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词与诗歌的内容,掌握李诗豪放飘逸与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2.探求不同诗人为何用不同诗体来写同种境遇,理解诗人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
2.探求诗人为何用古体诗来写作而非律诗,理解诗人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每当月考结束后,总有同学“碎了 ”。为此, 我们班准备在月考后开一个关于如何面对人生 挫折与失意的主题班会,班会的内容与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内容高度契合,现在让我们 一起走进《梦游天姥吟留别》与《登高》, 搜寻班会素材,看看大诗人李白与杜甫在面对挫 折与失意方面可以给我们哪些启发?
二、学习任务
1.课前预习任务
(1)请补充文中空白处的内容,借助课内注解,疏通诗歌大意。
海客谈( ),烟涛微茫( )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 ( ),势( )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 )之梦吴越,一夜飞( )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 )。谢公宿外今 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 )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千岩万 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熊咆龙吟( )岩泉,( )深林( )惊层( )。
云青青兮欲雨,水( )兮生烟。列缺( ),丘峦崩摧,洞天石( ),( )然中开。 青(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 瑟兮( )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 )以魄动,恍惊起而长( )。( )觉时 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 )间,须行即骑
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风急天高猿( )哀, ( )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 )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 )霜( ), ( )倒新停浊酒杯。
(2)了解写作背景。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 44 岁之作,唐玄宗任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激动于自己志向抱 负 能得以实现,但上位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中的生活 不同。他的职务只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 陪侍皇 帝左右。加上李白傲岸不屈的性格得罪了很多当 朝权贵,李白受到排挤,遂选择离 开。该诗是李 白离开长安第二年所作,题目“留别 ”,即留诗 赠给分别的人。
《登高》是杜甫 56 岁之作,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此时的诗人也已经快步入晚年了,
漂泊他乡,年老多病。这天,诗人只身一人,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楼,由登高所望之景, 想到安史之乱后唐朝国运由盛转衰,百姓苦不堪言,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诸多情感加 在一起,苦闷无法排解,遂写下七言律诗中的名篇 《登高》。
(3)了解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有“歌” 、“行” 、“吟”三种载体。古体诗又称“古诗 ”、“古风 ”,是汉魏以来盛行的一种诗 歌。它最初流行于民间, 汉朝乐府机构把它们搜集起来,加以润色,成为最早的五言诗。这 种诗体,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形式上比较自由,句数、字数、对仗及平仄声调都没有 严格的限制。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 古 ”)、七言诗(简称“七古 ”)、杂言诗等。广义地说, 楚辞和乐府诗也都可算作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 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 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 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著名的代表诗人有: 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 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贡献。
古体诗与近体诗对比
古体诗 近体诗
以格律分 类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除需用韵之外,还受到格律限 制
以字数分 类 有二言、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八言、九言和杂言体 只有五言、六言、七言三种形 式
以句数分 类 从一句到数百句都有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 句以上
以用韵分 类 1.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 可随意转为其他的韵。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脚的 字可以重复。 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 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 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 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 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 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2.课中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梳理诗意,把握内容。
1、请完成以下情境默写
