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测量气温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测量气温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资源简介

《测量气温》教学设计
学生能准确阐述气温的定义,即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明确为了更准确地比较气温,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点来测量。
通过探究和分析数据,学生能够总结出一天的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适宜环境,并严格按照要求完成 “天气日历” 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工作,培养长期坚持观察和记录的科学习惯。
重点
熟练掌握气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精准地测量和记录教室外一天中的气温。确保测量过程规范、准确,数据记录完整、无误。
能够根据测量所得的气温数据,正确绘制出柱状统计图。通过对统计图的细致分析,准确地总结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难点
能够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在一天中的五个不同时间点,按时、准确地测量并记录教室外的气温。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克服外界干扰和自身的惰性,确保测量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 分钟)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挑战。老师会描述一些场景,大家来猜猜对应的季节,看看谁的反应最快!准备好了吗?第一个场景: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街上的人们都穿着短袖短裤,吃着冰淇淋,小狗也热得直吐舌头。(学生回答:夏天)非常棒!那第二个场景:大地被白雪覆盖,树木都披上了银装,人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学生回答:冬天)大家都很聪明!
现在请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夏天和冬天给你们最直观的感受除了景色的不同,还有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气温的变化)没错,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会选择穿轻薄的衣服,吃凉爽的食物,而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则会穿上厚厚的棉衣,喝热乎乎的汤。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是怎么知道每天的气温是多少的呢?(学生可能会回答:看天气预报、用气温计测量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学习 “测量气温” 这个有趣的课题。(板书课题:测量气温)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气温的概念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谈论天气,而气温就是描述天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什么是气温呢?(展示 PPT 图片,图片中显示一个在室外阴凉、通风地方放置的气温计)大家看这幅图,气温就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空气温度。(强调 “室外”“阴凉”“通风” 这几个关键词)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测量气温呢?这是因为在阳光直射或者不通风的地方,测量出来的温度不能准确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气温。
气温计的结构和原理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气温计。(拿出一支气温计,向学生展示)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气温计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呢?(引导学生回答:液柱、刻度、单位、玻璃泡等)非常好!气温计的液柱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呢?(学生回答:水银或酒精)没错,常见的气温计液柱有的是水银,有的是酒精。当温度升高时,液柱会上升;温度降低时,液柱就会下降。这是因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根据液柱上升或下降的高度,我们就可以读取相应的气温值。
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气温计来测量气温呢?(播放一段气温计正确使用方法的视频,视频中详细演示了气温计的拿放、放置位置、读数方法等步骤)大家看完视频后,有没有什么疑问呢?(让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现在老师来总结一下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拿气温计的时候,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气温计的上端,保持气温计竖直,不要晃动。
测量气温时,要将气温计放在阳光照射不到且空气通畅的地方,一般来说,距离地面 1.5 米左右的高度比较合适。
气温计要悬挂在空气中,不要接触其他物体,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读取气温计的示数时,要让视线和液柱顶端保持齐平,不能俯视或仰视。如果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则会使读数偏低。
等待气温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进行读取,一般需要 3 - 5 分钟的时间。
(三)小组讨论与交流(10 分钟)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给每个小组发放一支气温计和一张讨论记录表,要求学生围绕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展开讨论,并记录下小组内成员的观点和疑问。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个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
讨论结束后,邀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共同探讨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四)实验操作(15 分钟)
室外测量气温
各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校园内事先选定的测量地点。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阴凉、通风的地方,将气温计悬挂在挂钩上,按照正确的方法放置好气温计。
学生开始观察气温计的液柱变化,等待示数稳定后,进行读数。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读取气温计的示数,并记录在小组的记录表上。教师在旁边巡视,指导学生正确读数和记录数据,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和保持安静。
测量完成后,各小组将气温计收好,整理好实验材料,回到教室。
绘制柱状统计图
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下来的气温数据,提问:“大家看看我们刚才测量的气温数据,能不能直观地看出气温的变化趋势呢?”(学生回答:不能)那为了更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引出柱状统计图)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绘制柱状统计图的方法,边画边讲解步骤:
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横坐标和一个纵坐标。横坐标表示时间,我们可以按照测量的先后顺序,将时间点依次标注在横坐标上;纵坐标表示气温,根据气温的数值范围,确定合适的刻度。
然后,根据每个小组记录的时间和气温数据,在对应的位置上用铅笔点出一个小圆点。例如,如果某个小组在 9 点测量的气温是 25℃,就在横坐标 9 点对应的位置上方,找到纵坐标 25℃的位置,点上一个小圆点。
接着,用直尺将相邻的两个小圆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柱状图。注意要保持柱子的宽度一致,并且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柱子涂满,以便区分不同的时间点。
最后,在柱状图的上方写上标题,如 “校园内某地点气温变化柱状图”,在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下方分别标注上相应的名称和单位。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在自己的小组内,用记号笔和准备好的柱状统计图纸,绘制本小组测量的气温变化柱状图。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数据分析与研讨(10 分钟)
各小组展示自己绘制的气温变化柱状图,教师将所有小组的柱状图张贴在黑板上,形成一个 “气温变化图墙”。
引导学生观察 “气温变化图墙”,提问:“从这些柱状图中,大家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学生可能会发现不同小组在同一时间点测量的气温略有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差异可能的原因,如测量地点的微小差异、气温计的精度误差等。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一天中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即早晚气温较低,午后气温较高。
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一天中会出现这样的气温变化规律呢?”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解释。
小组讨论后,邀请学生代表发言。学生可能会提到太阳辐射的变化、地球自转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一天中气温变化的科学原理: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随着太阳逐渐升高,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增多,气温也逐渐升高;到了午后,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之后,太阳逐渐西斜,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也随之逐渐降低。
(六)拓展与延伸(10 分钟)
气象站如何测量气温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校园里用气温计测量了气温,那你们知道气象站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测量气温的吗?”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播放一段关于气象站测量气温的视频资料,视频中详细介绍了气象站的各种测量仪器和设备,以及工作人员的测量方法和流程。
观看视频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说一说气象站测量气温与我们在校园里测量气温有哪些不同之处,以及气象站测量气温的方法有什么优点。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补充,介绍气象站测量气温的准确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等特点,让学生了解气象站在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中的重要作用。
气温与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问:“气温的变化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气温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农业生产、动植物生长等方面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小组围绕一个方面,如气温对穿衣的影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展开深入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交流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七)课堂总结(5 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气温的概念、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气温与生活的关系等。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每天的气温变化,选择一周的时间,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测量气温,并记录在 “天气日历” 中。同时,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一周的气温数据,绘制出更加详细、准确的气温变化折线图,以进一步分析气温的变化趋势。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温的概念、气温计的使用方法以及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和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我还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际生活案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关注气象变化与生活的关系。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学生进行室外测量气温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测量地点相对分散,导致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及时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操作情况,可能会存在个别学生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此外,在时间的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可以适当精简,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总结和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