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1.2 科学测量(第1课时) 分层练习科学观念:知道测量的意义,了解长度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科学思维:熟练掌握常见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之间的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准确读取测量结果,包括估读值。探究实践:通过操作练习,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实验习惯。提升动手能力。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科学兴趣。1.小金拿起一个橘子,如图所示,它的尺寸L约为( )A.0.5cm B.5cm C.0.5m D.5m2.医院排队做检查时,要自觉保持约1米的距离。下列距离最接近1米的是( )A.一块普通橡皮的厚度 B.一本科学书的宽度C.一张课桌的高度 D.一间教室的长度3.小博用较厚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盒子长度,下列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B. C. D.4.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的规范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科学性与安全性。据此请完成下面小题。下列测量硬币直径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A. B. C. D.5.如图所示,小宁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的长度,该金属片的长度是( )A.2.80 B.2.8cm C.8.30cm D.2.80cm6.在科技运动会“义乌号护卫舰(直航)”比赛中,某同学取得了4.225m的成绩,若测量时估读了一位,则用于其测量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A.1米 B.1分米 C.1厘米 D.1毫米7.四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是23.08厘米、23.09厘米、30.08厘米、23.09厘米,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A.24.84厘米 B.24.835厘米C.23.087厘米 D.23.09厘米8.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 )A.6.5m=6.5×100=650cm B.6.5m=6.5m×100=650cmC.6.5m=6.5m×100cm=650cm D.6.5m=6.5×100cm=650cm9.下列有关单位的换算,正确的是( )A.4.6km = 4.6km×1000=4600m B.59cm=59×1000mm=59000mmC. D.1.8m=1.8×1000=1800mm10.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4.5m=4.5m×100cm=450cm B.456mm=456×=4.65mC.36cm=36×m=0.36m D.6.4cm=6.4×100m=640m11.如图所示,是长度测量中常用的几种特殊测量,其中测量过程有误的是( )A. B. C. D.1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长、宽、纸的厚度等实践活动中,以下操作及结果正确的是( )A.课本长度26cm B.累积法测纸厚度约为C.多次测量可减小误差 D.多估读几位可减小误差13.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读数方法是否正确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14.如下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15.教学楼的消防栓箱的玻璃损坏了,在配换破损的玻璃时,用下列哪种尺子测量其长宽比较好( )A.最小刻度为1mm的30cm长的三角板B.最小刻度为1cm的1.5m长的直尺C.最小刻度为1mm的2m长的钢卷尺D.最小刻度为1cm的30m长的皮尺16.当缺少测试工具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身体一些部位的“尺”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下列估测物体长度的事例中,符合实际的是( )A.图①校园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小树的高度约为1.65dmB.图②教室里的课桌有4柞(zhǎ)长,课桌的长度约为80cmC.图③体育课学生跳绳用的绳子有两庹(tuǒ)长,约为1.6mD.图④小科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100步,则小路长约为300m17.目前彩虹标尺已在中小学校全面推广,它可用来帮助调整课桌椅的高度,从而预防学生近视,小科利用同一彩虹标尺测量身高,四次结果分别为165.2cm、1650.cm、166.2cm、16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彩虹标尺的最小刻度是1mm B.最终的测量结果应记作165.1cmC.165.2cm等于0.1652cm D.165.0cm中最末位数字“0”没有意义18.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把尺的最小刻度是cmB.在乙处读数为5.00cm就是铅笔的长度C.如在丙处读数,测量结果偏小D.测量时铅笔左边一定要对准0刻度19.如图为新版50元人民币,要测量一张50元纸币厚度,采用的方法最合理的是 ( )A.直接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币厚度B.把一张纸币折成5层后用刻度尺测量厚度,然后再除以5C.先测量100张同样纸币的总厚度,然后再除以100D.先测量橡皮和一张纸币的总厚度,再减去橡皮的厚度20.对以下实验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C.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时,若“0”刻度线没有对准课本一端,测量结果会偏大D.用皮卷尺测量跳远成绩时,若裁判员将其卷尺拉得太松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21.下列测量的方法错误的是( )A.测量一块长方体的橡皮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量出橡皮的长宽高,然后利用体积公式算出体积B.测量金属丝直径,把金属丝无间隙地密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C.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D.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一本书除去封面和封底的厚度,再除以书本的页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22.为了比较准确且尽可能快的测出一堆相同规格的小橡皮垫圈的数量(估计有几千个),最好采用下列方法中的( )A.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再测出十个垫圈的质量m,即为垫圈总数B.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再测出一个垫圈的质量m,即为垫圈总数C.将这些垫圈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L,再量出10个垫圈的厚度L0,即为垫圈总数D.