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景语情语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写景语段,剖析作者融情于景的技巧与其独特的审美心理,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作者的创作背景结合起来,体会这两篇散文背后的审美情趣。 3.了解自然风景中的人文精神,自觉积淀并运用优秀传统文化。
3.教学重难点
1.通过赏析景物描写的语段,体会背后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体悟景与情的联结。 2.结合文本时代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选中了《故都的秋》 和《荷塘月色》制作下期节目,希望同学们能够参与节目制作,献言献策,带领“ 书 本旅行团 ”成员共飨人文盛宴。
二、学习任务 课前预习任务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1 年 6 月,郁达夫和郭沫 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 并筹备编辑《创造季刊》;1926 年 3 月,郁达夫、成仿吾、 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 文学主张;1928 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 3 月,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 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 工作;1938 年 12 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 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 1942 年, 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 ”。主要作 品有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迷羊》,小说集《沉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 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 · 卜居》里的“宁廉洁正 直以自清 ”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浙江省绍兴人,著名作家,诗人,教授,
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集《雪朝》,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散文名篇有《春》、《荷 塘月色》、《绿》、《背影》、《匆匆》、《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
(二)写作背景
《故都的秋》写于 1934 年 7 月。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 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 杭州,1936 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 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 写了许 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 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
“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 易;总之是懒得动。”
——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 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 间,300 多人被杀,500 多人被捕,3000 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四 ·一 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很大的,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 ”,又对共产党的“革命 ”心怀 疑惧,陷入不知“那里走 ”的“惶惶然 ”中,他“躲到学术研究中 ”,躲到大自然中,既是 “避难 ”,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情下 诞生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 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节选自朱自清,1927 年 9 月 17 日的一封信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 便只 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
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 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 ’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 年 2 月
课中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赏美景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都聚焦北京,《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准 备依据这两篇散文拍摄北京美景。请同学们细读文本,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景推荐给节目 组,并且说明理由。
提示:
1.找出每篇文章中的写景段落 2.找出每篇文章典型的景物
3.赏析景物主要特点,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明确:
美景名称 景物 赏析 意境
《故都的秋》 之秋晨小院 破屋、天色、 鸽声、日光、 牵牛花、秋草 主要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等描写手法, 整幅 画面有视觉、听觉, 有静有动,色彩清冷淡雅,描 绘出一幅十分静谧、悠闲的秋日小院图。作者的心 境是平和安宁、悠闲惬意却又有些落寞孤寂的。 静谧 悠闲
《荷塘月色》 之月下荷塘 荷塘、荷叶、 荷花、流水、 月色 细致的工笔和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 将月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波的形神、优美的 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视听结合, 静中有动,色 彩清丽优雅,真是一幅清丽雅致的月下荷塘图。此 时作者暂得宁静,满怀爱的情感、美的感受。 优雅 幽静 朦胧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赏析写景段落,学习写景技巧,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任务二:析情感
《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需要撰写视频文案,请同学们细读文本,选择自己喜 欢的语段推荐给节目组。
明确:
篇目 语段 推荐理由
《故都 的秋》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 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 这故都的秋味。” 不远万里来尝秋,表达对故 都的秋的惦念。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与江南秋的对比中,赞赏故 都秋味之浓,表达眷念。
十足……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 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 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 头。” 折去生命留住北国之秋,表 达对故都秋的热爱。
篇目 语段 推荐理由