( 1 ) 诗人以虚幻难觅的仙山引出天姥山的两句是 : ,

( 2 )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 , 直接描绘天姥山拔地参天 , 横空出世的高雄的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用 “ , 。 ”完成了由醒入梦的
转变。
(4)诗中“ , 。 ”这两句描绘出了剡溪
清幽之景。
(5)诗中诗人是如何登山的:“ , 。 ”
(6) 诗中用了视听结合的方式写了半山腰的所见所闻: “ ,
。 ”
(7)诗中诗人用“ , 。 ”将白天游程时间
过渡到了傍晚。
(8)夜幕降临,诗人用“ , 。 ”通过动物
声音描绘了一幅恐怖的景象。
(9)诗中“ , ”两句描绘了电闪雷鸣,天
崩地裂之状。
(10)诗中“ , ”两句描绘了仙门大开之状。
(11)诗中“ , 。”两句写尽了神仙居所的
金碧辉煌与壮丽。
(12)诗中“ , 。”写到仙人来天姥山时的
衣着。
(13)诗中“ , 。”这两句诗人由梦境回到
了现实。
(14)诗中诗人以反问的方式“ , 。”直抒
胸臆。 答案: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8)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2)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9)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3)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10)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4)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1)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5)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12)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6)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3)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7)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1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歌
3、请完成以下情境默写
(1)《登高》中“ , 。 ”两句描绘出一幅
精美的图画,将视觉、听觉融为一体,使风、天等六种意象自然成对。
(2)杜甫的《登高》中,“ , 。 ”两句通
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离乡万里、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3 )杜甫在《 登高 》 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的《登高》中,诗人用“ , 。 ”
两句直接抒发自己的多重愁苦,被宋代学者罗大经认为“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 精确。
(5)在《登高》中,诗人表现自己潦倒困苦、借酒浇愁,因国难家愁而悲愤的句子是:
, 。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5)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歌。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解读懂诗歌大意,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 内容,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深研文本,品诗艺。
1、初读诗歌后,我们知道李杜在政治上受挫时,一个寄情于梦游,一个则是寄情于登高望 远;请分别梳理出诗歌内容并加以分析,找出其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再读文本,小组 合作完成以下任务。(先完成篇目一)
篇目 内容 意象 手法 意境 感情 文本特征
梦游天 姥吟留 别
登高
明确
篇目 内容 意象 手法 意境 感情 文本特征
梦 游 天 姥 吟 留 梦因 瀛洲 烟涛 五岳 赤城 天台山 夸张 对比 雄奇 向往 古体诗,句 式上兼有 四言 、 五
梦游 剡溪:湖 月 谢公 渌水 清猿 想象 清幽 愉悦
登山:谢公屐 青云梯 海日 天鸡 想象 视听 壮丽 愉悦
(
总结:
) (
向往
) (
梦因
) (
愉悦
轻快
) (
梦游
) (
恐怖
) (
梦 境
) (
喜悦
震撼
) (
怅然若失
) (
梦悟
)别 夜幕怖境:熊咆 龙吟 青云 水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想象 绘声绘色 阴森可怖 害怕 言、六言, 七言与九 言,灵活多 变。 韵脚多变 化。 无格律限 制。 豪放飘逸
梦游仙境:霓衣 风马 仙人 虎 瑟 鸾车 想象 绘声绘色 雄奇 壮丽 震 撼 喜悦
梦醒 枕席 烟霞 凄凉 怅 然 若失
梦悟 白鹿 名山 豪放
游剡溪
登山
游怖境
游仙境
梦醒
豪放 抗争
总结:
1.丰富的想象。(天鸡、金银台、霓衣、风马、云之君) 2.大胆的夸张。(向天横、拔五岳、掩赤诚、倾天台)
3.瑰丽的色彩。(云霞、明月、渌水、海日、青冥)
4.奇特的构思。(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和谐、自由、欢 乐),又回到现实)
5.千变万化的诗境,跌宕起伏的感情。(雄奇壮丽、清幽、可怖、辉煌壮丽) (向往、愉悦、 恐怖、震撼、抗争)
共同构成了李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特点,体现了豪放飘逸的风格。
篇目 内容 意象 手法 意境 感情 文本特征
登高 写景 风急 天高 猿 啸 渚清 沙白 鸟飞 回 无边落木 长 江滚滚 渲染 宏大 壮丽 凄清 苍凉 哀 一 韵 到 底,对仗 工整,七 言律诗。 沉郁顿挫
抒情 年老多病的失意 游子 直抒 胸臆 悲己: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作客, 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多病,衰 疾也;台,高迥处也;独 登台,无亲朋也。 悲国:无济于时,眼看国 家走向衰败,百姓受苦。
总结:沉郁顿挫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表格的形式, 引导学 生从多维度来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理性全面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任务三:知人论世,读写结合
同是仕途受挫,人生失意,内心感慨万千,李白为何选择古体诗作为载体来表现而杜甫却 是选择律诗?
