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六上7开国大典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开国大典》的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和运用。3.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描绘的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和人们的激动心情;体会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国人民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过程】环节一:从“典”入手1.什么叫“典”?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什么叫“典”?生:典礼;隆重的仪式。师:很好,典礼,确实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场面。由此可见,《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正是描写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场面。【教学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非常明确,他并非是内容的制造者,不是内容的输送者,更不是内容的提供者,而是目标抵达的助力者。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目标知识。】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开国大典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地点在哪儿?有多少人参加?都有谁参加?师: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几个关键信息: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和参加者。生: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师:嗯,非常准确!开国大典的时间正是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生:地点是在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师:对,地点是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里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和心脏。生:有三十万人参加。师:不错,参加开国大典的人数达到三十万,这个数字显示了群众的热情和支持。生:各界人士、社会阶层,以及国家领导人都参加了。师:对,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各界人士、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尤其是国家的领导人,都在这一历史时刻齐聚一堂。师: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那就是鸣放礼炮。大家知道,当时礼炮的数量和次序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师板书:54门大炮、28响)师:54门大炮,代表的是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因为当时尚未统计到今天的56个民族。而礼炮的28响呢,则是象征着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整整28年的奋斗历程。这些数字不仅是简单的数目,更是象征着我们民族的团结和革命的艰辛路程。【教学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和思维性,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通过这些细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与历史观。】环节二:重温大典时刻1.找到典礼举行的时间线索师:好了,接下来我们一起重温一下《开国大典》。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并找到典礼举行的时间线索。生:早上六点,群众入场。生:晚上九点半,典礼结束。师:很好。早上六点群众开始入场,晚上九点半典礼结束。那么中间的关键时刻有哪些呢?生:下午三点,主席出现。生:宣告政府成立、升旗、放礼炮、宣读公告、阅兵、傍晚群众游行、夜间烟火表演。师:非常好!从早晨到晚上,《开国大典》这个盛大的典礼按时间顺序展开,清晰地描绘了每一个重要的时刻。师:那么,作者是根据什么来组织这些内容的呢?生:时间。师:很好,作者使用了时间这一线索。但在写时间时,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你们知道是哪两种吗?生:标注时间;标注事件。师:对。标注时间和标注事件,这两者相辅相成。这样看来,时间和事件其实是等价的,即:时间=事件。在我们今后的写作中,特别是描写一个大的场面时,不仅要标注清楚时间节点,还要在这些时间节点中穿插事件顺序,这样才能使人一目了然。2.在这些文字中,你看到了几个场面?生:宣告成立。生:升旗放礼炮。生:阅兵式。生:群众游行。师:对,这些场面都是《开国大典》的核心场景。那么,场面如此之多、之大,作者是如何做到写而不乱的呢?【教学说明:此处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因为通过讨论很难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师:其实,对于这样的“大场面”描写,有几个关键的写法:第一,时间为线。以时间为组织线索,可以让文章有条不紊地展开。第二,一定要特别注意第一句。开篇的第一句往往决定了整段的基调和重点,所以要慎重。第三,各段各司其职,每段一个明确的意思,不要东拉西扯。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晰,各段内容不交叉混乱。【教学说明: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领会写作的技巧和思维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探秘,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技巧,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环节三:欣赏重“点”1.文中有30万人,重点人物是谁?师:同学们,文中提到有30万人参加了开国大典,那么你们觉得重点突出的人物是谁呢?生:毛主席。师:非常好,那么问题来了,30万人中,有名有姓的都算重点人物吗?生:不一定。师:对的。那么,出现多次的人物也是重点人物。请大家看一下,毛主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出现呢?生:5、6、8、10、14段。师:大家观察得非常细致。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重中之重的毛主席该怎么写呢?2.重中之重的人物该怎么写?师:写这样重要的人物,我们需要怎么写才能突出他的形象和作用呢?(1)“面”上先铺垫。在全局中铺开,介绍大背景和宏观情况。(2)“点”上再出现。然后在关键时刻突出具体人物。(3)生动又具体,清晰且可见。描写要细致入微,使人仿佛亲眼所见。(4)点面不偏离,点融于面。具体人物的描写要融入整体场景中,不能离开大背景。师:我们来看一下第6和第14段,看看是如何具体且清晰地写毛主席的。【教学说明:五个段落中毛主席的出现,我们可以挑选任意一个段落让学生讨论,由此得出一个模糊概念,然后通过另一个段落进行印证,提炼出具体方法,全班共享。老师可以先讲解两个实例,然后让学生试着总结,最后大家共同提炼方法,这样师生就成了知识的共享者。】3. 学习“阅兵式”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课文中“阅兵式”的描写。(1)一共写了几个军种?生:6个。师:对,共写了6个军种。那么,大家想一想,每个军种都是怎么写的呢?(特别是重要的仪式怎么写?)师:每个军种的描写都突出了他们的特色:- 海军:制服。- 步兵:步伐。- 炮兵:装备。- 战车师:装备。- 骑兵师:骑马技术。- 空军师:飞行技术。师:补充一下背景信息,当时人民空军的飞机数量不够,高层就想了个妙招,让空军来回飞。这体现了领导的智慧,给人民足够的自信心。(2)那么,这六个军种之间是如何连贯起来的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生:每个军种之间用的是“接着”这个词。师:对,仔细看,这六个军种用了六次“接着”进行连接。这篇文章不在于连接词的变化,而在于通过这些连接词将六个军种的特色清晰连接起来。【教学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背景信息,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环节四:探秘写法1.文中的点面是如何结合的呢?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请大家看第五段,这里的“点”和“面”是怎么结合的呢?(1)“点”是从“面”中浮现出来的。具体人物细节是从大的场面描写中提取出来的。(2)“点”写得生动具体,然后又回到“面”中,使整个情景更加丰满。师:总结起来,就是——一浮一沉一结合。2.彩蛋:情感师:接下来我们看一看这篇文章的情感结构。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而“点面结合”是情感的粘合剂。那么,这个粘合剂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1)在开篇的1到3段,作者采用理性的描写,纯粹地描写场面。(2)到第4段时,感性的描写开始渗透,让场景更加生动。(3)在5、6、7、8段,情感进一步升华,特别是毛主席的描写,情绪达到一个小高潮。(4)第12段迎来全篇的高潮,几乎是情感的顶点。(5)13、14段的群众游行,使情绪达到更高的高潮,场面更加壮观。(6)第15段,人群缓缓散去,情感逐渐回落,结束了全篇。课堂总结:教师强调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人民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开国大典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