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短歌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比兴、化用、白描等手法与熟知质朴刚健、平淡舒缓的诗风。2.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因声求气——结合注解、找诗眼、抓意象/事件——置身诗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解读诗歌的感情,理解与体会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比兴、化用、白描等手法与熟知质朴刚健、平淡舒缓的诗风。 2.解读诗歌的感情,理解与体会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难点:1.理解不同的诗歌风格2.理解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学校社团招新的“百团大战 ”活动即将开始,文学社、辩论社初试的题目都是与《短歌行》 《归园田居》这两首诗有关,但是具体的题目还未知,我们班也有同学想去面试这两个社团, 这两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诗歌,帮助这些同学准备初试。二、学习任务1.课前预习任务(1)借助课文注解,预习两首诗歌,疏通诗歌大意。(2)给诗歌划分节奏,找出韵脚,在早晚读时朗读。2.课中学习任务(过渡词:文学社会经常举办一些演讲比赛或者诗歌朗诵比赛,因此学会有节奏有感情诵读 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现在老师找同学来朗读一下这两首诗。)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一:因声求气,初步感知(1)先找学生单独的诵读一遍。(2)让另外的学生点评。(3)教师明确节奏划分。短歌行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慢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慢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慢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慢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快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慢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慢 契阔/谈 ,心念/旧恩。↓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慢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快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快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诗歌朗诵一般会配乐,老师这里准备了两首音乐,请同学们选择一下哪首音乐配哪首诗 歌,并说明理由。(5)教师明确理由。四言诗,二二节奏,匀称整齐,铿锵有力,古朴庄重。《短歌行》的韵脚分别是“何 ”“多 ”,“忘 ”“康 ”,“心 ”“今 ”,“苹 ”“笙 ”,“掇 ” “绝 ”,“存 ”“恩 ”,“飞 ”“依 ”,“深 ”“心 ”,一共 8 次换韵,语音形式上错落有致,便于表达跌宕起伏、深沉委曲的“忧 ”情感。故而选音乐 1。整体:舒缓。五言诗,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灵活多变。《归园田居》(其一)的韵脚分 别是“ 山、年、渊、田、间、前、烟、颠、闲、然 ”,一韵到底,“an ”韵声音明朗饱满, 有一种轻松欢快的悠然之感,故而选择音乐 2。(6)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因声求气。把握不同诗歌形式的节奏,韵律,通过诵读诗歌来来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学习任务二:置身诗境,以意逆志诵读诗歌时,我们感受到了曹诗的“忧 ”与陶诗的“悠 ”,那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种 情感的?诗人又是为何产生这种情感?请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诗歌 感情(原诗) 为何忧?为何悠?(原诗) 概括短歌行归园田居明确:诗歌 感情(原诗) 为何忧?为何悠?(原诗) 概括短歌行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忧从中来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 为时光易逝,生 命苦短而忧 2. 为人才未归而忧 3. 为大业未成,天 下未统一而忧归园田居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远离厌恶的的黑暗官 场生活 过上了向往的宁静闲 适的田园生活。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细读文本,置身诗境,以意逆志。通过 细读文本去解读诗歌的感情。高一的新生初中时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诗歌,但是还没有形成较 强的诗歌鉴赏能力,学生基本都能够看出曹诗感情为 “忧” ,陶诗感情为 “悠”“ 欢快”, 但是其不知其为何而“忧”,“悠”,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解读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学习任务三:文本细读,艺术鉴赏曹诗所抒发之情为忧但整首诗却显质朴刚健,陶诗所抒之情悠然就显平缓舒淡,为何两首诗 歌显示出如此大的风格差异?请小组讨论,完成下列的表格。角度 曹诗 陶诗音韵,节奏感情意象、事件艺术技巧明确:角度 曹诗 陶诗音韵, 四言诗,二二节奏,错落有致,铿锵有力, an 韵,一韵到底,明朗饱满,轻松欢节奏 古朴庄重。 快。感情 感情虽然忧伤,但却昂扬向上,刚劲有力。 悠然自得,欢快意象、 事件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高山 深海 天下归心 通过南野、园田、方宅、草屋榆柳、 桃李 、村 、烟 、狗吠、 鸡鸣、 深巷、 桑树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 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艺 术 技巧 直抒胸臆 引用诗歌,化用典故,比兴 比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 比 ”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 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 ”; “兴”则是“触物以起情 ”,“它物”为 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 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 ” 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兴 ”中常有 借景抒情 白描 白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 勿卖弄 ”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 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 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 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 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 的形状、光色、明暗、声响等, 以表 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比 ”,故而“ 比兴 ”常连用。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鉴赏的第三步:细读文本,鉴赏诗歌艺术技巧。诗歌鉴 赏中,艺术技巧的鉴赏最为难,对学生而言,更难的就是对诗歌风格的把握。因此需要教师 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理解并掌握相关手法与诗歌风格。第二课时学习任务四:知人论世,升华情感如果在辩论社招新时,你抽到了辩题“曹操兼济天下还是陶渊明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更 好? ”,正方是“如曹操兼济天下的人生追求更好 ”,反方是“如陶渊明独善其身的人生追 求更好 ”,你会选择哪一方准备辩论词应答?请分正反方讨论,并拟辩论词。提示:可阅读补充资料,结合社会背景、诗人身份与个人追求等来谈。(1)用 7 分钟阅读补充资料后分两方讨论,教师可自选或者指定正反方。