提示:可从写作内容、古体诗与律诗的区别、李杜的个性与追求等方面来思考。 参考答案:
1.从写作内容上看,李白要记一次梦游,内容较多,体量大,使用像散文的古体诗更容易发 挥。而杜甫要写的是登高望远, 这个内容经常会以律诗的形式呈现,如他的《登楼》也是如 此。
2.从体裁上看,古体诗句式大体整齐,虽也要押韵,但形式上比较自由,句数、字数、对仗 及平仄声调都没有严格的限制。而如果李诗使用律诗创作, 那会有格律限制,诗句有字数限 制,相当于跳着脚镣跳舞。但是这首诗歌写作对象为“梦境 ”,诗人作诗时想像天马行空, 诗境多变,情感跌宕起伏,故而形式上比较自由的古体诗更适合。但讲究平仄、格律、押韵 的律诗更适合去表现杜诗的“沉郁顿挫 ”。
3.从李白的经历来看,他一生放荡不羁,不愿受束缚,故而古体诗更适合他。虽然他曾言 “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其“五岁诵六 甲 ”,也曾言“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明显受到很强的道教的影响,身上自有 一股飘逸仙气,追求道教主张的“道法自然 ”,他不愿意被束缚,在作诗上,就会倾向于形 式更为灵活的古体诗而非跳着脚镣跳舞的律诗。被“赐金还乡 ”后,其高吟“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渴望的是自由,是无拘无束的状态,其怎么会选择用满是束缚 的外壳来承载这种感情。
但是杜甫是传统的儒生,他的一生受着儒教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的规训,他从骨子里就是一
个中规中矩的诗人,作诗讲究工整对仗,诗风多“沉郁顿挫 ”,故而有字数限制,体量小, 讲究格律押韵对仗的律诗会更适合表现他的情感内容。他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 的政治抱负,曾以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他的仕途却始终不顺,还历经了安
史之乱, 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的社会惨状,就连他自己的小儿子都饿死了。 他自己老年后又穷有病,壮志难酬,眼看着国家走向衰败。故而他的思想更多的是深沉、凝 重与愤懑的。既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更有对百姓对社会对国家的哀吟。这种深沉、凝重与 愤懑的表达无疑使用律诗会更容易出效果,在小体量里容有他的万千感慨。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诗人体裁的选择,掌握古体诗的体裁特点。并引导学生 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鉴赏诗歌,在这个过程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写作内容、写作目的与写 作习惯对写作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李诗:豪放飘逸,浪漫主义
1.丰富的想象。2.大胆的夸张。4.奇特的构思。5.千变万化的诗境,跌宕起伏的感情。
杜诗:沉郁顿挫
四、拓展延伸
1、作者简介 文本一:
李白入朝后担任翰林供奉,只是一个文学侍从之臣,除了偶尔起草国书之外,他的任务就是 替玄宗写诗,然而李白却深深地失望了。他的理想是登辅弼之位, 行治国平天下之事,岂是 当一个御用诗人而已!所以时隔不久,李白就从奉诏入朝之初的兴奋得意中清醒过来了。他 开始冷眼观察盛世外表下的种种黑暗现状,他开始以沉湎酒乡来掩盖内心的失望和牢骚。在 《古风五十九首》之二十四中, 他揭露长安城中宦官及斗鸡之徒嚣张奢侈之丑态:“路逢斗 鸡者,冠盖何辉赫!”在《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中, 他悲叹贤才被弃的社会悲剧:“珠玉 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在《饮中八仙歌》中描写李白在长安的醉态是:“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如此狂傲不驯,分明是满腹牢骚的
外露。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则说李白在长安“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又说“朝列赋谪仙 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 ”,连朝中列官都明白李白的“不得意 ”,何况李白本人?
