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3《声声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探究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深入了解婉约派和“ 闺怨诗 ”,以丰 富我们的文化知识。
2. 欣赏并评价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分析其多样化的抒情手法。
3. 解读诗词中的意象,理解景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
4. 感受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历经离乱时的深沉哀愁,领悟她坚韧不拔、孤傲高洁的精 神风貌;
5.学会写文学评论。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词人的忧伤,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独特属性。
2. 剖析李清照在表达情感时运用的技巧手法;
3. 学写文学评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学校校刊新开了一个文学评论栏目,现面对全体高一学生征集文学评论,请在学习完 《声声慢》以后,制作一份文学评论,并向校刊投稿。
二、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了解背景知识,写好文学评论
1.了解“婉约派 ”
(1)婉约派:作为中国宋代词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婉约派以婉转含蓄著称。
(2)特点:该流派的作品多聚焦于描绘男女情感,结构精巧而细致,音韵悠扬和谐,语 言流畅而清雅,展现出一种柔和的美感。
(3)代表诗人:包括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以及李清照(宋代最杰 出的女性词人)等。
2.了解“ 闺怨诗 ”
唐宋时期的词作中,有一个传统主题,即描绘闺中女子的哀怨之情,这类作品被称为
“ 闺怨词 ”,专门用来展现女性的生活与情感世界。然而, 这些词的创作者大多为男性,他 们所作的词被称作“代言体 ”,意即他们代为表达女性的心声。李清照作为词坛上一位杰出 的女性词人,她的“ 闺怨词 ”则不同,她以自己的真实经历和内心感受为蓝本,抒发了自己 想要表达的话语。因此,她的出现为词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意。
3.了解“易安体 ”
李清照的词作继承了婉约派的风格与技巧,同时融入了她个人的创新与拓展。她的作品 在苏轼的豪放、柳永的通俗、周邦彦的律动之外, 独树一帜,展现出既婉约又不失力度,清 丽脱俗且充满遐想的特色。她的词情感真挚, 语言清新脱俗,流畅如珍珠串联,音韵和谐悦 耳,因此在当时享有盛名,被誉为“易安体 ”。
4.婉约词宗--李清照
李清照(1104-1155),出生于现今的山东省济南章丘,自号易安居士。她是宋代杰出 的女性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早年生活十分优渥, 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家中藏 书丰富,母亲则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她与丈夫赵明诚(吏部侍郎赵挺之子)共同醉心于书 画和金石研究,并合作编纂了《金石录》。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才女, 她不仅擅长书 法和绘画,还精通金石学,尤其在诗词方面造诣深厚。她早年撰写了一篇《词论》, 在其中 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的观点,反对将作诗的方法应用于词的创作。她的词作独树一帜,流 传至今,被尊称为“词家一大宗 ”。
南渡前 题 材 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 风 格 清新明快、细腻婉转
南渡后 题 材 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风 格 哀婉凄清、苍凉悲楚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词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后再对诗歌进行解析。
学习任务二:了解诗歌大意,写好文学评论
1. 正字音:
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朗读《声声慢》, 强调每个字的正确发音,确保学生能够准确 地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 教师适时纠正学生的发音,确保每个字都读得清 晰准确。
寻寻觅觅(mì) 惨惨戚戚(qī) 乍暖还寒(zhà) 憔悴损(qiáo cuì)
2. 译诗文:
请学生逐句解释《声声慢》的含义, 用现代汉语翻译古诗文。在翻译的过程中, 教师不
仅解释字面意思,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苦苦寻觅,却只见一片冷清,心中充满了凄凉、忧愁与悲伤。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在秋季,气温的急剧变化使得保养和休息变得尤为困难。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几杯淡酒入愁肠,难以抵御晚间的寒风冷意。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仰望苍穹,只见一排排大雁划过天际,这些熟悉的旅者如今却令我倍感忧伤。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地面上散落着凋零的黄花,它们枯萎而憔悴。如今,还有谁愿意与我一同采摘呢?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整日守候在窗边,孤独寂寞,如何能轻易度过漫长的白昼直至夜幕降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当黄昏降临,细雨再次飘洒,绵绵不绝。每一滴雨珠轻柔地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一种令 人心碎的声响。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 ”字如何能够完全表达!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情。
学习任务三:研究诗歌意象,写好文学评论
让学生寻找并探究意象的内涵,小组讨论后填写以下表格,并请代表发言。(学生找意 象,根据文学常识解读意象的内涵。)
意象 意义 意境
示例
意象 意义 意境
淡酒 象征“愁 ” 营造了冷清、凄惨、哀 怨、愁苦的意境。
晚风 渲染愁情
过雁 象征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黄花 孤独愁情的寄托
梧桐 象征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细雨 象征哀伤,愁丝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意象的内涵从而解读诗歌情感。
学习任务四:研究诗歌格律,写好文学评论
1.引导学生找出韵脚。
李词用的是仄韵格,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格律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2.请试着总结本词的格律特点。
作为音乐之美的典范,《声声慢》在遣词造句上极为考究。统计《声声慢 ·寻寻觅觅》 中的仄声字,本词共有 97 个字,其中仄声字多达 59 个。双声叠韵的运用, 一唱三叹,大量 舌音与唇齿音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一种令人心碎的声音效果。在反复诵读双声叠韵词时, 舌 音与齿音的结合给人以满纸呜咽之感,逐渐让人体会到音声之悲与情感之愁。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歌格律从而解读诗歌情感。
学习任务五:研究诗歌字句,写好文学评论
让学生试着从情感表达的角度探究以下问题。
1.结合全词,说说如何理解“三杯两盏淡酒 ”一句中的“淡 ”字。
酒依旧保持着它的烈性,然而词人的心绪沉重如山,酒液滑入愁肠,却似乎加深了忧愁。 满腔的忧伤,使得酒的烈性无法压制内心的悲愁,因此酒味在他口中变得淡薄。这一个“淡 ” 字,深刻地揭示了词人晚年生活的凄凉与心境的悲苦。
2.在前人的解析中因前句有“乍暖还寒 ”,故后一句的“晚来 ”应解做“晓来 ”,请 试着分析?