将这些垫圈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L,再量出1个垫圈的厚度L0,即为垫圈总数23.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值依次是10.5cm、10.6cm、10.4cm、10.1cm、10.5cm。(1)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2)在五个测量值中,存在错误的数据是 ;(3)采用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4)该木块的长度最终应计为 。24.填入恰当的单位,使下列数字符合实际:(1)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是2.1 ;(2)1010纳米= 微米= 毫米= 米。25.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铅笔的长度是 厘米。第25题图 第26题图26.如图表示用圆规测某曲线长度L的一种方法:将圆规两脚分开,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如图甲;再用圆规脚去分割曲线,曲线被分割为10段,如图乙。(1)图甲中所用直尺的最小刻度为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为 cm;(2)该曲线的长度L= cm。27.如图所示,小科在测量水管横截面的周长。(1)他取一条长纸条紧包住水管,在纸条的重叠处用针戳一个小孔,如图a所示,而后将纸条拉直,纸条上就出现两个小孔,用刻度尺测出纸条上两小孔之间的距离,由图b可知本次测量水管的周长为 厘米;(2)该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填序号)决定的。①测量者 ②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③刻度尺的量程28.如图所示,小乐用刻度尺测量一本除去封面和封底的书的厚度。测量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书的厚度为 cm;若想知道这本书中一张纸的厚度,还需要获取的信息是 ,若测量过程中书未压紧,则测得的纸的厚度会 (填“偏大”或“偏小”)。29.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 刻度尺,其分度值是 ,该物体的长度为 cm,另一种测量的错误之处是 。30.某次测量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A. B. C. D.(1)四名同学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2)小明对圆柱体的高度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右表。右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次;这次测量的最终结果为 ;实验次序 1 2 3 4 5测量值/厘米 17.72 17.69 17.7 17.18 17.71(3)小红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想采用累积取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测量误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办法:用一条很长的薄纸条,紧密地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在重叠处用针扎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用刻度尺测得两端孔之间的长度,然后除以20,就得到圆柱体的周长,再除以π就得到此圆柱体的直径。你认为她的方法合理吗? ,理由 。31.小科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 cm。(2)为了测出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他把纸带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内,纸带环绕了n圈,那么纸带的厚度为 。(3)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中,与该题方法同类的有 。①为了测长为细铜丝直径,将其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圈数,并用刻度尺测出线圈总长度;②为了测铁路真实的长度,找1根柔软的弹性不太大的棉线和地图上待测铁路线重合,然后把这个线拉直,然后再乘以地图的比例尺即为铁路真实的长度;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32.下表是国家标准鞋码对应数据表,其中所指的脚长和脚围如图所示。鞋码(码)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脚长L____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脚围C____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1)在(____)中写出相应的长度单位: ;(选填“mm”、“cm”或者“dm”)(2)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脚长L与脚围C的关系:L= ;(3)现有一根足够长的棉线和一把木质米尺,写出测量脚围的方法: 。33.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为了减小误差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1)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2)如图,他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了20圈,铜丝的直径是 毫米;(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 (可多选)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C.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34.在学习长度测量后,小科想要用自己的步距和步数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步距测量】小科在微湿的泥土地上按照不同方式前进,测量步距。方式1:快跑方式2:慢走(1)请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 ,并说明理由 ;(2)选择合适的前进方式后,小科在湿地上进行测量,标记步距为s。下列测量方式正确的是 。A.B.C.【方法迁移】(3)小敏也想要测量学校到家的距离,但她家离学校较远,步行时间过长,需要骑自行车上下学。请写出一种测量方法,帮助她完成测量 。35.警察在破案时常根据脚印的长度来推断出罪犯的身高,考古学家也会根据古代人脚印的长度来确定古代人的身高。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小李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大胆猜测:人的身高和脚长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人的脚越长,身高越高。