……
李白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自己说得很清楚:“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 县清一。”这与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基本一致,正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共同 的人生理想:安邦定国、治国平天下。在唐代, 读书人要想进入仕途,最通常的道路便是参 加科举。但是李白自负于个人的才华, 不愿意走循规蹈矩的科举之路。他希望顷刻之间就能 实现其政治理想,用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的话说, 便是“常欲一鸣惊 人,一飞冲天。其渐陆迁乔, 皆不能也 ”。不应科举而想入仕, 李白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 干谒求名,二是隐居求名。早在蜀中的时候, 李白就曾求见苏颋。苏颋是朝中名臣, 当时正 任益州长史。李白自述求见苏颋的过程是“于路中投刺 ”,也就是在路上向苏颋递上名片, 显然这是主动上前以事干谒。苏颋对李白大为赞赏, 说他“天才英丽,下笔不休 ”。李白对 此事非常得意,后来把苏颋的话写进《与安州裴长史书》中,还说“ 四海明识,具知此 谈 ”,这清楚地说明李白干谒名人贵人的目的,就是显扬自己的名声。李白三十四岁那年, 在襄阳晋谒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 开头便说:“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 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由此在汉 语中增添了“识荆 ”这个词汇,成为后人结识他人的专用词语。《与韩荆州书》中还自称 “遍干诸侯 ”“历抵卿相 ”,可见李白并不讳言自己曾广事干谒,在他看来,这是实现理想 的一条途径,是光明正大的行为。
李白采取的另一种方法是隐居求名。李白为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在当时有可能付诸实施吗? 回答是肯定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 唐代都是一个相当多元化的时代。科举制度虽已 确立,但朝廷用人不拘一格。唐太宗贞观年间, 一介布衣马周代中郎将常何上条奏事,深得 太宗赏识,当即召见,从此步入仕途,次年就任监察御史,后来官至中书令。天宝末年, 布 衣张镐因杨国忠推荐,释褐拜左拾遗,后来官至宰相。而李白投书求谒的韩朝宗也曾推荐崔 宗之、严协律等人, 都顺利地进入了仕途。所以李白广事干谒, 决非徒劳之举。至于隐居求 名,也是当时进入仕途的一条捷径。“终南捷径 ”这个成语的产生时间,就在李白出生前后。 当时有名卢藏用者,初举进士,不调,就隐居终南山。他表面上隐居在山中, 眼睛却始终盯 着朝廷的动静,人称“随驾隐士 ”。不久卢藏用应诏入朝, 从此在官场里度过一生。据刘肃 《大唐新语》记载,卢藏用曾对道士司马承祯说终南山中“大有佳处 ”,司马讽刺他说:
“ 以仆所观,乃仕宦捷径耳。”“终南捷径 ”这个成语,后人常用来讽刺心怀魏阙的假隐士。
但在唐代,它并没有多大的讽刺意义。其实讽刺卢藏用的司马承祯本人也是个出入朝廷的显 赫道士,据李白《大鹏赋序》所云, 李白刚出蜀时就在江陵见过司马承祯,司马还赞扬他有 “仙风道骨 ”,说不定李白曾从司马那里听说过“终南捷径 ”的故事并从中得到启发。
——摘自《莫砺锋讲唐诗课》 文本二:
李白在遭受权贵排挤和打击后,于天宝三 载(744)春,被“赐金放还 ”,“李白本是要入 世的,理想不能实现,遂借着隐逸求仙,狂放纵酒 来排遣苦闷。 ”这是以往教学形成的共 识,但是,课堂教学仅以此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完全不够的。因为“此诗正是在蓬莱 神话背景 下展开的神仙想象 ”,表达游山游仙的无限快 乐,并寄寓生命追求,这与李白的 神仙道教思 想密切相关。学道求仙活动贯穿于李白的一 生,早在他出蜀后写的《秋下荆门》 中就宣称 “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漫游庐 山时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 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出京后,在《还山留 别金门知己》(一作《出 金门后书怀留别翰林诸 公》) 中说:“ 闲来东武吟,曲尽情未终。书此谢 知己,扁舟寻钓 翁。”朱谏注此诗云:“从仙隐以 遨游,永与斯世相弃也 ”(《李诗选注》) 。大约在 天 宝三载秋冬之际(从闻一多说),李白至齐州 紫极宫从高天师受道蓚,得到正式的道教身 份,《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蓚毕归北海》为 有力的证据。作于天宝五载(746)秋的 《鲁郡尧 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云: “尔向西秦我东 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在出发前 夕写下《梦》。