《荷塘 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 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 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 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 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现实生活中的束缚 限制,使得作者想 要暂时逃离,逃离 到自己的荷塘月色 中暂且享受这一刻 的自由。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从荷塘月色中抽离 出来后的落寞。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诗歌中美好光景现 在却无从享受的失 落。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这令我 到底惦着江南了。 对故乡江南的思 念。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品味作者表达情感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情感主旨,真切感知 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
学习任务三:悟情味
《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散文同样聚焦北京,却展现出不同的风光和意境。 请同学们借助相关资料思考探究,给《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提出拍摄建议。
资料链接: 1.名家点评
(郁达夫)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 所独有的,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只是郁达夫的秋。”
——陈日亮
《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 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 任何人从未见过,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
——王荣生
2.作者经历
郁达夫三岁丧父,十七岁便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 视的十年。这种坎坷经历, 形成了他多愁抑郁的性格特征,激发了他浓烈的爱国情怀。1930
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1922-1934 年间,辗转于上海、 杭州、北京,居无定所,期间他的儿子龙儿因病去世。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 ”已 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朱自清,原名自华。1916 年,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以自清乎 ”中的“ 自清 ”二字自勉,改名朱自
清。1927 年 7 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当时,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 ”和“七 ·一五 ” 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面对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 而又无能为
力,陷入苦闷与彷徨之中。
生活上,他和妻子养育了 6 个孩子,家庭负担极重。最小的儿子病逝,妻子积劳成疾, 1928 年检查出肺病,肺上烂了两个大洞,在 1929 年去世。1948 年 3 月,朱自清因为长期吃 不饱胃病复发,体重不到 40 公斤,可他为了维护中国人的气节,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拒绝 了美国带有侮辱性援助的面粉,最后在 8 月 12 日因胃穿孔病逝。
明确:两者情感表达的需要不同。“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心中有情,笔下才有景。
郁达夫以赏玩的姿态抒写故都秋景,开篇“清、静、悲凉 ”三个词语统摄全篇景物特点。 “清、静、悲凉 ”既是笔下秋景的特点,也是作者心境的折射。郁达夫以情驭景, 表达他对 故都秋天悲凉之美的眷恋和欣赏。文章融入了浓厚的现代文人与传统“秋士 ”所特有的悠然、 闲适,又略带感伤的意境与趣味。因此, 在拍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的景物时, 更适宜 写意式的勾勒。
朱自清因内心“颇不宁静 ”,出门来到荷塘,静享一段独处时光,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荷叶田田, 白花点点,清香缕缕,月色淡淡,轻雾薄薄,树木阴阴,远山隐隐。清幽、 静谧、朦胧的意境之美, 有画,有诗,有境,更有情。在观景和描摹中,作者摆脱现实的困 扰,享受到片刻的宁静和超脱。文章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心自由的、不受干扰的、 一 个人独享的安静。因此, 在拍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的景物时, 适宜细腻准确,诗情画 意,精雕细琢,犹如工笔。
教师总结: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清雅的、柔和的、朦胧的, 在朱自清笔下,我们看到了 一个“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的温柔敦厚的文人形象,感受到了“文质彬彬 ”的“ 中和 ”之 美。
郁达夫笔下的景是凋零的、孤弱的、破败的、沧桑的, 不同于朱自清的温柔敦厚、文质 彬彬的“ 中和 ”之美,郁达夫身上流淌的,是清淡哀伤又隽永悠长的“物哀 ”之美。
说明:本任务旨在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结合创作背景,体会散文背后的审美情趣。
三、课堂总结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美,都通过景物描写或含 蓄或直接地传递作者的情感和审美,都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景物的特点及表达 的情感各不相同:郁达夫以情驭景,极写清、静、悲凉的美, 这是传统文人的雅趣和心境在 文中的自然流露;朱自清工笔细描,以极其细腻的笔法写出荷塘的幽静素雅和朦胧诗意,荷 塘的美是他心灵的外化。这是中国文人骨子里追求美而雅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四、拓展延伸
关于《故都的秋》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是颂秋。你 认为呢 请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文章的最后“秋 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 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深深的向往和眷念之情。
然而文章确实有着浓重的悲凉色调,这与作者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时局动荡、民族危 亡的时代之悲,以及忧郁性格、苦闷心理的投射有关。 郁达夫的悲秋是以中国文人悲秋的传 统为后盾的,体会作者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在郁达夫的眼里“秋的悲凉、秋天带来的死亡 本身就是美好的——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 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
五、作业布置
阅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完成下列 1-3 题。
1.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 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答案】B
【解析】A.没有比喻。C.没有对比。D.没有对比。
2. 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D.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案】D
【解析】 例句和 D 项是通感,A、B 两项是比喻,C 项是拟人。
3.我们可不可以把《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对于引用古诗文的段落删掉?
答案:不能删掉:
①让文章更加饱满,内容更丰富。
《荷塘月色》,对自由的渴望。
《故都的秋》,人类普遍的悲秋感,悲秋的实质是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自觉。
②让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更为深刻。
③让文章不仅有横向的空间感,更有纵向的历史感。在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安放 自己的精神。
六、板书设计
景语情语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