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该同学分别测量了家中几位亲属的身高以及他们的脚长,计算身高与脚长的比值,结果如表所示;称谓 表姐 自己 爸爸 妈妈 外公 外婆身高(cm) 162 158 172 162 167 165脚长(cm) 22 21.5 25 23 24.5 24______ 7.36 7.35 6.88 7.04 6.81 6.88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1)请判断表格横线处填写的内容是 ;(2)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出结论: ;(3)若某同学测得自己的脚长为24cm,则根据小李同学的研究成果推测该同学的身高约为 ;(4)小富同学认为该实验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小李调查的对象数量太少且集中在同一家庭,其结果不具代表性;你同意小富同学这种观点吗?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36.在测量细金属丝直径时,小科采用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根据图示情况,回答问题。(1)图中细金属丝紧密排绕而成的长度是 毫米,进而除以圈数后则可以求出细金属丝的直径;(2)小科在三次测量过程中,每次都将金属丝重新缠绕,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请你帮他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 ;(3)本实验用了特殊的测量方法,将小量变成大量,不仅便于测量,还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减少误差,这种方法叫累积法。以下测量方法不属于累积法的是 。A.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取平均值B.测量金属块的长度,测量了3次,然后求平均值C.测量一滴水的体积,先测出60滴水的体积,然后取平均值D.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先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刻度,然后把石头放入水中,记下刻度。再把两个刻度相减,就是石头的体积。37.要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根曲线 MN 的长度,请简要叙述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1.2 科学测量(第1课时) 分层练习科学观念:知道测量的意义,了解长度的单位及测量工具;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科学思维:熟练掌握常见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之间的换算关系正确使用刻度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准确读取测量结果,包括估读值。探究实践:通过操作练习,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实验习惯。提升动手能力。态度责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态度,激发学习科学兴趣。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 案 B C D C D C D D C C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 案 B C D D C B B C C C题 号 21 22答 案 D A1.B【详解】由生活常识知道,上下两手指之间的距离约为5cm,即橘子的尺寸L约为5cm,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C【详解】A.一块普通橡皮的厚度约为1cm,故A不符合题意;B.一本科学书的宽度约为20cm=0.2m,故B不符合题意;C.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0.75m,最接近1m,故C符合题意;D.一间教室的长度约为8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D【详解】AD.图中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紧贴被测物体时读数时会不准确,应将刻度尺立起来测量,故A错误,D正确;B.刻度尺要对被测物体对齐并保持平行,故B错误;C.刻度尺使用时,应从带刻线的整刻线起测,否则读数时会不准确,故C错误。故选D。4.C【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详解】A、刻度尺0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下面对齐,错误;B、刻度尺所测长度不确定是直径,错误;C、刻度尺放置及读数方法正确,正确;D、刻度尺及三角板的放置错误,错误。故选C。5.D【详解】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金属片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与8.30cm对齐,所以金属片的长度为L=8.30cm-5.50cm=2.80cm故选D。6.C【详解】4.225m最后一位是毫米,毫米上的数字5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是厘米,说明测量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7.D【详解】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发现,30.08厘米的准确值为30.0cm,与其它三个数据的准确值相差太大,是一个错误数据;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8.D【详解】在单位换算中,前面的数字是倍数,正确的换算过程是6.5m=6.5×100cm=650cm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9.C【详解】A.正确的单位换算应该是故A错误;B.正确的单位换算应该是故B错误;C.该单位换算过程符合单位换算的一般方法,且结果正确,故C正确;D.正确的单位换算应该是故D错误。故选C。10.C【详解】A.因为1m=100cm,所以4.5m=4.5×100cm=450cm故A错误;B.因为,所以故B错误;C.因为,所以故C正确;D.因为1cm=0.01m,所以6.4cm=6.4×0.01m=0.0064m故D错误。故选C。11.B【详解】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B图中没从零刻线开始,无法测出物体的尺寸。故选B。12.C【详解】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课本的长度约26.00cm,故A错误;B.初中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约为80μm=80000nm故B错误;C.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小误差,故C正确;D.测量时为了减小误差要保留一位估读值,并不是估读位数越多越好,故D错误。故选C。