李白仕途失意、理想破灭的现实状况和学 道求仙思想行为对《梦》的创作,无疑都产生了 深刻影响,不过后者几乎占据了文本的统摄地 位,还要进一步看到文本表现李白神仙道教 思 想行为的矛盾性。“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 求 ”开篇便以肯定的语气否定了神仙世 界的存 在,下文反而大篇幅地呈现神仙世界。范传正 《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 “公好 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而求之,欲耗壮心遣馀年 也。 ”所谓“将不可求之事而 求之 ”,揭示了李白学道求仙思想行为的矛盾性。钱志熙先生也指 出:“在放还之初,从 李白实际的表现来看,主要是用来寄托不平之感的放旷、猖狂行为,与 其所声称的学道求 仙举动,正好形成对比。”李白对神仙世界抱有半信半疑的态度,因而付与文本梦游形式并 非偶然,这在他被放还十多年 后所写的《下途归石门旧居》中得到印证:“余尝学道穷冥 筌,梦中往往游仙山 ”“冥筌,道中 幽冥之迹也 ”(王琦注),再次总结了自己学道求仙 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追求。
——摘自《李白的生命追求是什么 》刘自歆
文本三
杜预是杜甫家族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西晋的名臣,文武双全。他还是研究儒学经典的 一个专家,他撰写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关于《左传》的经典著作, 所以他是一个对儒 学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杜甫说这是我们杜家的光荣传统, 我不能放弃这个传统。杜甫的 祖父杜审言代表着家族的第二个传统,就是诗歌的传统。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 在当时的诗坛上与宋之问等人齐名。杜审言对唐代律诗格律的确立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杜甫 对祖父的诗歌成就感到非常自豪,他说:“吾祖诗冠古。 ”
杜甫出生在一个以儒学为传统的家庭里,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终生服膺儒学。 儒家关注的对象是人生与社会,他们的人生态度必然是积极入世的。孔子奔走列国, 栖栖惶 惶,为的是实现其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孟子游说诸侯, 力辟杨墨,为的是实现以仁义为核 心的政治主张。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 而且怀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在儒家思想哺 育下成长起来的杜甫也是这样。杜甫对于人生抱有坚定的信念, 他把安邦定国视为自己的使 命。青年时代的杜甫早已胸怀大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当时他对自己的人生 道路还没有作深沉的思考,他的壮志还缺乏具体、确定的内涵。待到长安十年, 杜甫一面体 验着人生的艰辛,一面观察着人民的疾苦,终于确立了坚如磐石的人生信念。三十九岁那年, 杜甫首次自述其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五年 之后,杜甫再述其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前 者着眼于君主,后者关注的重点转到自身。写前一首诗的时候,杜甫还是一介布衣。写后一 首诗的时候,杜甫刚刚得到一个从八品下的微职。然而他的口气是如此狂傲! 他的志向是如 此高远!尧、舜是儒家推崇的古代明君, 是儒家用自己的政治观念塑造出来的理想人物。杜 甫希望皇帝效法尧、舜, 其实质就是希望他们实行仁政。这是杜甫实现远大政治抱负的必要 步骤。
什么叫“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意思是我对自己的期许是不是有点笨啊,我私下把自 己比作历史上的两个人物,一个是稷,还有一个是契。稷与契是谁?稷, 《左传》里面有记 载,又称之为后稷,他从小就喜欢种庄稼,后来成为舜的大臣,主管天下农业,相当于现在 的农业部长。契则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大臣, 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长。杜甫自比稷、契, 是不 是自许太高?明末清初的王嗣爽解释得很好,他说:“人多疑自许稷契之语,不知稷契元无 他奇,只是己饥己溺之念而已。”什么叫做“ 己饥己溺 ”?《孟子 ·离娄下》说: “ 禹思天 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 由己饥之也。”这是对于天下对于全社会的责任 感。这是一种伟大的胸怀,一种高尚的政治情操,所以王嗣爽说杜甫己饥己溺,这一点都不
奇怪,它是一种信念,一种人格精神。其实在盛唐时期, 大唐帝国已经出现过唐太宗的贞观 之治,在唐玄宗前期又出现了开元之治,士人说要做稷和契,只是一个普通的政治观念。 《贞观政要》记载说,唐太宗的时候,魏徵就说过,最好的政治就是“君为尧舜,臣为稷 契 ”。君主要以尧舜为榜样, 臣子要以稷契为榜样。所以“致君尧舜上 ”也好,“窃比稷与 契 ”也好,在杜甫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是表白他的政治理想。 钱穆在《中国史学发微》中称杜甫为唐代的“醇儒 ”,非常准确。那么在何种意义上, 我们 能够说杜甫对唐代的儒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呢?杜甫不是儒学经典的注疏者,他对儒学的 服膺主要体现于实践,他身体力行地将儒学原理付诸行为,从而在儒学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 的贡献。不但如此, 杜甫还用他一生的实践、行为, 用他的整个生命,来丰富、充实了儒学 的内涵。从本质上说, 儒学原是一种实践哲学,它非常重视人的行为。所谓的百姓日用人伦, 是儒学最为关心的核心内容。孔子也好, 孟子也好,当他们年富力强的时候并不忙着著书立 说,他们栖栖惶惶,奔走天下,要从实践的角度推行他们的仁爱之道。等到最后觉得“道之 不行,已知之矣 ”,道是暂时行不通了,年纪也大了,才静下心来著书立说,把他们的思想 用著述的形式传给后人。从本质上看, 儒学最强调的是实践,强调人们生前的行为,强调在 实际生活中的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说杜甫正是最好地体现儒家精神、发扬儒家精神 的一个历史人物。