(2)请正方、反方分别陈述。(3)教师总结教师最后总结并引导学生,正反方都有理,故而两种人生追求都可取。参考答案: 1.正方①从社会背景看,曹操处在“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东汉末年,战乱频起,百姓疾苦,时局艰难,此时就应该有 人出来结束此种局面,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②从曹操的人生追求来看,“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他胸怀大志, 志在四方,即使年老仍在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 ”人生应有大志,去追寻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躺平,才不枉人世走一遭。③从社会意义看,习总书记曾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故而 曹操这种积极入世,尝试扭转乾坤,平定天下的想法与行为是应该被提倡的。我们“要做起 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 萨 ”。我们要做如曹操辈的行动者,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追求。2.反方①从社会背景看,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这个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战乱十 分频繁。国家政治腐败, 为了争夺权力私欲,仕途上充满了险恶,官场上充斥着贪污贿赂之 风。再加上门阀制度森严, 许多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②从个人追求来看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他确实不喜欢尔虞我诈争权夺 利的黑暗腐败官场。他更向往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世外桃源。不同于曹操在 乱世之初,天下局势未定,能者多有机会,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门阀制度森严,他自知没有 扭转乾坤之能,故而选择归隐田园躬耕不同流合污。在那样的社会里, 他是如此性情,归隐 是最好的选择。他的归隐并不是躺平,而是身处逆境中寻求自我的突破。③从社会影响来看,陶渊明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向内思考生命的结果,在困顿的人生里,我 们该如何突破?他给后世无数失意之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让不安与失意的灵魂得到安 放。在以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里, 学而优则仕,可平步青云者实在是少,当人们无路可走时, 陶渊明给他们看到了另一种人生的可能。如李白苏轼者, 在失意时,不管是“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还是“吾心安处是吾乡 ”,其实都有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在其间。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学会知人论世,能够用到所学去关照自己的人生, 并积累写作素材。任务五:牛刀小试,学以致用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轮鞅:指车马。1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从侧面写“静 ”,用“野外 ”、“穷巷 ”、“荆扉 ”、“虚室 ”来反复强调乡 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B .“野外罕人事 ”与“户庭无尘杂 ”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 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C .《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的欣喜之情;而 本诗着重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D .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 ”的境界中,流荡 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2 .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 析。【答案】1 .A 项,“开头四句从侧面写‘静 ’”错。开头四句应是“正面 ”写“静 ”。故选 A。2 . ①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就表现了乡居的 宁静,“虚室绝尘想 ”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与乡邻一起 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②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 莽 ”,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③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 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说明:本任务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确保学生一课一得。三、课堂总结跟学生一起回顾这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两节课所用到的鉴赏诗歌的方 法。最后明确:诗歌鉴赏方法分三步走:一朗读,二细读(注解,诗眼,事件,意象) ,三品读(艺术技 巧)。情感:一忧,一悠。风格:刚健有力;平缓舒淡技巧:化用,引用,比兴,白描,以动衬静。 主旨:人生追求四、拓展延伸人物简介:曹操(155 年-220 年 3 月 15 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 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 权的奠基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 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 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 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 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 世后谥号为武王。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 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蒿里行 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求贤令》 曹操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 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 则齐桓其何以 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征,与孙权、刘备的联军战于赤壁,受到严重挫折。他 感到统一全国的大业并非易事,只有得到贤才之士的帮助,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才能完成 自己的心愿,于是,他于建安十五年春下了这道征求贤才的命令。人物简介:陶渊明(352 或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 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 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 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 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 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 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作业布置。请你以《我眼中的曹操》或《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写一篇初试文章给学校《苔痕文学社》 投稿。六、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