13.D【详解】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前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再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所以测量前选项ABC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D【详解】甲图中,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物理课本的厚度,再除以物理课本纸的张数,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乙图中,由于乒乓球直径的长度端点位置不易确定,因此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采用的方法是平移法;丙图中,铜丝直径很小,无法直接测量,把铜丝紧密的绕在铅笔上,用刻度尺测量出铜线圈的总长度,数一下铜丝一共的匝数,然后计算铜丝的直径,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丁图中,海底深度无法直接测量,利用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利用公式计算即可,采用的方法叫转换法,所以甲、丙所用的方法相同,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5.C【详解】消防栓箱的玻璃的长度在0.5m左右,分度值越精确越好;A.30cm三角板的量程太小,小于消防栓箱的玻璃的长度,故A不符合题意;B.1.5米长的米尺量程合适,最小刻度为1cm,分度值太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B不符合题意;C.2m长的钢卷尺量程合适,最小刻度为1mm,分度值合适,所以能精确测量,故C符合题意;D.最小刻度为1cm,分度值较大,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6.B【详解】A.中学生身高约1.65m,校园的小树有一人高了,小树的高度约1.65m=16.5dm故A不符合题意;B.一柞约20cm,教室里的课桌有4柞长,课桌长度约80cm,故B符合题意;C.一庹约等于人的身高,中学生身高约1.65m,体育课学生跳绳用的绳子有两庹长,约3.3m,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一步长约为0.6m,小科同学步行测得学校的小路长100步,则小路长约60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B【详解】A.长度的测量需要估读,所以测量数据中的最后一位是估计的,倒数第二位即是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测量数据知倒数第二位是厘米,故该标尺的最小刻度是1cm,故A错误;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需去掉错误数据,其余数据取平均值,四次结果中数据166.2cm明显与其余三次数据相差较大,属于错误,去掉错误数据,对余下三个数据取平均值得到的测量结果为故B正确。C.根据单位换算可知故C错误;D.165.0cm中最末位数字“0”是估计值,长度的测量要求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当物体的一端恰好在某一刻度线上时,我们应估读为“0”,故D错误。故选B。18.C【详解】A.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A错误;BD.物体左端与1.30cm对齐,右端与5.00cm对齐,物体的长度为5.00cm-1.30cm=3.70cm故BD错误;C.在丙处读数,测量结果偏小,故C正确。故选C。19.C【详解】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用累积法,所以在各选项的方法中,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相同纸币的厚度,再除以100得到一张纸币的厚度,能够使测量结果的误差更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0.C【详解】A.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故A正确;B.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B正确;C.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时,若“0”刻度线没有对准课本一端,测量结果可能会偏大,也可能偏小,故C错误;D.用皮卷尺测量比赛的成绩时,若将皮卷尺拉得太松,必然在一定的长度内卷缩了一些示数,所以会使测量的结果偏大,故D正确。故选C。21.D【详解】A.测量一块长方体的橡皮的体积,用刻度尺量出橡皮的长宽高,再利用体积公式V=abc得到长方体橡皮的体积,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一本书除去封面和封底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而不是页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2.A【详解】A.用天平测出这些垫圈的总质量M,再测出10个垫圈的质量m,垫圈的总数是这个测量最简洁准确,故A符合题意;B.一个垫圈的质量太小,小于天平的感量,无法直接测量,故B不符合题意;C.小橡胶垫圈的数量(估计有几千个),将这些垫圈叠在一起,用刻度尺量出总厚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故C不符合题意;D.全部垫圈的总数量很多,测量总高度L非常困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3.(1)1cm(2)10.1cm(3)取平均值,减小误差(4)10.5cm【详解】(1)由测量数据可知数字倒数第二位,即毫米位,对应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2)比较测量结果可以看出:10.1cm与其它数值相比,是错误数据,应该去掉。(3)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求平均值。(4)物体的长度为24. mm 107 104 1025. 0.1cm 2.50【详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2]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5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3.50cm﹣1.00cm=2.50cm26.(1) 1mm 0.50(2)5.0【详解】(1)[1]由图甲可知,1cm被平均分成10小格,1小格长为0.1cm,合1mm,则直尺的最小刻度为1mm。[2]由图甲可知,圆规的一只脚在刻度尺的3.00cm处,圆规的另一只脚在刻度尺的3.50cm处,则圆规两脚间的距离s=3.50cm-3.00cm=0.50cm(2)曲线被分割为10段,每段长与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相同,则曲线的长度L=10s=10×0.50cm=5.0cm27. 7.95 ②【详解】(1)[1]如图a,纸条上两个小孔之间的距离即为水管的直径,如图b,第一个小孔正对零刻线,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右侧小孔对应的读数为7.95cm,本次测量水管的周长为7.95cm。(2)[2]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确定的,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越准确,故选②。28. (或) 0.60 整本书的张数(或页数) 偏大【详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或),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或)。[2]书的下侧与0.00cm对齐,上侧与0.60cm对齐,所以书的厚度为[3]若想知道这本书中一张纸的厚度,还需要知道书本的页数,页数的,即纸张的张数,用总厚度除以张数即可求出一张纸的厚度。[4]若测量过程中书未压紧,纸张之间空隙过大,则测得的纸的厚度会偏大。29. A 1mm/0.1cm 2.20 没有将刻度尺有刻度的那一侧紧贴被测物体【详解】[1]由图可知,B尺有刻度的一侧未与待测物体紧贴,因此B是错误的,A的放置方法正确。[2]A尺最小一格为1mm,即分度值为1mm,即0.1cm。[3]待测物体起始端对齐0刻度线,末端对齐2.20cm刻度线,则该物体的长度为2.20cm。