gKNO3,搅拌 全部溶解 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Ⅴ 放在冷水的大烧杯中冷 析出晶体 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KNO3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结晶 增加溶剂的质量,可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Ⅶ _________,搅拌 全部溶解 一定形成不饱和溶液【实验反思】KNO3预先研磨处理的目的是 。实验步骤 (填实验序号,下同)中KNO3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比较实验步骤 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经分析推理,可得出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方法,即升高饱和溶液的温度。【答案】(1)一定形成饱和溶液 全部溶解 升高 降温 加入过量的水①增大接触面积,加速溶解 ②Ⅳ ③Ⅱ和Ⅲ【解析】(1)Ⅱ再加入5g KNO3,搅拌,只部分溶解,所以一定形成饱和溶液;Ⅲ加热搅拌后,实验推理结果是不一定形成饱和溶液,则实验现象应为溶质全部溶解;由Ⅱ和Ⅳ的实验现象可知,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实验Ⅴ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KNO3溶解度降低,晶体析出,KNO3可用降温的方法结晶;加入过量的水可以使溶质全部溶解,将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①KNO3预先研磨处理,可以增大接触面积,加速溶解。②只有实验步骤Ⅳ是7g KNO3完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最大。③由实验步骤Ⅱ和Ⅲ可知,升高温度能提高KNO3的溶解度,将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7.日常生活中的红糖、白糖和冰糖主要成分都是蔗糖。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升高。同学们想除去红糖中的色素和少量可溶性盐得到冰糖,操作步骤如下:①取一定质量的红糖加足量水溶解,制成红糖水; ②对红糖水进行脱色处理;③分离无色糖水和固体残渣; ④将无色糖水蒸发浓缩制得浓糖水; ⑤经过操作得到冰糖。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步骤①中,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2)步骤②中应加入 ;(3)步骤③进行的操作是 ;(4)步骤⑤进行的操作是 。【答案】(1)加速溶解(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率)(2)活性炭(3)过滤(4)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解析】(1)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加速红糖溶解。(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3)步骤③是分离液体与难溶性固体,属于过滤操作。(4)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升高,所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式能从热饱和溶液中获得冰糖。8.某实验小组用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步骤如下:①计算; ②量取; ③混匀; ④装瓶贴标签。冋答下列问题:(1)计算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 mL(结果取整数);(2)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25mL的量筒、细口瓶、烧杯、 ;(3)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偏大的是 。A.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 B.向烧杯内加入液体时有液体溅出C.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答案】(1)24 (2)胶头滴管、玻璃棒 (3)A【解析】(1)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设配制50g 3%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要的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有6%x=50g×3%,得x=25g,对应溶液的体积为。(2)稀释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25mL的量筒、细口瓶、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3)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使实际溶液的量大于读取的量,从而使溶质质量增加,配置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向烧杯内加入浓溶液时有液体溅出,使溶质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混匀过程中没有使用玻璃棒搅拌,不会导致溶剂和溶质质量的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配制好的溶液装入未干燥的细口瓶,细口瓶中有水,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9.实验室按下图步骤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22%的蔗糖溶液。回答下列问题:(1)所需蔗糖的质量为___________。(2)用规格为__________(填“50”、“100”或“500”)mL的量筒量取________mL蒸馏水倒入盛有蔗糖的烧杯中进行溶解。(水的密度约为1g/cm3)。(3)溶解时玻璃棒作用是_________。(4)下列情况会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高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蔗糖中混有少量杂质 B称量时蔗糖和砝码位置放反了(使用了游码)C用于溶解蔗糖的烧杯洗净后残留有少量的水 D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答案】(1) 22g (2) 100 78 (3) 搅拌,加速溶解 (4) D【解析】(1)所需蔗糖的质量为100g×22%=22g,水的质量为100g-22g=78g,水的体积为78g÷1g/mL=78mL;(2)需水体积78mL,应用100mL量筒;(3)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4)蔗糖中混有少量杂质,蔗糖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称量时蔗糖和砝码位置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蔗糖质量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用于溶解蔗糖的烧杯洗净后残留有少量的水,溶剂偏多,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水体积偏少,溶剂偏少,溶质质量分数偏高。10.将30g固体物质X(不含结晶水)投入盛有20g水的烧杯中,搅拌,测得0℃、t1℃、t2℃、t3℃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分别如图中A、B、C、D点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A、B两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2)0℃时,物质X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_。(3)A、B、C、D四点对应的溶液中,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t1℃时,若向B点对应的烧杯中再加入30g水,搅拌,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②若要从D点对应的溶液中得到全部固体X,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③t2℃时,将物质X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可能增大【答案】(1)B;(2)20g;(3)A、B;(4) ③11.20℃时,将等质量不含结晶水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1中,甲一定是饱和溶液 B.图2中,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图3中,M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 D.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答案】D12. 1L海水在逐渐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单位:g)的关系如表所示:(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普通海水的密度小于_ _ _g/mL。(2) 在海水晒盐的过程中,卤水的密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__ ___ _ 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 1.13(2)1.21 g/mL~1.26 g/mL之间 在此范围内氯化钠大量析出而 其它盐份析出很少,密度小于1.21 g/mL几乎没有氯化钠析出,密度大于1.26 g/mL氯化镁等其他盐类析出的量明显增大13.t℃时,向x克KNO3不饱和溶液中,加入a克KNO3或蒸发掉b克水恢复到t℃,溶液达到饱和,据此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C )(A)在t℃时,KNO3 的 溶 解 度 为克(B)若原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则x=2b(C)若原不饱和溶液蒸发掉2b克水,恢复到原温度,能析出2a克KNO3(D)在t℃时所配得的KN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答案】C14.将30℃时含有某种溶质的溶液136克,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加入该溶质10克,结果只溶解2克就不再溶解了;将另一份冷却到0℃时,析出溶质5.5克,此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则该物质在30℃时的溶解度为 。【答案】40g15.烧杯中盛满一定浓度的醋酸溶液(溶液密度约为1 g / cm3),全部倾倒后烧杯内仍残留0.5 mL溶液,用每次20 mL蒸馏水冲洗了2次,此时烧杯中残留的醋酸溶液的浓度约为原先的( )A.1/81 B.1/820 C.1/1681 D.无法确定【答案】C16.一定质量某硝酸钾样品中不含可溶性杂质。在10℃时加蒸馏水使之充分溶解,残留固体的质量为250 g。若该实验在40℃下进行时,残留固体质量为120 g;70℃时为20 g。已知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温度/℃ 10 40 55 70溶解度/g 20 65 100 140对该样品的推断正确的是( )A.该硝酸钾样品为纯净物 B.40℃时溶于水的硝酸钾为130 gC.70℃时KNO3溶液为饱和溶液 D.55℃左右时KNO3完全溶解【答案】D17.物质溶于水时,有的放热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吸热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现用广口瓶、 试管、弯曲成如图形状的玻璃管,合适的橡皮塞和水为材料,设计一个装置,使它能对物质溶于水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进行研究。画出装置图,并简述原理。解:如右图,在玻璃管中加水,在试管中加水,照图连接好装置后,向试管中加入NH4NO3 晶体,可观察到弯曲玻璃管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说明物质溶于水时有吸热现象发生。故表现为溶液温度降低,广口瓶内气压减小,故左边液面上升,右边液面下降.18.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八上 专题二 溶液(2) 参考答案及解析.docx 【核心概念专题集训】浙教版科学八上 专题二 溶液(2).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