分析 1:由于“乍暖还寒 ”本是描述春天特有的气候现象,而本词显然描绘的是秋日景 象。因此, “乍暖还寒 ”很可能是指早晨的气温变化,而本词则记录了从清晨至傍晚一整天 的观察与感受。解释为“晓来 ”
分析 2:“乍暖还寒 ”反映的是一种心理体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忽冷忽热的感觉,更 深层地,它指向了心灵上的一种复杂感受。全词构建了一个共时性的框架,这些意象几乎同 时展现,它们平铺、叠加、繁复、集中, 共同勾勒出残秋黄昏时分凄厉、阴暗、萧索、冷落 的意境,传达了一种极为深沉和浓郁的悲凉情感,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解释为“晚来 ”。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旧时相识 ”怎样理解?“雁 ”触动了词人
怎样的情思?
在“雁过也 ”这一句中,“雁 ”指的是南飞的秋雁,它们曾是北方常见的景象,因此词 人感慨它们是“ 旧时相识 ”。雁作为传递信息的使者, 勾起了词人对往昔与丈夫通过书信往 来时光的回忆,同时也加深了她内心的无尽哀愁。如今, 丈夫已经离世,她不禁自问,还有 谁会为她传递消息?她又该向谁寄信呢?望着这些飞鸟,她感受到物是人非的凄凉,心中充 满了绝望与悲痛。。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满地黄花堆积 ”描绘的是菊花盛开的景象。“憔悴损 ”则形容了词人因忧伤而显得憔 悴消瘦。由于心绪沉重, 词人无心欣赏眼前的花海,即便菊花铺满了地面,也不愿去采摘或 欣赏。即便无人采摘, 花朵终将凋零;而当花朵凋谢,就更不适宜去摘取了。这段文字既表 达了词人因忧郁而无心摘花的哀愁,也流露出对即将凋谢花朵的惋惜之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对词人抒发感情起到 了什么作用?
①梧桐树成了哀愁的象征;秋雨连绵,轻柔地落在叶片上,悄然打在心间,雨滴亦化作 哀伤与愁思的符号。这些描绘勾勒出一幅满目萧瑟、耳畔尽是苦雨之声的凄凉景象。
②作用:如此营造的氛围与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不谋而合,完美地充当了词人表达情 感的桥梁。
6.试分析李清照有哪些“愁 ”?并说明为什么?
①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②靖康之难之后,、词人的丈夫不幸离世, 他们共同珍藏的金石书画也散落四方。她漂 泊至江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转瞬间变成了一个流离失所、孤苦伶仃的寡妇。在秋日 黄昏的映衬下,她的生活感受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行都透露出秋日的凄凉,每一句都 映射出孤独与凄凉的境遇。整首词作, 无非围绕一个“愁 ”字展开,然而与她南渡前的“愁 ” 相比,词中的情感更显深沉与宽广。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诗歌字句从而解读诗歌情感。
三、总结诗歌技巧,写好文学评论
1.试着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愁 ”的?
(1)直抒胸臆
开头三句运用七组叠字,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清愁哀怨,奠定了全 词哀伤愁苦的基调。结尾处,也直写愁苦。
(2)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李清照在词中选取了多种意象来表现她的愁: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3)叠词说愁
①形式上: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增加音乐美。
②内容上:增强情感,起强调作用。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拓展延伸
古人在描绘“愁 ”时,往往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形象。例如, 李白在诗中写道:“抽 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煜则表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 ”,李清照亦有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然而, 《声声慢》的结尾为 何未将“愁 ”具象化地展现呢?
作者独辟蹊径,不直接描述愁绪之多,而是将其化繁为简,仅表达自己心绪的错综复杂, 用一个“愁 ”字概括所有情感,却未在“愁 ”字之外透露更多情绪,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 尽。表面上看似“欲说还休 ”,实则情感已尽情倾泻,淋漓尽致,手法巧妙且不落俗套。
四、作业布置
学校校刊新开了一个文学评论栏目,现面对全体高一学生征集文学评论,请在学习完 《声声慢》以后,请以下表的两个角度对本词进行评论,并制作一份文学评论,向校刊投稿。
评价的切入点 评价的关键词
示例:
评价的切入点 评价的关键词
语言之美 妙用叠词
音乐之美 韵律和谐
层次之美 构思巧妙
意境之美 情景交融
六、板书设计
(
象以寄情—借景抒情
) (
声声慢
) 一叠抒、} 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