[4]由图可知,B尺有刻度的一侧未与待测物体紧贴。30. A 3、4 17.71cm 不合理 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详解】(1)[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两侧的刻度都能准确读出,故A正确;B.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是从刻度尺有刻度的地方开始,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D.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故D错误。故选A。(2)[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需要再估读一位,所以第3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3]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所以也是错误的,所以求平均值是,这两组数据都要去掉;其最终结果为第1、2、5三次有效测量的平均值,即(3)[4][5]薄纸条紧密叠绕在圆柱体上20圈,会增大圆柱体的直径,不仅不能减小误差,反而会增大误差,所以小红的方法不合理。31. 1.55 ①③【详解】(1)[1]由图甲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圆的左侧与1.00cm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d=2.55cm﹣1.00cm=1.55cm(2)[2]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纸带的厚度为(3)[3]①③属于累积法取平均值,②是变曲为直法,故选①③。32. mm,mm C+15mm 见解析【详解】(1)[1]人的脚长约24cm=240mm人脚围约22cm=220mm故表格中长度单位都是mm。(2)[2]①当脚长L=220mm,脚围C=205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220mm-15mm=205mm②当脚长L=225mm,脚围C=210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225mm-15mm=210mm③当脚长L=230mm,脚围C=215mm时,符合的数学关系式230mm-15mm=215mm余下的各组数据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脚围C与脚长L的关系L=C+15mm(3)[3]用细线沿着脚围处绕一圈,作上两个标记,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量此细线的长度L,即是脚围的长度。33. BDAC 1.5 ABC【详解】(1)[1]测量铜丝直径的正确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再将线圈L长除以圈数,计算出金属丝的直径为故正确的顺序为BDAC。(2)[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总长度为3.00cm,细铜丝的直径为(3)[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A.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符合题意;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C.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会导致误差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D.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中的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BC。34.(1) 方式2:慢走 见解析(2)A(3)见解析【详解】(1)[1]方式2:慢走的前进方式比较合适。[2]因为微湿的泥土地上,表面上是湿滑的,容易摔倒,每次迈开步子要均匀,不要大小不一致。(2)算距离是以鞋尖和鞋尖的距离,或者鞋跟与鞋跟的距离,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故选A。(3)方法一:先测量出自行车车轮转动一圈的长度,骑车回家,记录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圈教/后面坐一个人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着车,记录车轮转动的圈数,长度乘以圈数则是距离;方法二:先计算正常骑车行驶一分钟的路程。计时骑行家的时间,总时间乘以1分钟行驶的路程,算出大致的距离;方法三:先测出踏板转一圈时轮胎运动的距离,再数出自己蹬了多少圈,然后计算总长度;方法四:先测出自行车骑行100米所用的时间,再测出自己骑到家的总时间,然后计算总长度。35. 身高与脚长的比值 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 168cm 同意【详解】(1)[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表格中已有数据为身高与脚长,由于实验中探究身高和脚长的倍数关系,所以表格中还需记录身高与脚长的比值。(2)[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身高与脚长之比分别为:7.36,7.35,6.88,7.04,6.81,6.88,比值均在7左右,所以可得出结论: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3)[3]由于人的身高约是脚长的7倍,同学的脚长为24cm,则该同学的身高约h=7l=7×24cm=168cm(4)[4]实验中,为了获得普遍规律,应随机挑选人群多次测量,而小明的测量对象数量太少,且局限于家庭内部,所以其结果不具有代表性,故同意小富同学这种观点。36. 25.0 毫米 在绕金属丝的时候,金属丝排绕松紧程度不同 金属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均匀 BD【详解】(1)[1]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毫米,金属丝左端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为50.0毫米,右端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为75.0毫米,金属丝排绕而成的长度L=75.0毫米-50.0毫米=25.0毫米(2)[2][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人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有: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铜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够均匀。(3)[4] ABC都取平均值,AC属于累积法,B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不是累积法;D是排水法,不是累积法,故BD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D。37.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详解】用一条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 科学测量(第1课时) 分层专项练习.docx 1.2 科学测量(第1课时) 分层专项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