儒学千头万绪,其核心内容就是仁爱思想,主张在天下推行以仁爱之心为出发点的仁政。众 所周知,儒家的仁爱精神跟西方的博爱精神是貌同神异的。一般说来,西方的博爱精神,最 初的来源就是宗教。儒家的仁爱之心则与神灵无关。儒家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 ”,一切的 爱心都是从人们的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孟子有一个很好的阐释,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自然的情感流动。由这样的程序 生发出来的仁爱之心,它更自然,更符合人的本性,也更切实可行。它既不是好高骛远的空 想,也不是违背人性的矫情。它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规范, 更不是对天国入场券的预付。杜甫 对儒家的这个核心精神心领神会,他的诗篇,他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在阐释这种理念。杜甫 感情深厚诚笃,被后人誉为“情圣 ”。他深深地爱着他的妻子、儿女和弟妹, 一生中始终与 妻儿不离不弃,相依为命。他与杨氏夫人伉俪情深, 白头偕老。当他被叛军扣押在长安时, 曾对着月亮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当他与家人 隔绝时,就格外思念幼小的孩子:“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 杜甫对友人 情同兄弟,时时写诗怀念。他四十八岁那年流寓秦州, 全家生计濒于绝境,却在短短三个月 内写了三首思念李白的名篇,其中如《天末怀李白》云: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
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至性至情, 感人肺腑。杜甫还将仁爱之心推广到素不相识的天下苍生。当杜甫到奉先县去探亲的时候, 突然发现自己的幼子已因挨饿而夭折了。他当然悲痛万分,但是与此同时,他马上又想到了 普天下还有很多比他更困苦的人:“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 因念远戍 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失业徒 ”就是失去田地的农民,“远戍卒 ”指在 远方戍边的战士,他们遭受的痛苦比我更加剧烈。于是杜甫就把关爱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 民族,整个社会。在一个秋风秋雨之夜,他的茅屋被大风刮破了,雨水漏下来了,床上都潮 湿了,杜甫彻夜不得安眠,此时此刻,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 破歌》) 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的“安居房 ”概念。杜甫甚至庄严许愿: 只要有千万 间“安居房 ”突然出现,即使自己独自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杜甫的思考过程,他的感情流 向,也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这分明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儒家 精神的具体阐发。
儒家仁爱之心的最高体现形式是实行仁政,孟子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 下。 ”孟子还指出仁政的最低限度是让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梁惠王上》) 杜甫对此完全赞同,他用诗歌表示了同样的希望:“牛尽 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 他满心希望朝廷薄赋轻 徭,让人民休养生息:“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提封》) 他谴责急征暴敛,指出 苛政是逼迫人民铤而走险的根本原因:“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之三) 在国家统一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杜甫坚决主张息兵罢战。唐帝国发动对南诏的战争, 屡战屡 败,甚至全军覆没,杜甫作《兵车行》揭露朝廷的穷兵黩武, 以及无辜百姓埋骨荒外的悲惨 命运:“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不但 爱自己的同胞,他还把仁爱之心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甚至包括其他民族的人。在盛唐时期, 经常发生边境战争,以唐帝国为一方,以少数民族建立的其他政权为另一方之间经常发生战 事。这些战争的性质多种多样, 有时是唐帝国防御外族的侵扰,也有时是唐帝国为了开边拓 土而主动进攻他国。杜甫虽然坚决主张保卫国家不受侵扰, 但同时也主张反击不必过度,他 说:“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 立国自有疆。苟 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九首》之六) 这是富有人道精神的战争观,也是对儒 家仁爱思想的发扬光大。
