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资源简介

课时主题 (课题)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1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一 月 日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班级
学习内容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包括了三个子目的内容: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 活、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和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旧教材上, 关于本课的内容编排,只涉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和南北两个早期居民代表的 生产生活情况,很明显,不如现今新教材全面。比如,“我国是世界上农 业起源地之一”怎么证明,新教材从时间、空间和植物类型方面,全面印 证了这一定义。第二子目,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南方早期居民的典型代表, 也是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在这一点上,本课行文更加简洁明了,突出知 识点;第二子目,不再以半坡遗址为主题,而是新增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 化两大相承的文化遗址,从无贫富分化发展到有贫富分化,为后文早期国 家的产生奠定基础,再以半坡遗址为代表,做到了全面和具体相结合,更 加直观的反映了我国远古文明的丰富,同时又以相关史事呈现多个不同地 域、不同类型的遗址,突出了后课所说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本课学习除 了理清两大早期居民的生产生活外,还应重点讲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的发展情况。
学情分析 有了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原始社会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原始 社会跨度达一百多万年,教材上挑选的是不同时间段的典型,所以给学生 造成一种断层的错觉——似乎第2课同第1课没有太大的联系,那么,在 讲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第1课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正是因为工 具和火的使用,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逐渐由采集狩猎发展到种植养 殖,以财富共有演变为私有出现和贫富分化。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并能通过学习加以证明。(史料 实证) 2.熟悉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对比,分析二者的差异性。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知道仰韶文化的发展情况,理解仰韶文化与半坡人的关系,能理解氏族 的含义。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理解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的关系,能体会到生产力水平提高,促 进了贫富分化的产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5.结合多媒体资源,感受到我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灿烂辉煌,体会到我国历 史的延续性,树立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异同 难点:认识到农业推动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革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运用导读框图片《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导入。 [图片]
[提问]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的漫长发展后,终于开始了 刀耕火种的农业活动,那么我国原始农业是如何起源的呢 这一时期又有哪些哪些重 要的发明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板书)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 勾画“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在教材中找出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这一句话吗 请同学们阅 读教材,归纳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 (生答:1、距今约2万年,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 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那么其中南北方栽培的农作物分别是哪些呢 (生答:南方水稻、北方粟和黍) [展示图片]主要让学生认识粟和黍,并知道两种农作物在我们今天的叫法。
粟(小米) 黍(黄米) 材料一 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 6000-4000年,而中国稻距今约10000年前。 [提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答: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作物栽培的国家,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学们找到了相关的证据,可是老师还是觉得不够,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中国 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数一数有多少遗址 从图中同学们能不能归纳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有哪些呢 (生答:主要集中于江河流域,以黄河流域最为集中;分布范围广;呈现东多西 少、北多南少的布局) 这里,老师想请问同学们一下,什么是“新石器时代” (生答:主要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为了好好区别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两个时代的石器是什 么样的吧。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同学们能看出两种石器的不同了吧 (二)定居生活 言归正传,回归《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这么多地方的先民,
我想都面临着一些很刺手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这么丰富粮食作物怎么收割呢 (生答:有磨制石器) 2、那么收获之后装在哪里 (生答:用陶器) 请同学们读一读相关史事,看一看能不能证明自己的回答 (生答: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够储存食物和水) 3、粮食是非常宝贵的,但难免出现吃不完的情况,又没有冰箱,怎么办,直接 倒掉 (生答:可以用来饲养家畜) 所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 志是什么 (生答: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我国境内的遗址非常丰富,可惜历史书太薄,装不下先民创造文明的伟大,但是, 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来感受先民的不易。 先阅读教材,找出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和年代。 (生答:长江中下游地区或者说浙江余姚,距今约7000年) [提问]他们住在哪里 (生答:干栏式建筑) [展示图片]现代南方干栏式建筑。 材料二 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古越族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 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 [提问]通过对比现代和河姆渡人干栏式建筑,结合材料,你明白为什么先民要造 这样的房子了吗 (生答:防潮) 好了,我们前面说过,远古先民已经会用陶器来装饮用水,那么水从何而来 (生答:河姆渡遗址中有水井) 这是我国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进一步证明了当时的先民已经过上了什么生活 有水就好办,有水就可以灌溉庄稼,所以河姆渡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稻作农业, 而且也饲养猪、狗等家畜。他们把家家畜养在哪里 就是干栏与地面留出的空间里。 怎么样,先民很聪明吧 一点儿也不浪费空间,我们的“家”字就是来源于此,房子 下面养猪(写作“豕”)。 当然,先民不光聪明,而且还具有非常高的审美情趣,你看—— 他们懂得使用漆,会作玉器、乐器、甚至于用象牙和兽骨雕刻成工艺品,所以雕 刻技术,是河姆渡人一项重要的技术。不过,不光是南方地区,在北方缺水的环境下 有没有可能种植水稻呢 (生答:河南的贾湖遗址中有炭化的稻粒) 三、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 (一)仰韶文化 学习了祖国的南方大地,下面我们又去领略祖国北方的远古风情。我们将目光转
到“仰韶文化”[板书] 仰韶文化兴起于7000——5000年前的黄河中游地区,他们从事哪种农业生产呢 (生答:粟作农业) 仰韶先民也种会制作陶器,不过他们的陶器却有自己的“防伪”标记,同学们看 一看,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 (生答: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而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的重要代表,接下来,让我 们用学习河姆渡人的思维,来一起学习这一处北方的聚落。 1、半坡遗址 同学们先找出半坡遗址的位置和年代(黄河流域或者说陕西西安,距今6000年)。 [提问]他们又住在哪儿 (生答:半地穴式房屋) [提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建房子,怎么不向河姆渡人学一学技术,造一座大房子 那么我们根据两则材料来分析一下。 材料三这是现代的半地穴式建筑——陕西窑洞和地坑院 材料四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 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通过材料,同学们明白原因了吧 (生答:适应北方干燥的气候,气暖夏凉)。 与河姆渡人一样,他们也要饲养家畜,制作乐器、陶器;与河姆渡人不一样,他 们还要用弓箭等进行渔猎,会纺织、制衣,由此表明,我国先民已经掌握了缫丝技术, 丝织品的发明又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看西坡遗址。 2、西坡遗址 同学们请看,西坡人会享受,造了一座大房子,这是干什么用的 (生答:氏族首领居住或者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 生老病死,是正常的轮回,西坡人不仅为自己生前打造了住的地方,也为自己死 后打造了住的地方,在早期的墓葬中,陪葬品并没有太大差别;而到了晚期,则出现 了明显差别,说明了什么 (生答:贫富分化) (二)大汶口文化 但是仰韶文化的贫富分化还不明显,老师给大家看一年明显的:到了距今约 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出现了,他们能够制作较为精美的陶器,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在墓葬中,有的陪葬品多达百余件,甚至于还有昂贵的玉器,有的则一无所有, 又说明了什么 (生答:说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 【课堂小结】 本课是由远古人类发展到早期国家的重要过渡阶段。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分 工的出现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生产力水平提高,又进一步推动农业进步,本课正 是基于此,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史前社会。
【板书设计】 原始农业和史前社会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一)农业起源 (二)定居生活 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一)仰韶文化 1、半坡遗址 2、西坡遗址 (二)大汶口遗址
作业设计 根据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例:河姆渡人半坡人生活地点生活年代农作物家畜手工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