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准确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创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2. 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理解三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的内容,背诵三首诗词。
(2)品味诗词的语言,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1)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体会三首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这些情感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内涵,表 达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今天,我们将学习三首著名的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2. 展示三首诗词的题目,提问:看到这些题目,你们能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 的主题和可能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 介绍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包括他们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等。
2. 讲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时的情境和心境。(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情感。)
(三)朗读诗词,正字音
1. 教师范读三首诗词,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字音和节奏。
3. 投影出示下列词语,学生齐读,注意字音:
金樽 (zūn) 斗十千 (dǒu) 箸 (zhù) 塞 (sè) 歧 (qí)
酬(chóu) 吟 (yín) 柯 (kē) 畔 (pàn) 暂 (zàn) 长 (zhǎng)
宫阙 (què) 琼 (qióng) 绮 (qǐ) 婵娟 (chán)
(四)理解诗词内容 1. 《行路难(其一)》
提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描绘了丰盛 的酒宴场面,体现了宴会的奢华。)
提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诗人心中 郁闷,感到世路艰难,因此无心饮食。)
提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心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 痛苦。)
提问:“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运用了什么典故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愿望 (运用了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从政有所期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提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 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
提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体现了 诗人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提问:“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 诗人被贬谪的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提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什么典故 有什么作用 (运 用了向秀和王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提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蕴含了新 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问:“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 人对友人的感谢和与友人共勉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五)分析写作手法 1. 《行路难(其一)》
提问: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等写作手法。)
提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酒宴的丰盛,与诗人的苦闷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
提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如何体现的 (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比喻为“冰塞川”“雪满山”,形象生动。)
提问:“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 两句诗运用了用典的手法,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从政的期待, 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提问: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
提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是如何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 法的 (“沉舟”与“病树”相对,“千帆过”与“万木春”相对,形成对偶;同时, 将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将新贵比作“千帆”“万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提问: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采用了先叙事后抒情的结构,首联和颔联叙 事,颈联和尾联抒情,层次分明。)
(六)总结归纳
1. 总结《行路难(其一)》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强调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行路难(其一)》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行路难(其一)》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别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 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遭贬谪的愤懑不平,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 态度。)
2.今天我们将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他在中秋之夜的所思所感。
(二)朗读诗词,正字音
1. 学生齐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意字音和节奏。
2. 教师纠正读音,重点强调:“阙(què)” “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等
字的读音。
(三)理解诗词内容
1. 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缘由以及写作的背景。)
2. 提问:“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词表达了词人 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3.提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词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反映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同时也暗示了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想回到 朝廷但又怕难以容身。)
4. 提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人 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5. 提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月亮转过 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的画面。)
6. 提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词 人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感慨。)
7. 提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蕴含了世间万物都有规律,不应强求的哲理,同时也表达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8. 提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美好祝愿 (表达了 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分析写作手法
1. 提问: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运用了设问、想象、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手 法。)
2. 提问:“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词运用了设问 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增强了词的感染力。)
3. 提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词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体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4. 提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词人 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5. 提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月”象征了什么 (“月”象征了人生的离合无常,也象征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五)体会情感变化
1. 提问:整首词中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词人的情感经历了从对明月的赞美 和向往,到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又犹豫,再到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最后到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豁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转变。)
2. 提问:这种情感变化是如何体现的 (通过词中的词句,如“把酒问青天”“我欲 乘风归去”“起舞弄清影”“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等,体现了词人情感的变化。)
(六)总结归纳
1. 总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强调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七)拓展延伸
1. 投影出示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飞天镜,云 生结海楼”等,让学生积累。
2. 提问:除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哪些诗词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或对人生的感悟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都表达了对 亲人的思念;苏轼的《定风波》、刘禹锡的《秋词》等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写一篇赏析文章,分析其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