杜诗被后人尊为“诗史 ”,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 ”,这是历史授予杜甫的两顶桂冠。
何谓“诗史 ”?这个概念始见于晚唐孟启的《本事诗 ·高逸第三》: “杜逢禄山之难,流离 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 ”顾名思义,“诗史 ”就是 用诗歌写成的历史。当然, 杜诗的功能并不是客观地记录历史,它是对历史的价值评判,是 历史的暴风骤雨在人们心头留下的情感波澜的深刻抒写。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中说得好: “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大唐帝国在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发 生了由盛转衰的剧变,它对人们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影响?安史之乱在唐朝人民的 心头留下了何等深重的创伤?这些内容在史书中是读不到的,即使有所涉及也是不够真切的。 例如安史之乱使唐帝国的人口急剧减少,《资治通鉴》中有详细的记载: 天宝十三载(公元 754 年),大唐帝国的总人口是 5288 万,到了广德二年(公元 764 年),这个数字下降为 1690 万。短短十年间,全国的总人口竟然减少了三分之二!史书中虽然记载了详细的人口 数,但是它们只是两个冷冰冰的数据,没有细节,没有过程,没有告诉我们那么多的百姓是 如何死于非命的。杜甫晚年所作的《白马》, 其中说:“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在太 平年代,人们的死亡方式是比较单一的,或是寿终正寝,或是染病身亡。但是在兵荒马乱的 时代,人们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走向死亡。这是多么沉痛的句子! 安史之乱时百姓遭受的 苦难到底有多深,他们是死于铁骑的蹂躏,还是死于逃难的折磨,或是死于兵火之后的饥 荒?只有“三吏 ”“三别 ”以及《彭衙行》《哀王孙》等杜诗才给出了深刻的解答。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杜诗,在客观上就是新、旧《唐书》的必要补充, 在主观上就是杜甫 留给后人的历史警示录。历史是我们的集体记忆, 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是集体价值观的记载 和传承,它必然会对中华民族的现在和将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杜诗在记录历史事实时渗入了 深沉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它不但让后人了解历史,而且启发后人感知历史、思考历史, 进 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前进。就这一点来说,杜诗与孔子的《春秋》具有 同样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高度评价杜诗的“诗史 ”价值。
——摘自《莫砺锋讲唐诗课》
五、作业布置
1、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释。
烟涛微茫信难求: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欲因之梦吴越: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答案:确实 遮蔽 超出 依据 震动 原来 怎么
2、【2018 ·北京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 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 西南更 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 官名,主 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 官服。③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 主旨 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问: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 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 分)
【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 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 ”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清丽隽永, 皆堪称“和缓 ”。
【解析】首先要准确理解陈廷焯两句评论的意思。 “龙吟虎啸 ”形容声音宏大或叱咤风云的 气势。这里指词的声律豪放峭拔, “和缓 ”有平和、缓和之意。两者在诗词语言和表达技巧 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结合对本词的理解, 典故和建功立业与劝慰的情感是豪放而大气 的,而作者对自己身世及友人的不舍就显得细腻而和缓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