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7《二十年以后》教学设计专业班级 授课教材 外教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课时 2 授课类型 现代诗文阅读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对语文有很多相通性: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对,学习信心不高。对中职生来说,专业学习更重要,认为文化课学习不重要。作为中考的失败者,中职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有些学生甚至有自暴自弃的情感流露。教材分析 《二十年以后》选自外研社版《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个现代诗文阅读的第二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是由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国著名散文家、小说家欧·亨利所作。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对朋友鲍勃和吉米二十年后的一次约定。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故事结果出人意料,耐人寻味,保持了“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共收集了5篇课文:《第六枚戒指》《二十年以后》《离别的礼物》《老妪》《错号》。五篇课文讲述了同一个话题——两个字——人性:人性有美丑——有偷窃者的良心未泯,有执法者的不徇私情,有为商者的诚实守信,有偶遇者的善良坚强,更有为子女者的漠视亲情。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思索人性,认清自我的历程,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有意义的。本文是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执法者和违法者两个角度来思考人性,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对课文人物、故事情节有整体的认知。(第一课时完成)2.能力目标:教师引导学习课文设置伏笔的写法,理解伏笔的暗示作用。3.情感目标:指导学生审视自我,了解真正的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课时完成)教学重点 立足课文,学习作者设置伏笔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审视自我,了解真正的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目标导向、活动建构、当堂达标)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搜索,小组合作学习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环节时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3分钟 创境设标(用音乐、图片、动情的解说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思绪,调动学生对友情的思考)以“为朋友两肋插刀”视频导入,播放卡通视频,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在欢声笑语中,引发对友情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之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二十年以后》,对课文的人物和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板书课题)(展示目标)1.品读课文,学习作者使用暗示性语言的写作方法;2.审视自我,了解真正的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观看视频,引发对友情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友情。 根据学生认知习惯,学生对视频、图片等比较感兴趣,以视频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起到良好的效果。10分钟 自主探标(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讨教学目标)1.复述故事,依时间顺序说出鲍勃和吉米之间的故事。2.找出文中有暗示作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3.这篇小说的结尾妙在哪里?说说你的看法。4.有人说,吉米逮捕了鲍勃是对友情的背叛,你同意?为什么? 课前预习听课文范读;齐读全文;回答问题 课文短小,听范读,齐读课文,花费的时间不会太长,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自主学习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过滤自己需要的信息。让学生有事做,会做事。22分钟 互动达标(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讨论、分析、辩论、欣赏等不同方式,共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1.感悟课文。用3-5句话复述故事。(教师用表格提示学生)二十年前吉米、鲍勃两人约定二十年后再相聚二十年后的晚上吉米与鲍勃相遇,认出鲍勃是通缉犯最后吉米找便衣警察逮捕了鲍勃2.品读课文。开端部分:齐读课文前两段,品读下列句子:(1)“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在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为什么要强调“没有点燃”?明确:没有点燃为下文点燃埋下伏笔(2)“警察认真地看了他一眼”,能不能删去“认真地”?明确:不能。认真地看是为了看清面前的人是不是自己的朋友。发展部分:迅速从课文中查找到下列句子,并体会其暗示作用。(3)那个男子为什么对警察“很快地说”?明确:那个男子心虚第九自然段:(4)“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光。”暗示着什么?明确:暗示男子富有(5)本部分中,还有哪些暗示性描写?明确:“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不能明确说出自己财富的来源;“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两人各自想心事“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怕鲍勃走掉高潮和结局部分:找出暗示性的语句;分角色扮演,并评价自己扮演的角色——如果是自己,你会怎么做?(6)找出本部分中暗示性的话。(教师及时总结,查漏补缺)明确:“急匆匆地径直走来”——暗示警察怕鲍勃等不及走掉;“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套问对方的情况“商店里的灯还亮着”——暗示鲍勃会认出面对的是假吉米“他微微地颤抖起来”——暗示他痛苦的内心活动,最好的朋友竟然出卖自己达成目标一:学习作者使用暗示性语言的写作方法。教师小结:本文中,作者的语言是滴水不漏的,有前言,必有后语;有前因,必有后果。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这种方法。(7)众说纷纭,说说本文的结尾巧妙之处。明确:这个结尾揭示了许多疑团:a执勤的警察就是去赴约的吉米;b吉米为什么要隐瞒身份不与鲍勃相认;c吉米为什么要赶快离开,他离开的原因是去找另一个警察;d冒充吉米的原来是吉米找来的便衣警察。3.探究部分:欣赏视频,开展一场关于友情的辩论赛(8)唇枪舌战,辩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达成目标二:引导学生认清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友情观教师小结:能够赴二十年之约,可以证明吉米和鲍勃是一对好朋友。吉米在法律和友情两者中,选择了法律,不徇私情,不僭越法律,他是正确的。帮助朋友绝对不能盲目,你的帮助必须是于朋友有益,于人和国家无害的,这才是真正的帮助;这样的友情才是真正的友情。 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齐读课文前两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按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自主阅读课文,找到答案学生自由查找学习使用暗示性语言的写作方法学生自由发言,自圆其说自由辩论,得出结论 本环节按由简到难,从文本到生活的顺序设计,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又能逐渐引发学生思考,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本环节共分为三个部分,基本按照外研社版语文教材感悟——品读——探究的教学形式。感悟部分主要是回顾课文内容;品读部分主要解决目标一:学习作者使用暗示性语言的写作特色;探究部分主要使用学生辩论的方式,着重解决目标二。辩论让学生有事做,同时也是认清自我的重要过程。3分钟 当堂测标(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评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本节课的测标在互动达标过程中完成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2分钟 作业布置:站在吉米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写出来。 完成作业 将心比心,换一个角度认识自己。板书设计 《二十年以后》感悟——复述课文品读——暗示性语言的使用探究——明白真正的友情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